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福克纳传-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说威廉听菲尔说的时间越来越多,他对埃斯特尔说话的时间也越来越多。
    他的一个弟弟写道:“有埃斯特尔在听他说话时,他发觉自己变得能说会道。从此,他常去她家,同她闲聊,听她弹琴。”奥尔德姆是富豪,虽然参加共和党,却无损其在地方上的威望。他们是在1903  年秋迁来牛津的,比默雷,福克纳从里普利迁来晚一年不到。威廉素来把奥尔德姆家当作欣赏音乐和谈心的世外桃源。奥尔德姆家没有不许孩子说话、不许谈论书本的种种家规。埃斯特尔上玛里·布朗大学时不在家住,威廉仍去她家。多年后出版第一部著作时,他送给他们第一版的第一本。
    但是,他主要是去看埃斯特尔,听她弹琴,同她讨论自己的希望和打算,朗读自己写的诗给她听,让她欣赏自己作的画。只有和她在一起,他才有听有说。
    威廉和埃斯特尔青梅竹马,“小情人”的关系持续多年;一起玩、一起谈心、一起参加舞会学跳舞。但是,自从威廉变得情绪抑郁、日益厌恶上学干活以后,两人的关系发生变化。威廉仍然去找埃斯特尔谈心,仍然指望她做他的心腹之交,但是,种种迹象表明,他像一个忠诚的朋友,不像求婚者;即使算得上求婚者,也不过是众求婚者之一,而且是一个万无希望入选东床的求婚者,因为他是一个没出息的父亲生下的不成器的儿子。埃斯特尔有许多人追求,过着几乎独立的社交生活,就像威廉发表的第一幅画(以及许多诗)所描绘的模样。画上一对颀长、故意拔得细长的男女在跳舞,肃穆古板的气氛使人物显得高不可攀。威廉“舞跳得极好”,曾是女孩子们的“抢手”舞伴,如今他不再跳舞。他痛苦地意识到自己身材矮小,不如站在一边看别人跳;因此虽然常常参加舞会,但是难得下池。埃斯特尔长得活泼可爱,舞跳得轻盈优美,跟求婚者们跳个不停。威廉如果跳舞,必以埃斯特尔为伴,埃斯特尔停下观看别人跳舞时,必有威廉守在身旁。但更多的时候是她跳他看,如此通宵达旦。
    威廉不怕扮演这样的角色,这能使他自我感觉良好,他同埃斯特尔之间有默契:她尽管接受别人的追求和馈赠,甚至有口无心地信誓旦旦都无妨,因为她终将归属于他。埃斯特尔受众人喜爱,出自显赫门第,有正常的抱负和爱好,这些对威廉都十分重要。在他可以交谈的人中间,埃斯特尔最使他感到自在。更何况她不仅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星星,她深深地信任他。追求者再多,她只忠于他一人。
    福克纳欣赏这种关系,他从心底觉得自己同埃斯特尔的关系是一种高度浪漫的、伟大而不幸的、欲罢不能的爱情。早期诗作中隐晦的情爱,除了反映对斯温伯恩的爱好外,还看出要他吐露衷曲之困难。在他的诗和画中,情爱同跳舞不可分,而跳舞是他厌恶、埃斯特尔喜欢的一项活动。《大理石牧神》中的主人公挣不断大理石的桎桔。他旁观的许多活动,如“呼地一窜而过的蛇”那样的自由,无法亲自体验;一些明知自己“不能亲尝”的事情,无法排遣。他渴望摆脱不动和不语,摆脱不动和不语所代表的无能,渴望随着牧神的笛声跳一支“不朽的舞”。虽然他迟迟得不到解脱,但是渴望和消沉使他明白自己需要解脱、需要对解脱有信心。另一方面,埃斯特尔的心照不宣的盟誓证明威廉具有别人所未能觉察的才华,包括使女人动心的才华。
    一个星期又一个星期、一个月又一个月地过去,埃斯特尔不能再信守盟誓了。
    她生性快活,一次次同人家山盟海誓,一次次分手;最后同一个锲而不舍、条件不错的康奈尔·富兰克林好上了。埃斯特尔受不了对方和双方家庭的压力,建议同威廉私奔,这下挑明了威廉埋在心底的默契。她父母决不会同意他俩的结合,连他自己家里的人都认为他一无固定职业,二无前途可言,没有资格谈论婚姻大事。可是,他坚持要征得双方家长的祝福。
    威廉明知不成,自讨苦吃,似乎存心尝尝诗中所写的失恋滋味。两人这番安排告吹,不能全怪埃斯特尔没有头脑,一半得怪威廉踌躇不决。但是,偷偷摸摸的事情,他不屑千。他曾经失去过许多,但是失去埃斯特尔,他毫无心理准备。遭到双方家长的拒绝、恋人变心,福克纳满腔悲愤。埃斯特尔宣布订婚后的几个月里,他意识到自己少不了埃斯特尔对他的才华和抱负的信任。如果说不同意私奔说明他害怕解脱,闷闷不乐则说明他信心不足。就算埃斯特尔依旧信赖他、爱他,但是愿意同别人结婚,至少说明她信之不坚、爱之不深。威廉依旧留在她身边,一面等待转机,一面继续以诗画相赠。诗的内容无非是失恋者的忠贞不渝;最后一幅画的是一个梅菲斯托(5) 式的人物,俯首观看一个被山林野神的音乐之声蛊惑了的美丽的水仙女。婚期逼近(1918  年4 月18  日),自我怀疑、痛苦和怨恨使他无法同埃斯特尔交谈,无法站在一旁看她同别人跳舞,他受不了看她成双作对。没有了她同意兑现的许诺,他无法继续扮演原来的角色。“他的世界破碎了”,如他弟弟后来所说。个人的世界崩溃了,福克纳求解脱于大世界的崩溃。一年前,1917  年4 月6
    日,美国正视欧洲近几年来的遭遇:统治西方近一世纪的和平、繁荣和进步濒临末日;也许他能在世界的崩溃中有所作为,藉以驱愁。他自幼迷恋飞行,先用玉米壳、后用豆箕和纸张做机翼和机身,居然还飞了起来。最近几个月来,报上关于战争的消息越来越多,他谈了许多关于在法国空战的报道,满脑子尽是飞行员的名字。他何不学他们的样,“到法国去,建立殊荣、挂彩受勋”。如果大规模屠杀和破坏是19  世纪的结局,他也该去亲自尝尝那滋味。也许勇气和运气能让他在这场改变西方世界的战争中找到老上校在改变美国南方的那场战争中的机会,一展英雄的本色老上校生还后,修了一条铁路,写了一部通俗小说。威廉或许也能生还,但他主要是从叶芝的所谓“勇者的谵妄”(6) 中寻求光荣和解脱。
    他决心当飞行员,找到征兵站,被退了回来;人家嫌他身材矮小、体质赢弱。
    想找个戏剧化的台阶下场而不得,人人在谈论战争,事事都提醒他埃斯特尔将为人妻,他无法在牛津呆下去。3 月底去纽黑文,菲尔·斯通正在那里读第二个学位(法学士),即使没有大事可做,至少也能找些消遣解闷。
    岂知那里也都在谈论这场他不能参加的战争。没钱用,便在温彻斯特连发武器公司当差,听到的又全是盟国部队如何抗击德国的春季攻势的谈论。菲尔·斯通对战争漠不关心,还设法叫威廉专心作诗,把他介绍给一些作家,如17  岁便有作品出版的诗人斯蒂芬·文森·贝尼特(7) ,还介绍他认识一些喜欢谈论美学、引用布朗宁(8) 和叶芝诗句的朋友。但威廉最感兴趣的是既论诗又谈战争的人,尤爱听驻耶鲁大学的一支后备军官训练队的人聊天,其中有几个皇家空军成员,打过仗受过伤。
    将近5 月的时候,威廉下决心另觅途径参战。他是遭到情人、亲人和家乡征兵站的抛弃而离牛津来纽黑文的,初到纽黑文时的解脱感转眼便消失。
    100 年前,有过一个负担沉重而不甘沉沦的年轻人把名字Haihorne  改成Hawthorne(9)。
    威廉和他一样,很早就把家族、宗教和历史看成负担,虽然也看成游戏的天地。现在他和霍桑一样,既承受祖先的光荣、也看到祖先的罪孽;和霍桑一样,在缅怀、崇拜和逃避过去的影子之间徘徊。不久,他也学样创造了一个人物:在皇家空军军官的帮助下,学英国口音,编造英国身份。他想,作为密西西比州牛津县的威廉·Falkner 没有资格服兵役,作为英国人威廉·Faulkner  说不准能被接受。
    7 月14  日,他顶着一个改过拼法的姓氏,操着一口不纯正的英国口音,借用一个伦敦的地址,从纽黑文赶去纽约的一个英国征兵站,身上揣着几份证件:纽黑文兵站结识的军官写的介绍信,推荐这名英国学生参加皇家空军;几份伪造文件:1898  年5 月28  日生于米德尔塞克斯即芬奇利村的出生证和一个无中生有的爱德华·特文伯利·桑代克牧师的表扬信,称他为正直诚实的青年基督徒。是出于无奈,还是信以为真,还是兵源短缺,这个假英国人居然被接受了。他当即报名受训当皇家空军飞行员,规定于7 月9 日到多伦多报到。他转纽黑文返牛津。满怀怨忿的生活中至少掺入了对远大前程的憧憬。让埃斯特尔嫁人去吧,让他弟弟贾克受训去吧,反正他已踏上去法国的光荣征途。
    壮志未酬,梦想化作泡影。他练习柔软体操、急行军、学习航空和飞行原理5
    个月之后,多伦多军事航空学院士官生威廉·福克纳进入飞行前期训练的第三阶段也即最后阶段,眼看就要实地驾驶了,孰料战争于1918  年11月11  日宣告结束。
    他虽然看见过许多飞机、听说过许多英雄事迹,也可能上过天,但是决不可能到过法国上空。除了多些见闻外,唯一的显著收获是体重增加,不再那么羸弱。但是他没有受伤、受奖励或表扬的记录。他于12月初回牛津,1 月初正式复员。两年后,1920  年11  月,收到一份通知,晋升为皇家空军荣誉少尉。
    失恋加上英雄榜上无名,福克纳恨这身士官生制服、恨自己的命运。夫在军校里学习,眼看别人开了飞机上天,福克纳岂只是失望而已。连他的弟弟都在阿尔贡森林(10)中打过仗流过血,佩戴勋章而归。若干年后,这腔怨愤谱写了他的第一部小说的第一页:一个士官生朱利安·洛怨气冲天,“埋怨战争中止”,“以酸溜溜的眼睛闷闷不乐地打量自己的世界”。“悲伤怨恨”郁结在心,“白白努力、希望落空”的士官生洛不仅怨恨“命途蹇塞”,夺去他挂彩建功的机会,还妒忌所有的英雄、甚至妒忌他们脸上丑陋的伤疤。
    停战后的头几个星期,他失望之余,信笔涂鸦,所写的东西没有文学价值,塑造一个人物踏上战争舞台,下台时变成另一个人。
    回牛津前,他往家里写的信中把一些想象的历险当作真实情况汇报。8 月,描绘自己带了朋友“偷车兜风”,无中生有。11  月中,战争已经停止,他还讲述飞行训练和单人飞行。12  月,戎装归家。下火车时,据他弟弟约翰说,不是一副埋怨战争结束的士官生嘴脸,而是一身英国军官服,右肩斜挂武装带,披着饰有飞行胸章的大氅、戴着海外服役的帽子,好不威风。手挥拐杖,走路“带跛”,自称是训练时飞机失事而受的伤。
    他爱讲飞行和受伤的经历,但是每次都不一样。有时是训练失事,有时是士官生喝得半醉、擅自单飞上天庆祝停战。受伤部位倒总是两腿或一边的臀部,有时还加上颅骨骨折,因之而得了银质奖状和头痛病的后遗症。有人听他说事故发生在法国的一次空战中。显然,受伤的飞行员或者挂彩的英雄予以青年士官生过瘾的机会,领略那梦寐以求的赞美和光荣。可是,许多年后,业已成名的作家还继续游戏人间,让人把一些捏造的事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