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宣穆皇后-第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逾制这类事,但凡达官贵人,每一朝总有人乐意这么干,即便是知道违法的,可以超越了自己身份的着服色、不遵纪守法——总有这么样的风气觉得,这样做显得自己更有范儿。
  当然,每朝每代为了这个没少处死过类似的傻帽。
  
  换做平时,曹植这行为至多是权贵纨绔子弟作威作福,骄横跋扈罢了。但在这种立嗣的关键时刻,候选两人的一举一动都是被严密考核的。
  曹植这近乎是撞在枪口上了。
  
  曹操震怒。他立马处死了掌管宫室车马的公车令。
  除此之外,他不再有犹豫,立刻册立曹丕为魏国太子。
  同时,将司马懿、司马孚任为太子中庶子。
  
  太子中庶子,是与太子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最重要属官。
  总算是敲定了太子事,对春华来说也是送了一大口气。
  毕竟,杨主薄是主簿,司马主簿也是主簿。杨修的鸡肋下场,如果失败的是曹丕,就是司马懿的下场。
  

  又腹诽,呵,太子中庶子呢。
  曹丕有司马两兄弟相陪,本来就是基友了,这下可就是形影不离了。曹操,这是在用司马家给太子增加分量,想想曹操和司马家的渊源,几乎是绝对的心腹家族了。
  谯沛是根本,汝颍是利用,而司马家是心腹,历年来曹操有一些私人的,或是朝上不能拿到台面上的事儿都是让这家人给办的。
  他这么一给曹丕增加分量,未来曹丕和两司马就该铿锵三人行了。
  
  司马孚之妻岑氏也是一脸的高兴,原先同样是在曹丕班底下,司马孚总不如司马懿更得意。
  论身份,他是庶弟,论资历,他又是先在曹植手下后改在曹丕手下,样样都不如他两个嫡长的哥哥,司马孚心里倒也平静。
  
  同升为太子中庶子,对岑氏来说真是意外之喜了。
  说起能力的话,司马孚未必不如人,但人生的际遇,有时不只在本事,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因为环境。
  
  和丈夫憋屈了那么多年,岑氏一时也就有点欣喜过了头,平日和二嫂春华也说得上话,倒是因为高兴才说,“可真是喜事一件了,往后还要嫂子多担待了。”
  春华一挑眉,旋即又舒缓了似若无事,“你的蚕服可得了?”
  “早得了,早得了。”岑氏喜上眉梢,“要不是嫂嫂你多提点,我还不晓得有这讲究呢。”
  “同是妯娌,不用客气什么。”
  
  汉朝贵妇蚕服,是众官妇陪同中宫在春时采蚕礼时所着,变相地成为了汉朝命妇的服制。
  原先司马孚官职低微,岑氏也不得在采蚕礼这样的大场面走动,如今丈夫升官,她也有了脸面在外结交贵妇圈。
  
  等岑氏走了,吴妈凑过来酸酸地和春华说,“夫人,如今她心思倒大了,你都没在意,她倒先量着尺寸比对蚕服了。”
  春华并不在意,“她也是压抑久了,骤然天降之喜,也免不得要得意的。”
  
  她很了解,汉朝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诰命妇体制,所谓的汉朝命妇服制都是蚕衣牵强上的。
  权利欲望是无论哪一个时代都会有的主题。就是后世的朝代里,一身命妇服制该是多少女子的终身梦想了。
  她一点也不在意岑氏会表现得稍许得意一点儿,如今她早心平气和了。
  这样的心平气和多来自于对自身地位的自信笃定而来的底气。
  吴妈有些想不开,“夫人,你就是太心慈手软了。”
  她听了笑出声,“是啊,我心慈手软。”从不亲自手刃于人。
  她知道吴妈怨得不知是独的这一桩事,说她脾气好,有时这位老妈妈带着的是恨铁不成钢的心情。
  
  春华有什么好想不开的?这时代的一切,光嫡庶就能压死人了。
  门阀制度,哪怕贾诩这样能干,这样会谋身的人,后人写《三国志·注》的时候,还要因为他出身寒门却和荀彧并称而故意踩他几句。
  再说到底,如果司马孚的功名是靠了他自身能力晋升的她就更没什么好说的了。岑氏靠的是自己老公,又不是靠她老公。
  真就看不得人家好了?她有的是气度。
  有竞争意识是正常的,但必须是良性,而不是病态的一定要凡是都压过人家一头,不可能也不现实,自己给自己找罪受——结局就和大嫂赵氏一样,她倒是时常和妯娌们计较生孩子,和春华计较闺名,计较交友圈子的了,最后别人没较劲死,她自己给折进去了。
  何必呢?
  每个人总有自身的优势。赵氏要气度大点想想,她是长子长媳,未来的主母,兄弟们都要依附着嫡长兄讨生活的。便气量大一回又如何了?她不自找麻烦,往后有的是来讨好她的人。
  
  春华就一点也不介意。
  欣喜的时候,人要狂一点,得意一点也没事儿。本来,在得意的时候谦逊,在失意的时候不卑不亢,这一类的品质是要求更高的修养——没哪条法律就拦着人高兴的了。
  她有了喜事放心里谦逊是她素养高,但不能说因为她自身约束得紧,就要所有人都和她一个样,那是霸道。
  至于得意忘形,会不会喜极生悲之类的,就不是她的问题了。原本都是自己选的路。
  
  春华便和吴妈说,“妯娌间的事,难道还嫌前些年被闹腾得不够吗?且气量大点吧,倒是那个妾的事情,你可看好了前些天把她送去谯县的骡车上了?”
  “老奴亲自看着的,您就放心吧,准没错,”吴妈说起这个更来气,“您可怜她什么?这样的贱婢,就该把她卖山沟里去。您让她去配人,真便宜她了。”
  
  此时北方尚有五都,许都、洛阳、长安、邺城、谯县,达官贵人多是每处都有了宅子。她家是魏王近臣,更是少不了每处置宅子预备着时不时要随驾。
  眼不见为净,她把人打发到谯县,虽也是五都,倒是去得最少的。  “都是为了个出路,”春华这么说一点也不觉得过分,司马懿要不是个官,人家小少女未必稀罕,“这样的女子最会看眼色,谁能带她出去的不免还要待价而沽。谁不知道为妻要好过为妾的?我让她去配人,做的是管事的妻子,真是她能得的最好的出路了。”
  吴妈还是咽不下这口气,“您也太宽和了,怎么不想想这**背后竟然还想使花招?太……”
  “太窝囊了是吧?”春华笑道。
  吴妈有些讪讪的。  “做人就是窝囊的,做正室的更是窝囊,”她也冷嘲讥讽,“爷们儿惹出的事,我要收拾残局,还要收拾得利落、干净、圆了所有人的面子,我呸。”
  “夫人。”吴妈这回有些担心了。
  “也就是咱们私下说说,不妨事。”春华道,“她要不阻了我,我乐得和气,给她的好出路。她要识相的就该知道什么才是真对她好的。”
  吴妈不甘,“您就该把人不打趴下不罢休,现在您倒是放了她,往后她要和十一娘说些什么……”
  “别说她见不到,就算见着了又如何?”挑唆她女儿来报复我这个“情敌”?“她会不会犯这个怂还二说,姑娘十多年的归我养,乍见了个‘生母’就反水了?那就该我反省了。”
  
  吴妈还待说什么,被春华挥手阻止了。
  春华道,“我怕什么,她们母女俩的日子都要靠着我过,不求着我拉她们一把也要求我高抬贵手。吴妈妈你且想想,流民造的是什么反?只要有一口饭吃,一天日子过得下去,谁愿意被朝廷抄家灭口。”  
  人,不怕日子好过,就怕日子不好过的。赤脚的不怕穿鞋的。
  伏姬要是此刻是被卖窑子里,卖山沟里给又穷又老的鳏夫续弦,或者是重新充了家伎给人当小的,她都该为了自己的命运抗争一下。
  这是绝了人家的路,逼得人家不得不跳反。
  不跳,乖乖让大妇处置了是个死,至多跳了,也是个死。如果要侥幸成功,勾起了主人的宠幸,那么她就又可以活蹦乱跳了。
  
  你绝了人家的路,人家就要内跳反发狠,于是也就阻了自己的路。
  当主公的,不能把内奸不当人看。  
  春华很明白梁山好汉最后被乖乖招安,凄楚告终的全过程,变相来说,这也是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百姓的所需很低,有了一口吃的就不会冒杀头的危险造反。
  伏姬要是能够安安稳稳地配人生子一辈子,过得了好日子,哪怕只有一天,要她回来再累死累活撬大妇墙角的,她也不干。
  自己的前程,自己男人的前程,乃至于全家的性命都在大妇手上的,有小日子过也是靠着大妇,这样的情况下,伏姬都该自己烧香盼着春华高抬贵手,遗忘过去不快的。
  春华根本不怕伏姬再闹出个“十八年后”,挑唆女儿为自己报仇的。绝对不会!
  如果这对母女还有见面机会的话,伏姬不但不会认女儿,还会一个劲儿的避着——免得显得自己要和夫人抢女儿,预备旧事重提的。
  
  伏姬是个识相的人,伎籍出身,这样的女子惯会权衡得失的,什么都是假的,实惠才是真的。
  便是因为这样,她得了春华一句话后,伺候就真的没再出过任何幺蛾子了,也一点没提要见女儿什么的。
  安安静静地躲院子里休养,安安静静地被人捎上了车送去谯县。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小妾的问题,总算交待完了
有些人会说这是圣母吧,但在我理解的世界观里,【做任何事都是要有目的】。
所以在我眼中没有好人也没有坏人,如果有所谓好坏的话,我觉得,一个人做事如果是有目的性,那么便是道德的;如果一个人做事没有目的性,那么便是不道德。 前者的话,哪怕他做的事本事是不道德的,但我觉得是能够谅解的;后者的话,就是那种纯粹只是为了作恶而作恶的人,这样的才是真正的不道德。
成人的世界里没有完全的黑白,只有有必要与没必要,而认识到这一点的我们,都已经老了。 我喜欢春华,是因为曾经玩游戏有一个奇妙的回复。
【本宫心慈手软,从不手刃杀人】,恩,该是这句了。 在现实社会中,以直接粗暴手段下手的,在伤害别人的时候也损害了自己。试想,谁会喜欢和一个“精明”的人在一起呢?真正精明的人,从不会让人觉得他精明。
能够双赢的,才是最好的局面。这不是妥协,而是现实的智慧。 当然,如果合作的那个人是个蠢蛋,他根本就不明白双赢意义的——假设伏姬是个脑残蠢蛋,春华也不会吝于下狠手的。

87、黄梅不落,青梅落(一)

  就在次男、三男得到升任的同时;时任衮州刺史的长男司马朗在居巢慰军时;得疫病死去。
  这一点确为疫疾之年;哪怕再都城内都感染死者无数;建安七子直接去五,陈琳、徐干、应⒘蹊澹煌豸釉蛩烙谀甑住
  加上已经死去的孔融、阮瑀;建安盛年的代表人物在这一年悉数凋零,可堪说是建安末年的哀声谢幕了。
  
  这样的死亡率并算不得是稀奇,事实上,在三国之时死于战争的远远比不上死于战争之后饥饿、流民、疾病的;由疫病而死的人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
  这也就是张仲景要著《伤寒杂病论》的至关重要的原因。
  
  然而这一年,张仲景早已过世两年。
  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