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故事-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派几个卫兵就可以把他拘捕起来。又何必一定要发动战争呢?”
  汉高祖刘邦用了此计,在陈州活捉了前来进谒的韩信。
  韩信被装上囚车时长叹道:“古人说得对:‘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现在天下已经定了,我就该死了!”
  刘邦一听,心里软了,想:韩信究竟还没造反,再说这次他又交出了钟离昧的人头,如果把他拿来办罪,大家会不服,就把他降了一级,封他为淮阴侯。  

陈平智驳汉文帝
 
  汉文帝刘恒即位那年,汉高祖刘邦留下的股肽之臣陈平和周勃出任左右丞相。汉文帝颇赏识这两位对西汉王朝忠心耿耿的大臣。
  一次,文帝临朝,笑问右丞相周勃:“周爱卿,你是先帝托孤之臣。你可知,汉朝天下,一年要判多少案件?”
  周勃心里一慌,忙低声答道:“臣直话相告,实是不知。”
  文帝略皱皱眉,再问一句:“那,爱卿可知道天下一年钱币和粮食要进进出出多少?”
  周勃支支吾吾,终于不好意思地摇摇头。
  文帝心中大为不快。顿一顿,转过脸,问左丞相陈平:“陈爱卿,先帝在时,常夸你神机妙算,聪明过人。那两笔帐,你可知道?”
  陈平利索地发话:“陛下,恕臣直言。陛下要知道判刑的大事,请只管问廷尉;陛下要打听钱币粮食的大事,请只管问治粟内史。”
  文帝听罢,心中肝火大旺,马上拉下脸:“陈爱卿真是高见!既然各自有主管的官员,要你这位丞相干什么?”
  陈平忙抢步走出大臣行列,深施一礼,然后高声回答:“陛下,请恕臣直言之过。为臣的再斗胆进一言,做宰相的,对上要辅佐天子料理国家大事,顺应四季天时考虑各种大事;对外要威服、抚顺外邦和各路诸侯;对内要让民心归附亲如一家,使卿大夫们各司其职。”
  听罢此言,汉文帝手抚龙椅,低头沉思,这陈平不仅机智、擅长辞令,更深悟从政要诀——总理大政,把握关键!想到这儿,汉文帝赞不绝口:“爱卿一番高见,真让孤家茅塞顿开。有道理,太有道理啦。”接着,他转过脸问周勃:“周爱卿,你说呢?”
  周勃惭愧得低下了头,心中自叹不如。
  不久,周勃称病辞相。丞相一职,由陈平一人担任。  

冯唐妙语救魏尚
 
  云中太守魏尚镇守边疆,屡建奇功,在朝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可是在一次向汉文帝报请战功时,他因为误差六颗敌军的头颅,被汉文帝捉拿下狱。
  不久,南北边塞频频出事,军情紧急。
  当时有个老郎官叫冯唐的,对魏尚遭到如此不公正的处罚心中不服,一心想救出魂尚,苦于没有机会接近汉文帝。
  有一天,汉文帝乘着漂亮的宫车在京城里漫游,路过郎暑的时候,看见有个老人在迎接他,一问知道他是冯唐,两人热乎他说起话来。
  汉文帝在闲聊中知道冯唐的祖先是赵国人,就夸奖起历史上的赵将李齐如何勇敢。冯唐认为,李齐的骁勇还比不上廉颇、李收。文帝叹了一口气,说:“现在匈奴逞强,屡犯边塞,如果廉颇、李牧尚在,我以他俩为将,还怕匈奴吗?”
  冯唐见来了机会,赶快要为魏尚说几句公正话,于是大声说道:“陛下就是得了廉颇、李牧,也不一定就会重用他们。。”
  魏尚的名字未提到,汉文帝就气呼呼地起身回宫。冯唐感到很沮丧,魏尚救不出来,自己的厄运却要降临了。
  不一会儿,宫中派来一个侍臣,把冯唐带去了。仅文帝和颜悦色地说:“刚才听了你说的话,我一时生气回了宫,这是我的不对。不过,你也得说说我为什么就一定不能重用廉颇和李牧呢?”
  冯唐刚被带进宫殿的时候,是准备受汉文帝处罚的,现在见皇上那副诚心诚意的样子,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他回答说:“我听说古时候贤明的君王派遣将帅出征,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亲自为将帅推车,并授权给将帅,在行军作战中,对军功的奖励和处罚,都由将帅们去决定,再向君王报告。就是以前赵国的李牧,在镇守边塞的时候,赵王命令规定:边关的租税,都由李将军用来奖励战士们,不要向朝廷缴纳。可是陛下现在能不能也像当年的赵王那样信任和器重一个镇守边疆的大将呢?举个例说,云中太守魏尚在守卫边疆的时候,他的忠心和才能并不比李牧差,全军上下都愿意为他效力,可是,陛下却为他报功中敌首相差六个而将他下狱。魏尚的这些过失,同他的功劳相比,算得了什么呢?所以,我认为陛下即使得了廉颇、李牧,也不一定能重用他们。”
  汉文帝听到这里,恳切地说:“我以前这样对待魏尚是错了,你赶快拿了我的命令,到狱中释放魏尚,让他官复原职,立即出镇边疆。”
  匈奴畏惧魏尚,不敢冒犯,边陲又安定起来。  

缇萦上书救父亲
 
  西汉时,山东临淄有位叫淳于意的医生,他原是地方上的一个小官,辞官回乡后,就凭他高明的医术为人治病。一次,地方上有个大官得了重病,被抬到他家中求治,由于病势恶化,死在淳于意的家中。那官吏的家属依仗权势,诬告他“庸医杀人”。淳于意便被押往长安拘押问罪。
  当时的刑法十分残酷,老百姓犯了罪,重的判死刑,轻的也要受到割鼻子、砍脚等肉刑,受肉刑的人就成了残废,苦不堪言。尤其是蒙受冤屈的人带着肉刑留下的标志,永世无法昭雪。
  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临被押走时,他感慨地说:“家中没有男丁,身受意外之灾,五个女儿,谁也救不了我!”
  较大的四个女儿只知啼哭,无法为父亲解忧排难。只有最小的女孩缇萦,虽还不满10岁,却挺身而出,激动地说:“爸爸,你不要看不起女儿,我一定想法子免除你的肉刑。”于是,她不顾几个姐姐的劝阻,陪同父亲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前往京城。  淳于意被关进大牢,狱卒不准缇萦探监,她想直接面见皇帝,诉说冤情,又屡次被宫廷卫兵拦住。她就决定以文代言,上书汉文帝。她就在文中诉说:“我父亲为官清廉,医术高明,现在蒙冤被押,要受肉刑,实在太不公平。一个人受了肉刑,被割掉的鼻子再也不会长上,想要改过自新也无机会了。我情愿做奴婢做苦工,替父亲赎罪。只求皇上免除肉刑。。”她的信虽然写得很稚嫩,但情真意切,鞭辟入理。
  汉文帝日理万机,当然不会重视缇萦的书信。但缇萦写信之事很快在朝野中传开了,汉文帝也有所耳闻,他觉得这个小姑娘很勇敢,事情办得很新鲜、于是就命人将信取来观看,看后他也深深被感动了,觉得使用肉刑,确实存在不少弊端,便下令召见缇萦。
  小小的女孩面见皇帝并不惧怕,当殿再将自己的想法和要求讲述了一遍,口齿伶俐,条理清楚,态度恳切,汉文帝听了非常高兴,于是赦免了淳于意,让父女俩一同回家。并决定,从此以后废除肉刑。
  缇萦上书,不仅救了父亲,还促使皇帝废了肉刑,她的事迹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周亚夫平叛大战
 
  公元前154 年(汉景帝三年),吴、楚等地诸侯王反叛朝廷。
  焦急万分之际,汉景帝刘启脑中立即闪过父亲文帝临终前的嘱咐:“我死后,如果国家有什么紧急事故发生,你可派周亚夫统率汉兵,平定乱事。”
  朝廷正用兵当口,汉景帝忙把汉初名将周勃的儿子周亚夫从中尉一下子晋升为太尉,掌握全国大军。周亚夫临行前,汉景帝再三重托:“如今七国叛乱,情况紧急,国家安危全望将军独挽狂澜!”周亚夫受命,统领36位将军率浩浩荡荡的汉兵,向东进攻吴、楚等七国。
  周亚夫风尘仆仆到达淮阳,察明形势后,亲自向汉景帝呈上一份紧急奏章:“吴、楚的军队轻装简从,行动极其神速,无法跟他们正面交战。希望陛下行欲擒故纵之计,暂时放弃保卫梁地,让叛军占领,然后断绝吴、楚的粮道,才能制服这股叛臣贼子。”汉景帝答应了这个要求。
  周亚夫率兵云集荥阳,吴国叛军正猛攻梁国。梁国吃紧,屡屡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置之不理,却偏偏亲率军队向东北驻扎于昌邑城,挖深城池,坚守不出。
  梁国诸侯梁孝王急了,天天派员向周亚夫请求。每次,周亚夫耐心地听完,便“嘿嘿”笑笑,却仍按兵不动。
  梁孝王恼了,直接上书汉景帝。他派人将一纸告急文书星夜送到京城,汉景帝仔细摊开展读:“陛下,梁国危在旦夕,周太尉拒不救援!”
  汉景帝也有点着急:“周爱卿太过分了,怎能见死不救呢?得马上派遣使者令太尉发兵救梁。”
 々城使者到达荥阳军营,宣读汉景帝诏书才毕,周亚夫凛然一声发话:“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若不能铲除叛贼,周某一人承担罪责!”他仍固守壁垒,不出兵救梁,那宣读诏书的使者只好干瞪眼。
  几乎在同时,周亚夫却已派遣精干的轻骑兵,长驱直入,悄悄断绝了吴、楚军队后面的粮道。吴国军中缺粮,饥饿阴影笼罩,只好强忍着屡屡向汉军挑战,汉军却仍纹丝不动。有一天晚上,汉朝军队内为出兵不出兵的事吵闹不停,直至嚷嚷到周亚夫帐下。但是,帐内鼾声正浓,周亚夫并没有起床。周亚夫旷日持久的不应战,使吴国军队拖累了,他们急着要寻找突破口。
  吴王刘濞调兵遣将,围住了昌邑城。一天,叛军如蚁袭击城的东南角。听完军情汇报,周亚夫“嘿嘿”一笑:“刘濞,你瞒得了我?你在声东击西。你佯攻东南,实欲攻西北!”
  周亚夫调动汉营士兵悄悄加强西北角的防备。不过一袋烟攻夫,吴国精锐部队果真猛攻西北角。周亚夫手下兵将刹地涌现在城头,矢石如雨而下,吴军哪里攻得进去?刘濞气得吹胡子瞪眼,手下将士腹内空空饥饿难当,士气一落千丈,大败而走。
  周亚夫长剑一挥,早就准备好的一支精锐劲旅呼啸而出,追击吴兵。吴王刘濞见势不妙,马上抛弃大队人马,只率数千壮士仓皇逃窜。他们直逃到丹徒县,建筑工事,龟缩自保。一个多月后,吴王被越国人斩下了脑袋。吴国叛逆彻底烟消云散。
  历经三个月大小战事,吴、楚等七国叛乱终于平定。汉景帝对周亚夫刮目相看,朝廷文武百官更喷喷称赞:“周太尉当初的弃梁不战真是为了保汉平叛大战,确是神机妙算啊!”  

东方朔三答武帝
 
  西汉时,武帝的宫中有个叫东方朔的人,滑稽多智,三寸不烂之舌能令人惊奇。
  汉武帝为了长生不老,竟大肆挥霍财富寻求仙丹妙药。据说有一次,一个方士献给汉武帝一坛“仙酒”,胡绉饮了它真的可以“万岁!万岁!万万岁!”汉武帝当时正忙着,就把它珍藏起来,准备好好享用。谁知东方朔知道此事后,竟把这坛酒偷偷地喝掉了,汉武帝知道后龙颜大怒,喝令立斩东方朔。
  东方朔被捆后却大笑不已。
  武帝惊问道:“你死到临头了,还笑什么?”
  东方朔说:“方士说那酒是‘不死之酒’,如果这酒真能让人长生不死,那么,你就无法将我杀死。如果一刀下去,我还是死了,这酒还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