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贞观帝师-第2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位大人,前面是迎接三位的人。”马车在长安城门外停了下来。驾车的人向里面说道。

    三人下来马车,第一眼就看见了骑在马上的李世民,于是赶紧快步过去拜见。

    李世民翻身下马,笑着亲手将三人扶起了身子,笑道:“呵呵,孙道长与两位爱卿劳心劳力,攻克疟疾之害,使天下苍生,今后再也不受那疟疾所害。朕为天子,照拂百姓,三位能解百姓之厄,理当受朕一礼。朕代天下百姓,谢过孙道长,和两位爱卿了。”

    三人连忙躬身行礼,连呼不敢,李世民也并未真的行礼,只是作势到一般,便被三人阻拦了下来,也就顺势停下了。

    “朕已在宫中备好宴席,三位随朕回宫。”李世民点了点头,起身上马,众人进入长安城中,只听得一声声钟声响起,不断回荡。

    夏鸿升听着钟声出神,说实话,挺失望的。

    听说李老二会亲自出城迎接,还以为能有多隆重呢,眼下看看,分明就是敷衍了事,做做样子。

    不过反过来想想,能让皇帝亲自出城做做样子迎接迎接,在这种封建王朝里面,就已经算是十分隆重了。放后世里面,你得做出多大的贡献,才能让大大出来站**外面儿等着给你做做样子迎接一下呢?恐怕没有。

    一念及此,心里面就又平衡了。

    听说当初李靖等人安定岭南而归的时候,李老二率领朝中百官在城外列队,又亲自敬酒,携手入城,那场面叫一个隆重。看来大唐,还是更加注重军功。

    满街的百姓都出来了,站在道路两旁看。李老二不搞什么回避、肃静,这一点非常好。况且是迎接有功之臣的,也理应让人上到街头来瞻仰一下。

    有经验的京城百姓,或者是听说过这种规矩的人,都知道那钟声代表着什么。祈天殿的钟声响起,若不是祭祀之日,那便是表功了。响声越多,说明功劳越大。所以听着这钟声仍未停息,不由的更加好奇,纷纷涌上了街边。

    三人却都不是好表现的人,招手致意自然是不能做的,可是三人却连射出头去马车外面露一下都不愿。孙思邈更是不图这些虚名,甚至觉得浪费时间,不如早些快马回去太医院,把这防治疟疾的法子赶紧录述下来,继续完善千金方。要不是答应了夏鸿升一起奏请专利之事,他还真就直接自己个儿的走了。

    皇宫之中,御花园里面,正是一天中暖和的时候,凉亭里面温风徐徐,很是惬意。不过到底是秋天,若是一到日落,就又冷了。

    李世民详细的听了太医令讲了从发现村里面有了疟疾,到夏鸿升不经意间随后说出治疗疟疾的法子,又一起前去验证,到最后终于将人治好了的过程,发出了好几回感叹。天下受此病症危害久矣,如今总算是有了防治之法了。

    “……还有岭南,闽越之地,瘴气缭绕,本就是一道天然屏障。当初药师安定岭南,为防瘴气,只好冬日用兵。”李世民说道:“那林中瘴厉尤为厉害,凡人不敢靠近。如今,有了防治之法,不仅仅是百姓得救,更是为开发岭南扫出了一道最令人头疼的障碍,三位之功劳,不可不谓之大。”

    “此全是夏侯之功劳,若非夏侯说出那黄花蒿能治疗疟疾,单凭贫道与何太医,根本毫无头绪。”孙思邈摇了摇头,说道:“陛下,此法理当妥善辑录,更要传达各地医馆,使百姓知道疟疾已经有法子医治了。”

    “孙道长过誉了,在下也只是曾经听闻过一嘴而已,也是一知半解记得模糊,若非是孙道长同何太医医术精湛,也无法确定究竟是何物能够治疗疟疾了。”夏鸿升连连摆手,说道。

    何太医拱了拱手,说道:“的确是夏侯的功劳,想来此方也是极其隐秘的,夏侯却因天下百姓之利,毫不藏私的拿出了这疟疾的防治之法,令人敬佩。”

    李世民在一旁听听,笑道:“三位必不互相谦让,发现防止疟疾之法,乃是天大的功劳,朕之后会同三省商议一个定案出来,会对三位有所感谢的。“

    “人命终于千金,陛下心怀百姓,令太医院众位太医全力支持贫道修订医术,已经是天大的恩惠,贫道却甚子都不需要了。”孙思邈拱手谢道。

    “治病救人,本事医者份内之事,何敢贪图赏赐?”太医令也躬身说道。

    夏鸿升看了看两人,然后躬身说道:“孙道长和何太医,医者仁心,叫人敬佩。不过,微臣却想要想陛下讨要一些东西了。”

    “哦?”听到夏鸿升竟然主动开口要东西,李世民有些意外,很是好奇的问道:“夏卿想要何物?”

    “这防止疟疾的法子,虽是微臣从旁人处得知的,然其人如今早已不在人世,也就算是微臣的了。法子既然是微臣的,那就是微臣的东西。陛下,您知道微臣不是个谦谦君子,说话三句不离一个利字。这法子既然是微臣的,那就像是微臣的宅子,像是微臣的器物,像是微臣的产业一样,那就是属于微臣的。微臣的宅子,没有微臣的同意,其他人不可以住;微臣的器物,没有微臣的首肯,旁人也不能够用;微臣的产业,没有微臣的点头,其他人更不可占据。所以,微臣想要向太医院讨要一文钱,充作从微臣之处买来疟疾防治之法推广使用的权利,即是买来微臣的同意。”

    李世民眼镜眯了起来,直勾勾的盯着夏鸿升看了一会儿,他如今已经了解夏鸿升的习惯,于是问道:“夏卿之意,恐怕不在这一文钱,和疟疾防治之法吧?夏卿想要告诉朕什么?不需拐弯抹角,直接道来便是。”
………………………………

第360章 专利,专有之权利

李世民知道夏鸿升的情况,说他家财万贯也不为过,而且论起挣钱的能力,长安恐怕没有出其右者。因为夏鸿升的生意从来没有瞒过他,多数还都拉了李承乾或者李恪入伙,所以李世民了解的清楚,夏鸿升不缺钱。可这会儿夏鸿升说因为防治疟疾的法子是他的,让度给太医院使用了,所以要问太医院要钱。要钱却也只是讨要一文钱而已!堂堂的大唐开国县侯,何曾缺少过那一个铜钱?所以夏鸿升这么做,肯定有别的意思。

    见李世民让自己直说,夏鸿升就躬身行了一礼,说道:“陛下,去年冬天,微臣做了煤炉子和蜂窝煤,用来取暖,效果还可以。比起来以前取暖,或是烧柴,或是烧炭,那炭盆子放于屋中,既不暖和,又不安全,人非常容易中炭毒。而微臣做出来的煤炉子,不仅能够让坐在旁边的人暖和,也能让整个屋子都暖起来,而且烧煤的烟气,能通过管子放到外面去,只要密封不被破坏,人一般是不会中炭毒的。而烧煤,比烧柴火和烧木炭都热的多,暖和的多。正是因为有这么多优点,所以煤炉子很快就风靡了长安,而煤炉子用的蜂窝煤,也是随之传了开。”

    “不错,那煤炉子是好。置于屋中,犹如冬去春来。”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

    夏鸿升点了点头,又道:“前些日子,有人在云中那边,发现了有人私自模仿微臣做出的蜂窝煤,可是他做出的蜂窝煤质量很差,还没有烧多久呢就会碎成渣渣。关键是,他冒充我庄子上的蜂窝煤,可做出来却是不能用的,卖了出去,必然损了微臣蜂窝煤的名声,若是传开,别人就会说微臣仗着只有自己知道蜂窝煤的做法。所以就故意做出不能用的东西,骗人钱财了。”

    李世民看看夏鸿升,不动声色,只是淡声问道:“那夏侯是如何处置的?”

    “微臣派了煤场的几个熟手去了云中。”夏鸿升笑了笑。说道:“问那个人要了一文钱,然后让那几个熟手将打蜂窝煤的手艺教给了他。”

    “哦?夏侯此举?……”太医令在一旁吃惊道:“那岂不是做蜂窝煤的手艺就要流传出去,往后谁人都可以去按照这种手艺做蜂窝煤了?如此一来,那夏侯的生意岂不就……”

    夏鸿升笑着摇了摇头,说道:“无妨。在下并不担心被人知道。因为不论是谁,若是想要使用这种手艺做蜂窝煤,都要先付给在下一文钱,买来在下的首肯,方才能够使用。所以使用这样手艺的人越多,给在下付这一文钱的人就越多,所以在下巴不得更多人去使用这样手艺,哪里还会藏私?”

    李世民眯起了眼睛来,盯着夏鸿升看看,却没有说话。反而是孙思邈开了口。问道:“夏侯有陶朱公之能,却为何如此看重这一文钱?”

    “不错,遍寻整个长安城,朕也找不出来比你更滑头的人了,说说,你为何如此纠缠着这区区一枚铜钱不放?”李世民点点头,往后靠了靠,看着夏鸿升说道。

    夏鸿升笑了笑,说道:“陛下,孙道长。非是升纠缠着这一文钱不放。自从微臣出了鸾州以来,烹新茶,做白糖,酿白酒。烧玻璃……那一样不是每年数万贯的红利?陛下,微臣看重的并非是这区区一枚铜板,微臣看中的,是这后面的规矩。”

    “规矩?”李世民骤然抬起了眼睛来,问道。

    “不错,陛下。正是一种规矩。”夏鸿升起身再拜,答道:“陛下,微臣说的这种规矩,长久以来都欠缺,所以才有无数人将自己的独门技艺藏了起来,只传子孙,不传外人,宁愿带入棺材里面,也不愿意让世人所知道。正是因为欠缺这种规矩,所以人们才一个个的死守着手中秘技,不愿意拿出来传播,不愿意让天下的百姓都能够受益。陛下,古往今来,失传了多少技艺,这些技艺为何会失传?自然是因为没有人再会了。又为何没有人会了?盖因所持者敝帚自珍,从来不愿意传于外人,让更多人学会。而究其缘由,无非又是一个利字。只有自己知道,便可以保证自己从中获益,若是两个人知道,这份利益就少了一半。若是被更多的人知道,天下谁人都会了,自然就无法依靠这个东西获利了。所以持有某种技艺者,从来不愿意更多人知道这门本事,这就导致了会的人越来越少,稍有意外,技艺便无法传承,进而失传。”

    话音刚落,李世民正待说话,却忽然听得孙思邈一声长叹,何太医也是一脸惋惜,摇头叹息。

    李世民看看二人,问道:“孙道长,何太医何以叹气?”

    二人对视一眼,只见何太医躬身行了一礼,答道:“回禀陛下,微臣是听了夏侯的话,想到了一些医术上的事情。这大半年以来,陛下怜悯百姓,命微臣协助孙道长辑录天下医方,以利天下万民。微臣同孙道长四处搜集古本,遍寻医书,方才发现现如今诸多病症,原来古之杏林前辈早已有所研修,有所心得,甚至成方。可是微臣同孙道长查阅无数医书,发泄诸多方子莫说是找到了,便就是听都没有听说过。甚至有一些方子上面,为不使人盗用,故意写错方子,用相近的其他药材代替,又或者给那些药材起一个莫须有的名字,至于真名是何种药材,恐怕只有制方者自己知晓了。凡此种种,致使无数良方失传,使无数症候无药可医。盖因当初持方者不肯外传,正如方才夏侯说言,宁可带入棺材里面,也不愿让旁人知道。微臣方才听了夏侯的话,正是想到了这些事情,故而叹息。想来,孙道长应是与微臣想到一处了。”

    “不错。”孙思邈点了点头,叹了一口气,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