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八路军一一五师征战实录-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他拉回来,让他当连长。山东被日军占领后,刘本功当了汉奸保安司令,刘玉胜也跟着当了伪军团长。
  审问刘玉胜的工作主要由罗荣桓来做。他与刘玉胜谈了一个多小时,然后与陈光和杨勇商量,看如何处置刘玉胜好。
  杨勇说:“在这次战斗中他老丈人肺部中弹,我们的医务人员认真给他治了,刘玉胜很感动,看样子,有些悔罪的表现。”
  原来刘玉胜的岳父属于当地的名门望族,有一定的势力。刘玉胜之所以能在郓城县吃得开,在某种程度上赖其岳父的帮助。刘玉胜的岳父不但帮助他,而且社会经验丰富,办事要比刘玉胜老练得多。因此,刘玉胜对他的岳父是十分佩服、尊重,两人之间的感情也非常好。这次686团攻打刘玉胜时,他的岳父被枪声惊醒,慌忙爬起来,蹲在床上,通过窗子向外看,想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不想就在这时,一颗子弹打来,正中其腹部。听说岳父负伤了,刘玉胜也顾不上指挥部队,先回来看一下。这时,他的岳父正躺在床上哼哼呀呀地叫着,他的老婆在旁边哭哭啼啼,刘马上吩咐人给包扎伤口。就在这时,686团已攻到窗前,刘玉胜和他的老婆及岳父都成了俘虏。战士们刚刚抓到刘玉胜,杨勇团长就赶到了。他让通信员把医生叫来,给刘玉胜的岳父治伤,很快就包扎好了伤口,并采取措施减轻了老头的疼痛程度,所以当了俘虏的刘玉胜非常感动,当时就说了一些感激的话。
  当时,在另外一个村庄里还有枪声,杨勇就问刘玉胜:
  “那边小庄里是谁的部队?”
  “是我一个营。”刘玉胜回答说。
  杨勇说:“那好,你马上写封信,让他们放下武器,立即投降!”
  刘玉胜见大势已去,也觉得八路军不错,随即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去。
  不大一会儿,这个营的官兵就左肩扛着枪,右手举着枪栓,走了过来。对于敌人的投降,八路军是有经验的,他们把准备好的箩筐放在路边,伪军们一个接着一个地把枪栓扔到筐里,然后站队集合。这样,在八路军的强大压力和刘玉胜的配合下,樊坝战斗得以胜利结束。
  罗荣桓听完杨勇的话,沉吟了一会说:“我看刘玉胜这样的人是可以争取的,争取过来要比杀掉好。他在当地有一定影响,争取他一个,可以影响一大批人。”
  按照罗荣桓的意见,杨勇向刘玉胜申明大义,晓以利害,让他在当地继续组织抗日武装,并派秘书吕鸿到刘玉胜那里去协助他。刘玉胜非常感激,在吕鸿的帮助下,写了一份告当地同胞书:
  “玉胜不才,身为中华民国之军人,乃受敌伪之迷诱,沦为卖国求荣之汉奸,……樊坝之役,幸被生俘,得蒙不死,倍享优待,并晓以救国救民之大义,教诲良深……玉胜扪心自问,愧悔交集,今获开释,恩同再生。……誓当重整旗鼓,投效抗战,将功折罪,以雪吾耻,以报国人……”
  115师在樊坝取得了重大胜利,为老百姓除了一害,一下子在当地树立起了八路军的威信。刘玉胜的告同胞书,在郓城四乡广为张贴,影响也非常大。老百姓为感激八路军,燃放鞭炮,敲锣打鼓,进行慰问。有的人还自动购买棺木隆重安葬烈士,焚香化纸祭奠英灵。这一切曾使115师的干部战士感动得热泪盈眶。
  不久,刘玉胜又拉起200多人的队伍,来找杨勇,投奔八路军,参加抗战。
  樊坝一仗,打开了鲁西的局面,当地老百姓纷纷要求参加八路军。为了创建鲁西抗日根据地,陈光和罗荣桓决定,从686团中抽出第3营和教导队,再加上师直两个连,由杨勇和何德全、张国华、欧阳文等人领导,留在运河以西地区,称为东进支队第1团(后来改为独立旅)。张仁初、刘西元接任第686团团长和政委,率余下的两个营随师部继续东进。鲁西地区的开辟,使115师在山东又取得了一个立足点。
  当时,在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正月里来正月正,
  东进支队到山东。
  罗荣桓陈光领兵马,
  杨勇将军是先行。
  二月里来杏花红,
  奔袭樊坝是杨勇。
  活捉伪军五百七,
  义释团长刘玉胜。
  3月7日,八路军115师686团向东渡过运河,进入泰(山)西地区。师部派出骑兵连,向汶上县城方向侦察敌情。
  在这里上演了一场富有传奇色彩的“草桥阅兵”。
  战士们穿上日军大衣,骑着缴获的日军大洋马,伪装成日军,来到距汶上城西北五里的伪军据点草桥。伪军的哨兵见有“日本人”来了,慌忙敬礼。化装成日本军官的骑兵教练员,讲了一通谁也听不懂的“日语”,由侦察员扮成的“翻译”把“日本军官”的命令“翻译”给伪军:
  “联队长来阅兵,快把队伍集合起来!”
  伪军大队长毕恭毕敬地出来迎接。在伪军集合好队伍后,骑兵连指战员突然将其包围,伪军全部缴械。八路军没费一枪一弹,就生俘伪军大队长以下800余人。
  3月10日,115师到达东平县东北部的夏谢作短期休整。3月14日,陈光和罗荣桓率115师师部,与中共泰西地委和由泰西人民抗日武装编成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6支队,在东平县常庄会合。随后,驻在鲁西北的区党委也赶到常庄,与115师一起活动。于是,115师在山东又顺利地开辟了泰西这一立足点。
  这些事实说明,115师不但顺利地进入了山东,而且还开了一个好头。
  中了国民党的圈套
  在115师进入山东之前,山东党组织在各地发动武装起义,组建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已经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在党组织内部有一些人认为,国共已经合作了,八路军也编入了国民革命军,八路军就应该更多地听从国民党政府的指挥。尤其是王明,他多次以中央领导人的身份散布“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等言论,对八路军中的一些人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基层组织的影响更大。
  当时,石友三的国民党第10集团军,正驻扎在沂蒙山区,但石友三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之间有很大矛盾。山东的一些共产党武装就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配合石友三抗战。而石友三表面上应付八路军,实际上却与蒋介石联合反共。1939年3月4日,蒋介石致信石友三,信中大意是:华北平原不能让共产党八路军作根据地,贻患未来;石总司令必须与鹿主席协力,将八路军消灭或撵到北边去。
  接到蒋介石的信后,石友三立即召开军官秘密会议,制定进攻八路军的作战计划,并将计划付诸实施。3月9日,石友三在蒋介石委任他为冀察战区副总司令兼察哈尔主席之后,根据蒋在信中要他与鹿钟麟共同对付八路军的指示,遂指挥其所属特务旅、第181师、暂编第3师共万余人,同鹿钟麟部相配合,对八路军和抗日根据地发动进攻。其中,石友三把八路军青年纵队的一营人残杀。直到这时,八路军中的很多人才看清石友三的真实面目。
  对于沈鸿烈和石友三为代表的顽固派所进行的政治迫害与军事进攻,山东党组织和八路军中的一部分人开始退让过多,反击不力。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当时的形势还不能作出正确判断,对国民党中的顽固分子的面目一时还认识不清。另一方面,共产党也强调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抗日力量,并同友军进行合作抗日,有些人怕提防国民党,会破坏国共合作。
  沈鸿烈是清末秀才,日本海军学校毕业,曾任张作霖的东北海防舰队司令,后当过青岛市长,为人老奸巨猾,诡计多端,尤其善于辞令。115师在山东近6年中,除与日伪军进行斗争外,还把相当多的精力花在应付沈鸿烈的反共行动上。
  对于这家伙的反动面目,萧华是最清楚不过了。
  萧华刚到山东时,为了团结抗日力量,就找上门去做沈鸿烈的工作。那时,萧华才20多岁,在沈鸿烈面前像个小毛孩子,所以沈鸿烈根本就不把萧华放在眼里。刚一见面,沈就拐弯抹角地提出“乐陵是鄙人治下,还望肖司令(当时萧华任115师东进纵队司令)不要染指乐陵政务,使省府为难。”并说:“贵军防区在山西、河北一线,贵军军饷很难筹措,还须请往河北征粮派款……”
  沈鸿烈认为自己说得很在理,因为当时八路军归阎锡山的第2战区管辖,而第2战区的作战地区在山西、河北周围。言外之意,八路军超出自己的作战范围,没有按蒋介石的作战指示办。
  沈鸿烈以为这样就可以把萧华顶回去,没想到萧华却用蒋介石的话来反击:“沈主席,蒋委员长曾经在庐山号令全国: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山东沦陷,我军赶来抗战,沈主席理应协助。难道事隔一年,沈主席就把蒋委员长的话给忘了吗?”结果问得沈鸿烈张口结舌。虽然舌战是赢了,可萧华还是没有要到军饷,因为沈鸿烈不给你,你也不能去找蒋介石评理。萧华却通过这一件事,认清了沈鸿烈死心塌地反共的真面目。
  在八路军115师主力到达山东不久,沈鸿烈就指使国民党顽固派秦启荣,于3月30日制造了“太河惨案”。
  秦启荣,是蒋介石军统特务在山东的头子。韩复榘逃跑以后,他在山东惠民打出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第五纵队”的番号,自称中将司令,沈鸿烈又委任他为12区专员兼保安司令。秦启荣指使他手下的第5指挥部指挥王尚志率部南下,越过胶济路,于3月间抢占原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支队驻守的太河镇。
  这时,活动在胶济路以北小清河流域的山东纵队第3支队的政治部主任鲍辉,率领赴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学习的人员及护送部队共200余人,从清河区南下,过胶济路后,准备经太河镇赴沂水。
  秦启荣密令王尚志设置圈套,准备将鲍辉一行一网打尽。而鲍辉等却毫无防备,对国民党顽固派心存幻想,反而在事先将他们一行的枪支和人员总数通知了王尚志,说明是从太河镇路过,请他们不要误会。3月30日上午,鲍辉率部队到达距太河镇约8里的同古时,护送部队的吕乙亭营长发觉王尚志的部队荷枪实弹,气氛反常,便命令部队停下,但鲍辉却认为不会出什么问题,便命令继续前进。当时,王尚志给鲍一行指定了位于太河西边的一条只有三四尺宽的通道,路东是坚固的石砌寨墙,路西是淄河。太河镇寨门紧闭,在村头、围墙和山顶上都部署了士兵。吕乙亭感到情况不妙,命令战士们做好战斗准备。他自己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当部队走到西门外的围墙时,突然一声枪响,吕乙亭应声倒下,接着王尚志部下的机枪、步枪和手榴弹便一同响了起来。
  就在这时,鲍辉还抱有侥幸心理,仍命令部队不要开枪,要大家齐声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真是太幼稚了,遇到生命危险应该反抗,这是连兔子都会采取的措施。
  但是,八路军的战士还是听从鲍辉的命令。敌人仍然疯狂射击。随后,太河镇镇门大开,敌人从镇内和西、北、南三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