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3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会带来和平、安全和繁荣,只会带来另一场残忍的战争”,而欧洲则应被描绘成只有一个选择:“不是布尔什维克的混乱,便是有利于所有国家的欧洲新秩序”。欧洲军事堡垒内的“欧洲合作”,这时成为德国最流行的宣传口号,甚至促使绍克尔在结束他对外国工人的发言时也高呼“新秩序万岁!”尽管象戈培尔不得不承认的那样,德国人过去一直“象魔鬼避开圣水那样”避免使用这种词句。有一时期,有人甚至建议,轴心国可以把它们的国际义务正式订入欧洲宪章。事实上,2月底里宾特洛甫访问罗马归来后,他们的确宣布要制订一项共同的欧洲纲领,并且给人以“欧洲法”随时即将公布的印象。
  从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投降的那天起,到战争结束时为止,除了涉及俄国的威胁外,很少议论到新秩序。在这时期,德国宣传机构所关心的一方面是尽量缩小自己在领土方面的愿望和野心,另一方面却是夸大苏联的侵略计划。为了想把苏联宣传成为最可怕的怪物,戈培尔于1943年11月命令他的所有宣传机构搞一次他所谓的“新的大规模反布尔什维克运动”,利用红军军事方面的胜利,借题发挥,“使欧洲和我们的敌人毛骨悚然”。同时,德国在欧洲称霸深为可取云云的暗示,宣传起来比以前要谨慎得多。这时,他们只强调这一事实:德国仅仅希望在邻国中居第一位。戈培尔在1943年3月11日的记者招待会上声称,德国的目的是建立一种“不是凭武力和强权来维持的,而是以自愿为基础的”新秩序。据说在这种新秩序中,“没有‘大国’、‘中等国’和‘小国’”,只有“历史上独特的有形实体,它们彼此间的关系以及同整体的关系,不可能也毋须建立在一种抽象的理论公式上”。为了使这种论点听来可信,宣传部现在发现有必要收回在对苏联发动进攻后自己向中立国所说的一些刺耳话。因此,它的语气变得痛苦惋惜,说是可惜这些国家对布尔什维克带来的共同危险和德国作战的真正目的全没有较为注意。在这一问题上,有一家报纸甚至断言,德国发动战争不是为了征服邻国,而是为了履行一项有利于欧洲各国人民的使命:“我们不是盲目而疯狂地想征服其他国家的人民才跨越过边界去的……我们是以新秩序和新正义的先驱者身分前往的”。笔者希望,本书以后的章节将对这种说法提供一篇适当的评论。
  读过希特勒在1939年到1941年间这段时期里发表的演说的人,一定会注意到一项显著的差别:关于德国对欧洲新秩序的计划,希特勒闭口不谈,而他部下某些人却口若悬河。的确,尽管在1941年初纳粹曾开动全部宣传机器为新秩序这一概念进行宣传,尽管三国公约的第一条和第二条措词那么明确,但是希特勒本人对新秩序却始终没有加以详述,甚至也没有试图说明它的意义。诚然,1939年10月6日他在国会发表讲话时曾经用过“新秩序”这个词,但那只是涉及两件具体的事情(解决东欧的问题和改组国际贸易)而已。其次,在1940年的新年文告中,他提到德国人是“为了建设一个新欧洲而作战”的;在1941年1月30日的演说中,他称1941年为“伟大的欧洲新秩序年”。1940年11月,莫洛托夫访问柏林时,似乎决心要把“欧洲和亚洲的新秩序”这句话的真实意义搞清楚。但是当他要求希特勒阐明他对这一问题的见解时,希特勒只从“自然利益”出发来说明三国公约的目的,显然并没有提到纳粹宣传中所解释的新秩序的较为广泛的目标。在1941年的新年文告中,他露骨地承认,战争时期急需解决的问题不是什么政治制度,也不是什么特殊的国际结构。只是到了1944年1月30日,新秩序的寿命显然已经指日可待时,希特勒才在他的一篇讲话中勉强提到纳粹自称代表“欧洲国家大家庭(dieeuropaische
  Volkerfamilie)”所承担起的任务。甚至在那个时候,他也还是没有把霸占外国领土的行径说成是代表欧洲的一项行动,他只是说要把那些德国人居住的、过去属于德国的、或者经济上是德国所不可缺少的国家加以统一。
  希特勒本人对新秩序的种种宣传一般总抱冷漠的态度,这一点不仅在他对德国作战目的的公开宣言中有所反映,而且也表现于他不愿意考虑他的顾问们向他提出的某些建议。这些顾问建议按照德国政论家不时提出的比较开明的方针去改组欧洲大陆。德国外交部显然至少有两次向他提出了这种性质的建议,可是两次都立即遭到拒绝。第一次是在比利时投降之后,冯·施特恩格拉希特(后来是德国外交部的国务秘书)向他建议成立一个欧洲合众国;第二次是在1942…1943年冬天,当时里宾特洛甫显然已经拟好了一项计划,准备在德国的领导下使各被占领国家重新取得一定分寸的独立。
  每当希特勒考虑重新安排欧洲地图时,他所想到的就是征服,接下去在可以办到的地方就直接并吞。戈培尔曾经扼要地说明了希特勒在这方面的态度。1941年2月11日,他在体育馆发表演说对,直截了当他说明德国是在为它的生存空间而战,“至于生存空间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可以等到战后再去讨论”。关于希特勒如何追求生存空间一事,在1940年法国沦陷后暴露得特别清楚。他对法国战败的第一个反应是强迫法国割让大片领土,把它们并入德国版图。接下去,经过仔细考虑后,他打定主意:从英帝国方面或许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于是他推迟了肢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工作,以便使后者能追随德国进攻英国。最后,当英帝国拒不屈服时,希特勒又把注意力转向东方,因为对苏联发动进攻似乎使他可以获得他在其他地区不能得到的大片领土。
  希特勒改组西欧的初步计划,载在1940年6月19日在戈林总部召开的一次会议的报告里,因而保存下来了。该报告表明,希特勒当时已经决定要把挪威和卢森堡变成德国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利时的地位则仍在考虑之中,因为德国有可能给予“佛兰芒人特殊的待遇”并建立“一个勃良第邦”。至于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将“重新并入”德国,同时还将成立一个“布列塔尼自治邦”。法国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还不仅是这一点,因为希特勒显然还想并吞法国北部和东部的大片地方,“这些地方根据所谓历史的、或者政治的、人种的、地理的理由,或是根据任何其他的理由,可以被认为是不属于西欧而属于中欧的”,因此他授权内政部的施图卡尔特根据这种方针去拟订一个肢解法国的计划。
  可是,希特勒经过仔细考虑后,似乎已经断定,“将来对英国作战时,倘使以可能的最为有效的方式”同法国人“合作”,那就对他更为有利。在这阶段,把力量集中在英帝国的“破落产业”(1940年11月13日他同莫洛托夫谈话时这样形容它)上,似乎可以获得较多的利益。因此,希特勒决定:他“不准备并吞法国(看来俄国人原是这么揣想的),他只是想组成一个有共同利害关系的大国的世界性联盟,包括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德国、苏俄和日本”,并且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从北非到东亚”想牺牲英国来满足自己的所有国家的“一个联盟”。如同里宾特洛甫所说的那样,希特勒对俄、德、意、日四国势力范围的划分问题的确作了长时间的全面的考虑,并且开始意识到,“使它们的生存空间发展的势头正常地全部指向南方,将是明智的方针”。日本已经转向南方了,但是它不得不工作几世纪,才能巩固在那里获得的领土。同样,意大利也将向南方,向北非和东非扩张。至于德国本身,它已“同俄国划定了自己的势力范围”,等到西欧的新秩序建立起来后,它也将向南方,即“在中非境内德国以前的殖民地”寻求生存空间。作为德国的势力今后将向“南方”扩张的一个保证,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显然准备在使苏联加入三国公约的那项协议草案的第一个“秘密议定书”内写入一项声明,大意是:除了“在缔结和约后,欧洲各国的领土将进行的调整”外,德国的领土要求将指向“中非地区”。
  因此,在1940年夏末和1941年春天之间的几个月里,希特勒的真正意图这一次倒是由纳粹宣传人员忠实地反映出来了,因为希特勒显然准备承认,德国的命运(至少是它最近将来的命运)在于南方的非洲。如同希特勒在1940年9月17日同苏涅尔会晤时告诉他的那样,他并不把德国在中非获得“一大片殖民地”看作是一片“移民区”,因为德国在欧洲大陆上已经“拥有足够的”这类土地了,他只把它看作“一种提供原料的殖民地”。这将意味着,对法国作出某种让步,并对维希政府的各种缺点假装没有看见,只要他的计划在开始时不会由于法国和它的北非领土之间的关系破裂而注定失败的话。因此,法国暂时将承担起非交战国的任务,这就是说,它必须“在它控制的地区内,特别是在非洲殖民地内,容许并尽力以它所能支配的一切支持德国军事领导当局所采取的各项措施”。
  然而,由于西班牙最后不愿意同新秩序共命运,这项重大的非洲事业终于落空,因为“向非洲进军”取决于西班牙的合作。佛朗哥将军从一开始就为西班牙的合作索取很高的代价。他在1940年6月提出的西班牙参战条件的一份备忘录里,坚持要满足西班牙对直布罗陀、法属摩洛哥、奥兰、里奥德奥罗附近地区和几内亚湾各殖民地的“民族的领土”要求。希特勒并没有因此灰心,他还是想设法使西班牙和法国的观点调和起来,并说服马德里和维希,使它们认识到,倘使轴心国在非洲的事业成功了,它们将会有“更为广阔的前途”。但是尽管佛朗哥一再保证说,西班牙“无时无刻不感到自己同轴心国完全一致”,尽管他公然承认“历史的命运”已经把希特勒、墨索里尼和他“牢不可破地”团结在一起,但是当轴心国联合进攻直布罗陀并向北非进军的日期确定下来后,佛朗哥却认定西班牙在经济上无力参战。于是,所谓“费利克斯战役”(占领加那利群岛、北非和直布罗陀的代号)只得无限期地推迟下去,而希特勒也就开始再一次把野心转向东方,因为他心里一直感到他所追求的生存空间应该在那方面。
  虽然1941年德国人对俄国采取的冒险行动有一个特色:即在发动军事进攻前先作了周密的政治策划,但是这种策划主要并不是为了要实现新秩序所标榜的目标,而是为了要保证对有关地区实行残酷的剥削。1941年4月20日以后,罗森贝格以希特勒“东欧地区问题中央研究代表”的身分制订了一项改组东方地区的宏大计划。他或许会争辩说,这个宏大的计划同他过去在《人民观察家报》上说明的新秩序的广泛概念是一致的。但是他的计划的重点在于德国将要获得的利益,而不在于欧洲的总的利益。按照罗森贝格的看法,德国必须集中力量在苏联被占领的地区内建立“三个庞大的国家单位,按照三种不同的法律加以管辖”。第一个是波罗的海地区。它开始时将成为“德国的保护国”,尽管最后“通过对适当的种族成分德意志化,通过德国移民向该地的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