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修福积德造命法-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圣’就是圣贤人;‘狂’就是凡夫、愚昧、狂妄之人。愚狂之人和佛菩萨的分别在什么地方?祖师给我们指出来,在于‘一念’;一念可以说就是上面的‘诚’与‘明’。以下祖师引用《书经多方章》的两句话:
‘圣罔念则作狂’,简单的讲,佛菩萨如果失掉了觉察,就是凡夫。‘罔念’就是失掉觉察。‘念’是觉察,‘罔’是失掉、没有了。《大乘起信论》里面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罔念就是不觉;起了无明,圣人就变成凡夫。
‘狂克念则作圣’,‘念’是觉察,‘克’是克服。凡夫要是念念觉悟,他就是佛菩萨,可见得凡夫与佛菩萨,不过就是迷悟一念而已。由此可知,觉察的功夫太重要了!在佛法里讲,就是“照”的功夫。“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就是诚,“照”就是明。诚而明,寂而照;明而诚,照而寂,圣凡的分别就在此地。

其操纵得失之象。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可不勉力操持。而稍生纵任也。

‘操纵得失之象’,‘操’是操守,‘纵’是放纵。我们要是有操守,圣贤之道就可以得到了;我们要是失掉了操守——放纵、放逸——我们就得不到了。这种现象,好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因为我们无始劫以来,就把操守失掉了,生生世世都是放纵,而养成了放纵的习气,现在叫我们操守,很难提得起来。因此真正有志要想修圣贤之道的人,就不可不勉力操持了,这就要带一点勉强。谁勉强你呢?你得要自己勉强自己,要勉励自己奋发自强,不可以稍生纵任。

须知诚之一字。乃圣凡同具。一如不二之真心。

刚才已说过,‘诚’是体——宇宙万法的理体;就是常住真心,也就是《楞严经》所说的如来藏性。四圣六凡皆是依据如来藏性。藏性虽然随缘现十法界依正庄严之相,但藏性确确实实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我们再作一个简单的比喻,我们每天照镜子,镜子好比真心,清净光明;镜子里面所照的影像,好比真心照十法界依正庄严之相,无论照好的相、丑的相、善的相、恶的相,镜子的体从来没有变过。性体亦然,所以凡圣同具不二,随缘不变,这是‘真心’。

明之一字。乃存养省察。从凡至圣之达道。

‘存养’的‘存’,是讲我们的存心;‘养’是修养;‘省’是反省、省察。我们要是能不断地在这里存养反省,我们就可以从‘凡’夫达到‘圣’贤的果地。这是把超凡入圣的原理、原则,给我们指出来了。

然在凡夫地。日用之间。万境交集。一不觉察。难免种种违理情想。瞥尔而生。

我们现前是博地‘凡夫’,既然在凡夫地位中,我们很少会用诚明的功夫。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不觉察’,就会做错事。一不觉察,内心生起愚痴烦恼,贪、瞋、痴、妄等等的邪念,忽然发动了,这是意业;身与口,免不了要造种种罪业。为什么有这些呢?因为我们没有觉察。如果能觉察,就不会有贪、瞋、痴、妄。我们想想看,有几个人会用?会用觉察,就是我们常讲的提起“观照功夫”,观照功夫叫觉察。《金刚经》里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如果能在日用平常,依经训的标准观察内心、外境,绝不会起贪瞋痴妄,这叫诚与明,这叫行菩萨道。《楞严经》里有两句经文“观相原妄,观性原真”。这八个字,我们要能够时时刻刻提得起来,境界相一现前,根尘相接触的时候,立刻就觉悟到“相”是虚妄,“性”是真实的,就不会有妄念,不会有贪瞋痴慢了,这就是“觉察”,也就是前面讲的省察功夫。这一点我们千万要记住,不能错会了意思,如果觉察我今天做了什么事情,这样你觉察一百年,也还是一个凡夫,那是不觉,这就是会用功和不会用功的区别。我们读诵大乘经论,有没有受用,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依经中的教训去做。

此想既生。则真心遂受锢蔽。

我们不能觉察善恶、是非、利害,‘则真心遂受锢蔽’。佛经常讲,真心被无明烦恼盖覆住了,“如金生锈,如镜蒙尘,一片天真遂为人欲所蔽”。金、镜子,比作真心。生锈、蒙尘比作贪、瞋、痴、无明;有了这些东西,一片天真遂被人欲所蔽,这个意思是五欲六尘把我们的真性盖覆住了。

而凡所作为。咸失其中正矣。

我们的所作所为失掉了‘中’与‘正’,都是偏,都是邪;既偏且邪,就落于小人肆无忌惮之一路。我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所作所为,是不是偏与邪呢?要说我们偏见,我们就不高兴;说邪行,我们也不高兴。自己要检点自己,如果自己时时被外面境界牵着鼻子走,如何能得到中与正呢?自己要明了、要晓得、要承认,这才叫勇。勇于认错,勇于改过,这是超凡入圣的根本。

若不加一番切实工夫克除净尽。则愈趋愈下。莫知底极。徒具作圣之心。永沦下愚之队。可不哀哉。

祖师这几句话,都是为发心想学圣学贤的人所讲的。既然发心想学圣学贤,就一定要做‘切实工夫’,这里着重在‘切实’两个字。
‘克除净尽’,克除五欲六尘、偏邪之见,不但要除,还要除得干干净净。如果不能够把这些偏邪的知见去干净,就愈趋愈下没有底极。
我们一定要晓得自己有过失,要发心改过自新,能改过才叫“大勇”。我们中国圣人所讲的三达德——“智、仁、勇”,与佛讲的三菩提心意思是一样的。谁是真发菩提心?谁具足三达德?能够承认自己过失,能够改过自新的人,这才是真正的菩萨,真正圣贤人。否则我们依旧是悠悠泛泛,如这里所讲的‘徒具作圣之心’。‘徒’是徒然,指有心,但没有去做。我们想成佛、想成菩萨,但日用心行并不像佛菩萨的想法,永远是个妄想。
前面说修圣贤之道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能改过修善,必然是造恶积恶;积恶愈积愈深,那有不沉沦的道理!‘永沦下愚之队’,入了下愚那一队去了。这对于一个发菩提心,已经闻到佛法,知道发心,知道佛法功德利益,而不能够确实去修证的人,实在太可惜了!

然作圣不难。在自明其明德。

成佛作祖难不难呢?成佛作祖这桩事情,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得到的,问题是我们肯不肯做。诸位同学,这次启讲,感触很深!我读此书是在二十六年(公元一九五三年)前,如今我讲经已经讲了十八年,讲《了凡四训》是头一次,应当在二十年前就要讲了;以往都是在大乘经典里面兜圈子,好高骛远,建的是空中楼阁,没有好好地在基础上下功夫!二十年前我就看过印光大师这篇文章,虽然是看了,没有看清楚,没有把它当一回事,也不觉得很重要。一看《了凡四训》是世间法,是父亲教训儿子的,讲的话还不错,还有点道理,就不再去理会它了。现在二十几年下来,都搞的空中楼阁,一事无成。回头再看这本小册,大彻大悟,才晓得这是无价之宝。
这本书是大小乘的基础,没有它,大小乘都落空。我们现在要作圣,确实不难,从这里打基础。我们把这个道理明白了,在日常生活中照着去做,命运立刻就会改过来。大家要能好好的做,三个月就能见效了。祖师告诉我们为什么作圣不难呢?因为在‘自明其明德’。这是《大学》上的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就是本性,也就是前面讲的诚与明。‘明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人人本具照耀天地之真心。明德上面再加一个‘明’字,可见这个明德,现在是不明。为什么不明呢?被五欲六尘的烦恼所盖覆住了。我们想作圣,只要把我们的明德恢复就行了。换句话说,把本来的明德上面那些障碍、蒙蔽去掉,我们的明德就恢复光明了。
下面是教给我们明明德的方法。

欲明其明德。须从格物致知下手。

‘物’是物欲,是对于物质上生起种种贪求的欲望,我们把它归纳为五欲六尘。‘格’是格正;司马光解释“格”为格杀。格杀什么呢?格杀五欲、贪、瞋、痴、妄念。尤注为“绳愆纠缪,格其非心之谓”。明明德要从这里开始,这就是佛法常讲的“放下万缘”;‘格物’就是放下万缘。万缘是什么呢?“万缘”就是物欲;物欲障碍我们真心,障碍我们清净心,如果我们不能将它放下,不能将它格正,清净光明的觉性就不能透出来。
‘致知’就是看破。我们得要有智慧,“努力觉照,勿令昏散之谓”。这里的‘知’,不当一般的知识讲,这个‘知’是觉的意思,尤注注得很好——“觉照”的意思,就是前面所讲‘明’的意思。‘致知’是觉照,念念觉照,这是真实学问,‘格物’是真实功夫;“看破”是真学问,“放下”是真功夫,要从这里下手。

倘人欲之物。不能极力格除。则本有真知。决难彻底显现。欲令真知显现。当于日用云为。常起觉照。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于心。

这里再细说功夫与学问的方法。‘倘’之一字是假设,假设人欲之物,如果不能极力地格除——拿佛法来讲,就是放下再放下,彻底地放下。这确实是很难,有人对钱财放得下,对名位放不下;有些人名放得下,利又放不下。换句话说,五欲六尘总有一两样放不下的。世间法放下了,出世法也要放下;极力格除,除到干干净净。
《楞严经》说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说得相当精辟。空、不空如来藏,都是给我们讲这个道理。为什么要我们彻底放下,因清净心中一法不立。要真正做到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所讲的“本来无一物”,就是此处讲的‘极力格除’,格除得干干净净,心里面一物不存,一法不立。这时真如本性里的般若智慧、光明就现前了,本有真知就透出来了。真正的智慧是我们本有的,不是外面求来的,像明镜一样,明镜的光明不是外面来的,是它自己本来有的。镜子上面的灰尘盖得很厚,失去照的作用,只要把灰尘去掉,便恢复它“照”的作用。“能照”是镜子本来的,并不是我们给它的。聪明智慧是本来具有的,心地愈清净,智慧就愈高。心愈净、愈定,智慧就愈大,这是一定的道理。
我们看一个人的心定不下来、静不下来、心里一团糟,这个人绝对没有智慧。世出世间法是一样的,办大事的人,心常常是静止不动的。什么境界现前,他都能如如不动,这样的人才有智慧光明,才能把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如果事情一临头,心里就慌乱,这种人绝对成不了器。我们要开智慧,就要从定境中下手。所以我们要是不能够极力格除物欲,本有的真知没办法现前,亦难彻底显现。换句话说,我们本具的般若智慧,我们有一分格致的功夫,智慧就透一分;有十分的功夫,就透十分的智慧。智慧的显现,就以我们格致功夫的深浅而定。
‘欲令真知显现,当于日用云为,常起觉照。’这句话也就是教我们平常用功的方法。‘日用云为’就是日常生活,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眠。就在日常生活当中,长期不断觉照,就是使觉照的功夫不要间断。为什么呢?觉照的功夫一间断,无明就起来,烦恼就现前。我们觉照的功夫提起来的时候,无明没有了,烦恼也没有了。烦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