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八路军一一五师征战实录-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仁,当了伪军的别动队队长,驻在连云港一带。他所带领的伪军,不但在军事上蚕食根据地,而且还施展毒辣的政治阴谋瓦解八路军。由于他对八路军,特别是对115师的情况非常了解,所以给革命造成的损失相当大。他利用其在115师工作时建立的关系,到处拉拢115师的人。其中在115师政治部当过协理员的罗保成等少数败类,就被他拉了过去。
  在日伪军组织的这次“扫荡”中,王凤鸣配合日军,极力蚕食滨海根据地的东南部地区,一直到了大兴镇和欢墩埠,距115师师部长期驻扎过的蛟龙湾、朱范,只有一二十里路,对滨海根据地的南部构成了严重威胁。
  115师对王凤鸣早已恨之入骨,特别是罗荣桓政委,一直对自己未能严肃处理王凤鸣而感到深深的自责和内疚。他念念不忘有一天要除掉王凤鸣这个心腹之患,以弥补其在处理“肃托”事件中出现的过失。
  当敌人合围滨海区的风声正紧,滨海根据地军民加紧准备反“扫荡”的时候,罗荣桓亲自布置了海陵反蚕食战役。他要求教导2旅向南直插到陇海铁路,然后一一拔除铁路以北、郯城赣榆之间的伪军据点。他特别强调,部队动作不要平推,要从敌人中间突破,像一把尖刀一样,直插敌人的心脏。
  罗荣桓要求参加反“扫荡”的部队,在战前要作好动员,保证每个指战员都明白什么是“翻边战术”,以及海陵战役对根据地的意义,以提高全体参战人员的自觉性。他当然不会忘记王凤鸣,因此特意安排了“打狗”运动,要求所属部队要狠狠打击王凤鸣、罗保成这一类“癞皮狗”。
  按照罗荣桓和陈光研究的部署,115师教导2旅在旅长曾国华和政委符竹庭的组织下,战前对“翻边战术”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随后于1942年11月3日到8日,连克敌伪据点16处,把王凤鸣1200余人的别动队打得七零八落,只剩下200多人,可惜没有抓到王凤鸣这个叛徒。但是,这时已当了伪别动队大队长的叛徒罗保成和伪大队长尹玉琢、李振东却被115师生擒。
  海陵战役结束后,八路军召开了祝捷和公审大会,宣布判处罗保成死刑。在枪毙罗保成之前,罗荣桓、陈光和115师的一些干部,都与罗保成见了面。罗保成看到他面前的一些老领导和同事,心里别有一番滋味。他也是贫苦人出身,但参加共产党之前,也许只是为了找一个吃饭的地方。刚一开始,他还比较单纯,并且在作战和工作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随着其在共产党队伍中呆的时间越来越长,他就耐不住八路军的清贫,觉得八路军没有什么前途,也没有什么“油水”,并且认为,将来是日本人的天下,在王凤鸣的教唆下叛党投敌,干起了反共产党、反八路军的勾当。可山不转水转,他今天又落到了八路军手里,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他在罗荣桓和陈光面前,痛哭流涕,乞求115师给他留一条命,但这只是妄想。
  海陵战役取得了很大战果。战役发起前,海陵的6个区已被日伪军蚕食得只剩下二个半区,战役结后,又恢复到三个半区。
  “1943年伟大胜利之第一击”
  经过这一连串的打击,山东的日伪军吃够了八路军“翻边战术”的苦头。为了挽回面子,日军又在枣庄策划对八路军滨海地区再次进行“治安强化运动”,声称要打通临沂经郯城至陇海路新安镇、临沂至青口两条公路,企图切断八路军滨海与鲁南和华中的联系,“蚕食”沐河以西地区,扩大临郯公路两侧的日伪据点,进一步与沙河、新浦的日伪军相配合,夹击滨海根据地南部的八路军,逐步把共产党武装挤出滨海地区。
  日军经过充分的准备,于1943年1月中旬,首先侵占了沐河西岸的醋大庄和禹屋村,并构筑碉堡,抢运军用物资,对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开始了新的“蚕食”。
  1月15日,陈光来到教导2旅,并连夜召集旅领导开会。在会上,他传达了罗荣桓政委的指示:即,敌进我进,深入敌后,运用“翻边战术”,远距离奔袭郯城。
  郯城地处陇海路以北的日军心腹地区,是日军的后方补给基地。115师趁日伪军倾巢出犯,后方空虚之机,出敌不意,突然攻打郯城,这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决定。这不但出乎日军的意料之外,而且教导2旅的大多数领导也没有想到。
  郯城墙高壕深,并筑有炮楼,是座完全堡垒化的城镇。当时,郯城有日军一个分队,伪军4个中队据险而守。八路军在尚无重武器的情况下,要想拿下郯城,并无绝对的把握。另外,攻打郯城,是115师进入山东后第一次进攻城镇,过去还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正是由于郯城攻坚战的艰巨性和重要性,罗荣桓才让陈光到教导2旅亲自指挥这次作战。
  陈光与曾国华、符竹庭等人经过反复研究,决定把攻城这一艰巨任务交给以战斗作风勇猛顽强、善于打硬仗的教导2旅的4团和6团,并明确区分了任务:6团3营作为主攻部队从城南进攻;4团3营作为助攻部队从城北攻城。同时,命令4团团长贺健带领4团2连和临沐县独立营包围醋大庄及其附近地区的敌人;6团政委刘西元带领该团1营和海陵独立旅负责监视赣榆、新浦方向的敌人,以保障攻城部队侧翼的安全。
  1月19日深夜,月明星稀,寒气逼人。教导2旅的两支部队经过40公里的急行军,突破了日伪军的封锁线,直逼郯城。6团动作神速,先抢占南关,猛扑到南关城门下。但是,由于敌人用沙包将城门堵塞,原来的攻城方案行不通。这时,陈光和曾国华等人立即召开紧急会议,重新调整部署。
  随后6团和4团都重新选择了攻击方向。晚上10时左右,部队开始实施攻城。
  攻城的战斗是十分激烈的,八路军在突破郯城城墙的时候遭到敌人的顽强抵抗。日伪军居高临下,多次阻止了教导2旅的进攻。敌人用手榴弹炸,用点燃的煤油棉团增强守城的效果。但是,由于八路军人多势众,作风顽强,又加上是在夜间作战,没过多久,就有一些部队陆续攻上城墙。城内的敌人受到多路攻击,惊恐万状,不断向周围的据点发出求援信号。
  第二天上午9时左右,离郯城约9公里的驻马头镇的日军1个中队和伪军400余人向郯城扑来,企图为面临灭亡的城内敌人解围。但当他们进到白马河与西关之间时,便遭到4团政委吴岱率领的部队的迎头痛击。
  就在同时,在郯城内,攻城部队的战斗已接近尾声。4团9连用炸药炸开伪县政府的后墙,并冲进大院。战斗力不强的伪军纷纷放下武器,只有龟缩在大碉堡内的日军顾问、指导官和1个小分队仍在负隅顽抗。攻城部队将这股敌人团团围住,并向碉堡内送上两包炸药。第一包炸药把碉堡炸了一个大洞,顽敌仍不投降。第二次又送上一大包炸药,随着震天动地的巨响,碉堡被炸塌了,8名日军被炸死,剩下的日军顾问腾元、指导官多田等7人,从残垣断壁中爬出来举手投降。
  战斗结束后,曾国华和符竹庭等为查看日军炮楼的结构和自己部队炸药的威力,便向炸塌的炮楼走去。这时突然从瓦砾堆中钻出一个蓬头垢面的日军。这个家伙跑到符竹庭面前,指指符竹庭胸前的望远镜,一面哇哩哇啦地说,一面竖起大拇指。看来他从符竹庭胸前的望远镜已看出他是一个当官的,于是用语言加手势表示了自己对八路军战斗能力的钦佩。符竹庭见此情景感慨地说:“看来鬼子现在知道了‘翻边战术’的厉害了。”
  郯城,这一日军苦心经营的重镇,成了埋葬敌人的坟墓,同时也宣告115师入鲁以来的第一次攻坚战胜利结束。
  八路军攻占郯城的消息,犹如在日军头顶上响了一个炸雷。驻山东日军立即放弃他们对滨海地区的“扫荡”计划,急调主力和郯城周围据点的敌人分两路向八路军反扑。但这早就在115师的预料之中,教导2旅给予反扑之敌以迎头痛击。
  随后,教导2旅又乘胜打下郯城周围的马头镇等18处日伪军据点。当时,随日军到处进行经济掠夺的日本商人,看到自己仓库的货物都成为八路军的战利品,不禁惊呼:“在山东,再也没有保险的地方了。”郯城战斗结束后,敌人被迫全部撤退,日军企图修筑两条堡垒封锁线的计划宣告破产。
  郯城攻坚战的胜利,给了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并极大地鼓舞了山东人民,特别是滨海地区广大抗日军民的斗志。八路军攻克郯城后,山东《大众日报》报道了这一胜利消息,并以《庆祝我军新年大捷》为题发表了社论。延安新华社也为此发了消息,对此次作战的胜利给予了这样的评价:“我115师驻滨海、沂蒙各部连日袭击日寇,并一举攻克郯城,予敌‘蚕食’以重大打击,实为1943年伟大胜利之第一击。”
  海陵、郯城战役的胜利,打乱了日伪军在1942年冬季继续进行大“扫荡”的计划。随后,“翻边战术”陆续推广到山东各个根据地。在胶东,从1942年11月12起,日军采用拉网战术,动用2万多人进行大“扫荡”。开始,有的干部想安几个“钉子”,来撕破日军的网。所谓“钉子”,就是在根据地内选择几处有利地形,进行坚固设防。罗荣桓及时指出,在八路军现有的装备条件下,这样做会给敌人以集中攻击的目标,使八路军失去机动灵活的主动性,从而会陷于单纯防御的被动地位。后来,胶东军民拆掉了修筑的工事,运用“翻边战术”,机动灵活地挫败了日军的拉网合围。日军独立步兵第20大队队长田副正信大佐,在叙述对胶东的拉网合围时承认:
  “在山岳地带内张网前进极为困难。由于包围网薄,容易被突破,特别是在夜间,曾有几次敌人突围出去,我军很难接触和捕捉共军。感到中共势力正在扩大,其根据地建设正在不断发展。”
  随着“翻边战术”不断在山东抗日战场上取得良好的效果,八路军广泛地采用这一战术,逐步争取了主动,使抗日斗争一步一步地推进到了日军的心脏地区。
  第十一章 民力无穷
  第十一章 民力无穷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如果能够把中国人民组织起来,“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非烧死不可”。
  为了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山东党组织和八路军在主力部队运用“翻边战术”打击日伪军的同时,派遣大批武装工作队分散到各个根据地,并挺进敌占区,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大力加强民兵建设,进一步开展群众性游击战,采用交通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等战法,配合主力部队打击敌人。广大人民群众也以各种形式支援主力部队的作战,根据地成了八路军进行游击战的可靠后方。
  敌后武工队屡建奇功
  1942年初,根据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山东的八路军决心发挥党政军民的整体力量,利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士气低落、伪军恐慌动摇的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