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故事-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羲之明白是鲁宋恃强欺人,当时也不作判断,命阿兴回家静候消息。
  当天,王羲之带着自写的一幅《乐歌论》来到鲁宋家中。只见鲁宋家深宅大院,院前小河连通村外大河,河内鹅鸭嬉水,鱼虾浅游,果然富甲一方。
  鲁宋见太守微服来访,忙迎进客厅。
  王羲之说道:“我对阁下的土产颇为喜爱,愿以《乐歌论》字幅换一活鹅。”
  王羲之是有名的书法大家,一字能值千金,一篇《乐歌论》真可谓价值连城,一只活鹅又何足道哉。鲁宋当惩慷慨应允。
  王羲之当即将《乐歌论》留了下来,让鲁宋第二天拿着活鹅到府衙来。
  第二天鲁未捉着活鹅来见王羲之,王羲之笑道:“我的字幅岂只值一活鹅?我要的是一河鹅。”
  王羲之又将阿兴传来,他高坐大堂,吟道:“鹅不论河,酒岂论湖?假以河、活’辨“湖、壶’,为的是严惩刁徒。”说着把阿兴的状纸丢给鲁宋。鲁宋这才知道自己成了被告,这恶霸虽然一贯欺压乡民,但毕竟不敢在朝廷命官、堂堂太守面前逞凶霸道,只得连连磕头,知错认罪。
  王羲之当堂将这个仗势欺人的恶霸杖责40 大板,令其将《乐歌论》交还。这个判处,阿兴欢天喜地,鲁宋垂头丧气。  

王羲之智救灾民
 
  传说,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做右军将军时,琅琊郡一带连年大旱,颗粒无收,穷人把草根树皮都吃光了,贪官豪绅们却见死不救。王羲之于是写了道奏章,骑上快马,不分昼夜地直奔京城。
  皇帝接过奏章,不管上面什么内容,却全神贯注地欣赏起王羲之的书法来。特别是奏章的“放粮”二字,飘如浮云,矫若游龙。皇帝边看边称赞:“放粮——好,好,好!”
  话音刚落,只听王羲之在下面高声应道:“谢主龙恩!臣今日就去琅琊放粮。”
  等皇上明白过来,已是泼水难收了。只好将错就错,封王羲之为放粮的钦差。王羲之当天就打着“奉旨放粮”的大旗,急急赶回琅琊郡。 王允之装醉脱险 
  东晋时代,有个孩子名叫王允之,为人机灵,很善于揣摸大人的心理。
  王允之的伯父是东晋的大将军,名叫王敦。此人执掌朝政,骄横跋扈,为人残暴凶狠,被人称为杀人不眨眼的魔王。有一次,他为了强迫客人喝酒,竟接连杀死了几个敬酒不成的美女,使得客人难以挟菜下咽。
 ∩王敦对王允之倒很喜欢,常常邀他同床而眠。
  有一天,王允之照例酒足饭饱后同王敦睡在一起。
  天亮后,王敦给一个下属唤醒。王敦忙起床跟他密谈:“喂,我叫你准备的兵马和武器怎样了?”
  “将军大人,已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好,好极了。你计划几时动手包围王宫?”
  “如此如此。”
  “必须注意保密,若有外人知晓此事,格杀勿论!”
  王敦同那心腹越谈越兴奋,以至忘记了帐子里还有一个小孩在睡觉。
  其实,王允之早已醒了,他们关于谋反的谈话内容他全都听见了。他觉得自己处在险境之中,情急主智,便用手指往喉咙里死命地深抠,立时将隔夜的酒饭呕吐了一床。接着,又闭起眼睛,装着熟睡的样子,微微打起鼾来。
  王敦跟下属谈了好久的话,忽然想起自己背后的床上还睡着王允之,大为惊恐,赶忙奔去,掀开帐子查看。不看也罢,一看不禁释然大笑,捂着鼻孔,自言自语他说:“简直像头醉酒的小死猪!难闻死了,难闻死了。”
  原来,满床呕吐物发出一阵阵酸臭之味,王允之兀自埋在污秽里酣睡哩。
  王允之运用自己应变的智慧,逃过了杀人魔王杀人灭口的灾祸。  

陈元方巧辩袁公
 
  《世说新语》中记载着这么一则故事——
  陈元方小时候头脑灵活,善于应对各种难以回答的问题。
  他11 岁那年的一天,去拜见一个被人称作“袁公”的大官。
  袁公拉着他的小手问道:“你父亲在太丘做父母官,政绩显著,名声很好,他做了哪些深得民心的好事?”
  陈元方应声答道:“不瞒袁大人,我父亲治理太丘的主要方法是:对倚仗权势作威作福的人,进行严肃而诚恳的教育;对无权无势、善良受欺的人,无微不至地关怀和安抚他们。务必求得社会安定,人民都能安居乐业。日子一长,地方的民众自然对我父亲十分敬重,声誉也就鹊起了。”
  袁公听了,连声叫好,说:“对啊,对啊。我过去做邺县的县今时,也是采取这些治理办法的。”
  元方笑道:“莫非能者所见略同?您同我父亲可说是不谋而合啊!”
  袁公见元方小小年纪就擅长辞令,而且对答如流,心里十分欢喜,因而产生了进一步考查他智力的想法,便心生一计,向元方提出了一个难题:“你可知道,究竟是你父亲向我学的,还是我向你父亲学的?”
  元方朝袁公的脸孔略一观察,马上感觉到他笑容里蕴含着测试的深意,便笑着回答:“周公和孔子都是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他们一先一后,生在不同的时代;一西一东,出自不同的地区。可他们两人都是为百姓做好事,行仁政,也都受到民众的敬重和拥护。这样看来,周公的治理办法不是从孔子那儿学来的;孔子的治理办法也不是从周公那儿学来的!”
  袁公听了,禁不住一把将陈元方抱了起来,举过头顶,连连呼喊道:“好,好,好!回答得这样机智得体。简直是天衣无缝,无懈可击。长大了一定能成为治国理政的贤才啊!”  

孙子荆敏捷应对
 
  孙子荆少年时,看到仕海浮沉,官场黑暗,于是收起了猎取功名的宏愿,一心想学习古代的隐士,到深山老林去过幽静而孤寂的生活。
  一天,他为了选择良好的隐居环境,便走到一处风景极佳的山谷地。只见那儿有一泓碧澄见底的池塘,一道流着淙淙山泉的清溪,几块光洁如新的青石。。
  孙子荆不禁喜出望外,喜孜孜地想:这就是类似古人许由隐居的极佳环境吧?想着,想着,那个有名的古代传说又浮现在脑海里:
  尧要把天下谦让给许由治理,不料许由掉头就走,来到一道山溪边大洗耳朵。人们问他:“这是为什么?”他答道:“听了尧的话,弄脏了耳朵,所以要洗干净。”
  孙子荆踏勘隐居地址回来后,又专程前往名士王武子那儿,向他津律乐道地描叙隐居山林的绝妙图景——“枕石漱流”。意思是说,住在山林里,困乏时可以枕着光洁的石头睡觉,口渴了又可以就着溪水漱漱嘴,喝几掬清水,那是多么自由自在、舒畅快乐的情景啊!谁知孙子荆说得太急,竟把它说颠倒了,变成“枕流漱石”。
  王武子听罢不由得哈哈大笑,揶揄道:“清水可以当枕头睡觉,石头可以当溪水漱口吗?”
  孙子荆这才发觉自己说错了话,要改也来不及了,岂不闻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吗?怎么办?可是他何等机巧,竟将错就错,即刻应声道:“我说的“枕流’就是用水洗耳朵,我说的‘漱石’,就是用石头来磨砺牙齿啊!”
  王武子见他敏捷应对,言之成理,不禁脱口赞美道:“妙!妙!想不到你竟有如此巧辩的奇才!”
  从此,“枕流漱石”就成为沿用至今的著名典故。  

张亥之反讥邻居
 
  晋代名将张玄之,在8 岁的时候,掉了好几颗乳牙,一时没有长出来。说笑之间,嘴已张开着,只见红红的舌头,好有趣。
  一天,张玄之正同一群小孩子在院子里大踢毽子,旁边正围观着好些男女,兴致勃勃地为他们做着裁判哩。
  有位邻居见张玄之正张着没牙的嘴,气吁吁地踢得正欢,就上前与他搭讪道:“小公子,请教你一个问题,好吗?”
  张玄之看了看那笑容可掬的男人,也笑道:“伯伯,什么问题呀?”
  男人便问道:“狗窦(洞)为什么开得这么大啊?”
  张玄之瞥了那男人一眼,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狗洞大开,是为了让您能自由地出入啊。”
  “哗——”院子里的人们哄然大笑起来。
  那个男人顿时涨红了脸,心里暗暗钦佩:张玄之的机智善辩,果真名不虚传啊!  

罗际买马破盗案
 
  晋朝,罗际任吴县县令时,一天,有个老人前来报案说:“我的马昨夜被偷了。”
  罗际见老人急得满头大汗,同情地问:“你的马长得啥模样?”老人叹息着回答道:“唉,都怪我马虎,才让偷马贼钻了空子。那可是一匹好马呀,四岁口,个大脊宽,四蹄雪白,身上红得像火炭一样,跑得可快呢。”
  罗际又问他夜间听到什么动静。老人略一思忖,说:“就听到半夜时分,一群马叫了一阵,听声音是马贩子赶着马从我村上经过。”
  罗际问毕,安慰老人说:“你回去吧,等马寻到了,我再请你领回去。”
  老人半信半疑,离开了县衙。
  第二天,罗际叫人在城门口贴出布告,上写:“本知县奉朝廷之命,出白银千两,买一匹个大脊宽、毛如红炭的四岁口的大马,望养此马者,速送县衙。”
  百姓看了布告后,眼睛被诱得红红的,可都摇摇头走开了,寻常人家,别说是好马,就是劣马也买不起呀。不到半天,全城人都知道了。一些大户人家送来几匹好马,只是不与布告上的模样相吻合。不久,有个马贩子探头探脑地送来一匹马,这马与布告上所说的一模一样。罗际一边推说去取银两,稳住马贩子,一边叫那老人前来相认。
  那马一见到老人,两蹄腾起,鬃发竖起,咧嘴叫着,井挣开马贩子手中的缰绳,亲热地舔老人的手。老人高兴他说:“就是这匹!”马贩子大惊失色,知道中了罗县令的汁。  

李寄智勇斩巨蛇
 
  福建有座大山,名叫庸岭,又高又峻,在它西北方,有个巨大的山洞,洞里蛰伏着一条七八丈长的巨蛇。此蛇曾吞吃了许多过往行人,使得附近的百姓诚惶诚恐,人人自危。东冶郡(现福州市附近)的负责官员实在想不出制蛇的妙法,却一味听从巫师道士的建议,年年用整羊整牛去祭祀它,可仍然不能消灾祛邪。
  巫师们为了挽回自己的声誉,便干脆造谣说,巨蛇已给他们托过梦,只有不断地将十二三岁的童女奉献给它,一年到头地方才得以安宁。东冶郡的昏官们居然又深信不疑。几年下来,已祭献了九个无辜女孩。可是,巨蛇为害依然存在。
  有一年,“祭日”又快到了。官府又去搜抢女孩,可是搜来查去再也找不到。官府正在为难之际,将乐县有个名叫李寄的女孩却自愿来了。
  原来,农民李诞生养了六个女儿,没有儿子。李寄最小,听说官府征召丫头祭蛇,便自告奋勇前去应征。李诞死也不肯放她走,岂料她说道:“我们这些丫头非但不能供养父母,反而白白增加了家庭的负担,活着有啥好处呢?还是把我卖给官府,您可得到一大笔赏钱,既可贴补家用,又少了我一份口粮。再说,我也不一定就会给蛇吞吃嘛!”李寄见父母还是不放她走,趁着黑夜偷偷地溜了出来。
  李寄向官府提出,要一口好剑和一只厉害的狼狗,还要拌上蜜糖的几大担糯米团子。官府满口应允。
  到了祭蛇那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