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极品草根太子-第1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如……蹲着拉屎还对我大呼小叫的那种。”
  “这个……你也不必太客气。”沈笃礼犹豫着道。
  叶欢笑开了怀:“那就成了,三叔我已经认识过了,就在厕所里……”
  沈笃礼大吃一惊:“你们怎么认识的?”
  “他蹲着拉屎还对我大呼小叫……”
  第139章 回归(上)
  京城的冬天分外寒冷,不但寒冷,而且干燥得皮肤仿佛要裂开似的,不时夹杂着一阵寒风,寒风里裹挟着阵阵风沙。
  一排车队从医院出发,浩浩荡荡开往城郊。
  沈笃礼和叶欢坐在车里,叶欢抿着嘴,有些不安的扭动着身子。
  沈笃礼眼中露出笑意:“怎么,有点害怕?”
  叶欢摇头:“怕倒不至于,我就想让你打声招呼,把你家里所有的马桶盖盖上,免得那位三叔仗着是他的主场,叫人把我脑袋摁进马桶里……”
  沈笃礼:“……”
  “沈家……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家族?”沉默一会儿后,叶欢终于第一次主动问起了沈家。
  沈笃礼眼中笑意不减,颇有几分欣慰意味,笑道:“沈家本是传承百年的书香门第,祖上在清朝时出过不少举人和进士,有一位甚至在道光年间被皇帝钦点为金榜之首,当科状元,那时的沈家可谓风光荣耀之极,倍受世人瞩目,后来清朝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军事软弱,朝廷被逼与列强签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整个国家从根子上烂掉,祖上在朝为官,见国家已腐朽至此,却无力回天,于是辞了官职,黯然离开了朝堂,从此退隐京郊,不问世事。”
  “从那以后的几十年里,中国动荡,军阀征战不歇,沈家人却再也没出来做过官,沈家子弟关上门,一心只读圣贤书,直到我的父辈那一代,那时西方各种新奇的自由民主思想涌入国内,沈家人终于不再只读孔孟,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路,他们在老宅里思索中国的未来,到底中国适合走一条什么样的路,才能令国家富强,百姓安居。是继续封建帝制,还是效法西方的资本主义,或者共产主义……”
  沈笃礼顿了顿,神情带着罕见的敬慕和崇拜,沉声道:“我的父辈那一代,各房一共七兄弟,当时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分歧,但是这种分歧却是令人敬佩的,他们没有私心,一心只想为这个沧桑多难的国家和百姓们做点什么,带着各自的主张,他们分道扬镳,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后来抗战全面爆发,他们满怀报国热情,弃文投戎,四位兄弟入了黄埔军校,另外三位则奔了陕西延安……”
  叶欢打断道:“他们不都是读书人吗?进军队能带兵打仗?”
  沈笃礼笑道:“那时的读书人,普遍只读书,可沈家不一样,沈家子弟读书是很全面的,不但读孔孟老庄,也读兵法韬略,甚至弓马骑射都样样精通,所谓‘君子六艺’,不仅读书,礼乐射御书数,样样都必须学会,所以弃文投戎,对沈家子弟来说并不算难事,事实上,由于熟识兵法,又受到军校新式的系统教育,沈家子弟很快脱颖而出,锋芒毕现……”
  “后来的事你也知道了,四位长辈战死沙场,为国捐躯,他们为这个国家和民族尽了最大的心力,他们用生命的代价,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沈笃礼望向车窗外,繁华的街景飞快闪过,他的眼中充满了感慨。
  “都说英雄造时势,可是真正的英雄何曾想过造时势?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为的难道是自己的飞黄腾达吗?”
  车厢里,父子二人陷入了沉默,似乎在静谧中悼念那逝去的激荡岁月,岁月里枪鸣马嘶,硝烟滚滚,他们前赴后继,舍生忘死,只是为了给这个多难的国家谋求自由,争得尊严。
  生在这样一个家族,叶欢心中莫名生出一股淡淡的自豪,很奇妙的感觉,仿佛自己身上流着英雄的血液,是一件多么荣耀的事。
  沈笃礼静静看着叶欢肃然的面孔,笑了。
  “叶欢,沈姓不会埋没你,如今这年头虽然谈家族荣誉感有点迂腐,但我们中国人向来先家而后国,家中祖辈的事迹令我们后代脸上有光,你以后可别干令祖上蒙羞的事,无论何时何地,你都要记着你是沈家子弟,我们的头颅永远高仰,尊严永远高于生命。”
  叶欢重重点头。
  车队绕过环城高速,驶到郊区一座小青山下,拐了几个弯,一套占地颇广的中国古老园林式老宅赫然出现在视线中。
  离老宅大门还有数百米,便已进入沈家警戒范围,直到车队行至一块高大的汉白玉大牌坊下,所有车便停下,车后的警卫们为叶欢和沈笃礼拉开了车门。
  沈笃礼和叶欢下了车,叶欢盯着头顶那块高大的牌坊好奇的注视了一眼。
  沈笃礼笑着解释道:“这块牌坊乃清朝道光皇帝所赐,当年祖上中过状元,道光皇帝金殿答问之时,闻听沈家诗书传世,此前多人中进,皇帝大为欣慰,直道沈家教子有方,可为天下读书人之典范,于是赐下牌坊,立于沈家老宅之外,朝臣皆羡不已,谓此牌坊为‘状元坊’……”
  牌坊外重重警卫戒备森严,叶欢站立许久,寒风拂面,耳边仿佛听到了百年前沈家私塾里阵阵清朗的读书声,沈家幼童们小脸肃穆,静静听着夫子的教诲,接受着以身躯报家国的儒家圣言,还有那抗击外侵的战场上,隆隆的枪炮声里,先辈们怒睁着不瞑目的眼睛,流尽了身上最后一滴炽热的鲜血,血染河山,那壮志未酬的悲壮,和舍生赴死的从容豪迈交织在一起,像充满了血腥残酷的华丽诗篇,像蕴含着忧国愁绪的怆然长歌。
  数十年过去,诗犹在耳,歌犹在耳……
  叶欢矗立半晌,忽然弯下了腰,朝那块汉白玉牌坊深深鞠了一躬。
  百年沧桑,百年悲欢,牌坊若有灵,可曾看过这个古老的家族里,那一幕幕的悲欢离合,先辈们迈着坚稳无悔的步伐走出家门,迎回来的却是他们一具具冰冷的棺柩和牌位,他们奉献出最珍贵的生命,只是为了给这个苦难的民族争得尊严和自由。
  佛家所言之“大无畏”,是谓不屈不挠,度化众生,宣示正道,降妖伏魔,以己之入地狱,换取众生之极乐。
  如此,足堪称“英雄”。
  第140章 回归(下)
  沈家的牌坊如今已不叫状元牌坊了。
  随着权势日益深重,牌坊也已改了名字,以前的状元坊变成了如今的下马坊。
  概因沈家老太爷不喜汽车轰鸣声打扰他的生活,于是,无论何人来到沈家牌坊前,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只准步行而入,此谓之“下马坊”。
  由此可知,沈家如今权势之隆盛,已到了何种地步,一个简单的名称,道出了世间多少趋炎附势。
  以前叶欢对沈家很陌生,因为陌生,所以没有任何归属感,反而比较排斥它,因为这个家族的争斗,害他二十年颠沛流离,实在让叶欢对它喜欢不起来。
  今天站在沈家的牌坊下,家族百年兴衰荣辱在沈笃礼的口中娓娓道来,那尘封的故事如同拆开了封条,陈年而激荡人心的画面一幕幕在他脑海中浮现,闪过。
  曾经对沈家的排斥和反感,今天竟消淡了许多。
  沈笃礼看叶欢鞠躬之后直起的身子,殊乏正经的脸上难得的露出肃穆的神情,沈笃礼静静笑了。
  二人站立没多久,便有警卫走过来,啪地向他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然后很客气的请求出示证件,虽然警卫认识沈笃礼,可仍旧严格的执行着安保条例。
  一切身份验证手续过后,沈笃礼拍了拍叶欢的肩,二人并肩朝沈家老宅的大门走去。
  “如今沈家祖辈里唯一健在的便是我的父亲,你的爷爷,当年七兄弟里最小的一个,投奔了延安之后,由于作战勇猛,灵活多变,逐渐被领袖委以重任,被派到晋北根据地,领导敌后抗战工作,其战术堪称诡谲多变,忽而破袭,忽而撤退,又忽而正面痛击,日军指挥官对他深感头疼,当年日军悬赏十万大洋要他的人头,可知日军对他的痛恨程度了。”
  沈笃礼一边说一边和叶欢慢慢往老宅里走去,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
  不知不觉,二人走到沈家老宅的正门前。
  汉白玉的台阶前,两尊威风凛凛的石狮子怒目分立左右,大门朱漆刷就,上面镶嵌着八十一根锃亮鉴人的黄铜钉,门分两扇,吊着两个古老泛着几许锈迹的门环,正门上方,高高悬着一块黑底金字的牌匾,上书“沈府”二字,其笔锋龙蛇飞舞,苍劲有力。
  沈笃礼笑着解释,这块牌匾乃当年道光皇帝的老师,同样状元出身的两朝翰林彭浚所书,百多年战乱颠沛,这块匾却一直保存完好,实是异数。
  一尺余高的青石门槛下站定,沈笃礼微微一笑,神情微微有些激动。
  二十年的隐忍,妥协,易子,终于让他迎回了自己的亲生骨肉,让他堂堂正正的以沈家子弟的名义,站到了这座百年相传的古老家族门前,怎能不激动?
  费尽心思,耗尽力气,为的不就是这一天么?
  “叶欢,欢迎你回家。”沈笃礼注视着他,眼中泛起了点点泪光。
  这些年叶欢受尽苦楚,而他沈笃礼何尝不是尝尽辛酸委屈?
  叶欢呆立半晌,忍着心头翻腾的情绪,忽然洒脱一笑,抬脚便跨进了沈家的大门。
  大门里,来往匆忙的医生,服务人员和驻守的警卫们都停住了脚步,好奇的打量着叶欢那张陌生的面孔。
  沈笃礼跟着跨进门,扫视着人们各异的表情,缓缓开声,声音低沉威严,不容置疑。
  “这是叶欢,我沈笃礼的儿子!”
  老宅前院内,所有人不由露出了惊讶的神情,但首长的家事不是他们能过问的,于是众人纷纷有礼貌的行了一礼,恭声道:“叶先生好。”
  叶欢呆了一下,扭过头悄悄问沈笃礼:“……要给红包不?”
  沈笃礼一愣,哭笑不得道:“……不用,家里不兴这一套。”
  叶欢不高兴了:“初次见面,怎能不给红包呢?”
  “你想给我也不反对。”
  “不是,我的意思是,那些沈家的长辈见了我,多少应该表示一下吧?”
  沈笃礼:“……”
  儿子的思维他真的很难弄懂啊。
  领着叶欢穿过前院的园林,一直走进内堂,内堂前一片梅林,腊冬时节,梅花绽放,萧瑟中平添一抹动人的春色。
  穿过内堂一直往里,有一小小的池塘,池塘中间贯穿着一条水上回廊,水之中央,一座典雅别致的水榭如同玉盘上的明珠一般镶嵌在池塘上,走过这条回廊,便到了池塘的另一端,一座小而青翠的山峦,山峦之阴种着一片茂密的竹林,寒风呼啸,竹子沙沙作响。
  竹林中间,一套古老别致的雅院若隐若现,碧绿的青竹檐角与竹林交相辉映,陈旧的篱笆将一洼小小的池塘和整个小院围起来,颇得悠然闲雅之趣。
  很难想象,一位开国老将军,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立下汗马功劳的老将军,退休后竟住在这个清贫简陋的小院里,像个老农般静静度过自己所剩不多的余生。
  当然,小院不可能真的只有老太爷一个人住,事实上小院是典型的四合院构造,除了东边的主屋,其他的厢房里都住着警卫和医疗小组以及各种服务人员,他们24小时随时候命,像忠心耿耿的猎犬,等待着老爷子任何时间的召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