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家贵妾-第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信笺上的诗,写得中规中矩,但至少意味着已经开始有读书人知晓这茶楼。
  “请这两位入座,好茶招待。”沈瑜将那信笺压下,吩咐道。
  小厮立即应了,下去传话。
  青溪凑过来看了眼,她辨不出这诗的好坏,只好奇道:“若是将来有人拿些打油诗来凑数,该怎么办?”
  “眼下正是吸引人的时候,先不细究,等将来人多了起来,再做筛选。”沈瑜笑道,“毕竟眼下我们还未站稳。”
  说完,她又吩咐青溪道:“你悄悄地去楼下看看。”
  青溪随即应了下来,出了门。
  这俩书生原本只是想要来一试,却没想到竟真成了。
  落座之后,先是四下看着,赞了几句这茶楼的装潢之雅致。及至沏了茶来,又被这精致的竹杯给吸引了目光,尚未饮茶,先盯着其上的纹路议论起来。
  小厮则趁机将先前沈瑜那故弄玄虚的话给讲了,一副高深莫测的模样。
  书生将信将疑,及至茶凉了些试着尝了尝,皆是一愣。他们也分不清到底是这茶好,还是像小厮所说的那般,是这竹杯的功劳,但只觉着茶水入口回甘,尤带浅淡的清香,与素日所饮的茶大不相同。
  两人喝完了一杯茶,紧接着又添了新的。
  青溪笑着上楼去向沈瑜回禀了,还绘声绘色地将两人的交谈讲了,随即笑道:“看他们那模样,等到回家去,说不准也要换个竹杯来试试了。”
  沈瑜无声地笑了笑:“那他们恐怕是要失望了。”
  翠竹纵是有清气,也不会这么立竿见影,说到底不过是新茶的功劳罢了。
  这俩书生之后,再来的人就多了,临到傍晚,沈瑜这里竟也积攒了十来张花笺。这还只是第二日,等到将来倚竹茶楼的名声传得更广些,只怕远远不止这些。
  只不过……
  沈瑜将那些花笺挨个又翻看了,她虽不擅作诗,但多少能看出个好坏。这些诗都只算得上是无功无过,压个韵律,中规中矩得很,纵是有辞藻华丽的,也并无新意。
  下一步计划若是想要实施,这些可远远不够。
  沈瑜将花笺都收了起来,看了眼天色:“是时候回去了,慢慢来吧。”
  她才刚站起身,有小厮敲了门进来,又呈上了一张新的花笺。
  “赠茶。”沈瑜漫不经心地吩咐了句。
  她并没坐回去,只随手接过来看了眼,便准备离开。毕竟这一整日下来,着实已经不抱什么期望。
  目光触及那花笺上的飘逸字迹时,沈瑜先是一怔,及至将那四行诗看下来,眼神霎时亮了,也顾不得多想。
  “等等,”沈瑜叫住了小厮,郑重地吩咐道,“告诉纪掌柜,让他拿出最好的茶,来招待贵客。”
  青溪在旁看了一整日,还是第一次见她这神情,连忙问道:“这诗写得很好吗?”
  “在我看来,已经极好了。”沈瑜复又坐下,将那诗翻来覆去地看了几遍,眼中带了笑意,“至少是能镌出来撑门面的。”
  “撑门面?”
  “是,”沈瑜笑道,“我先前就想好了,要在这收来的诗中挑出好的来,着匠人刻在竹签上,悬于大堂中供人参看。这么一来,既能传出名气,也会吸引更多读书人来。虽说文无第一,可他们到底也是会有攀比的心思的。”
  久而久之,这些才子还会以能被倚竹茶楼挑选出来为荣,届时就是另一番模样了。
  沈瑜来建这茶楼,初衷是看中了附近国子监的学生,可真正的意图却不止于此。她将自己身家全压在这上面,便是想要试着搏一搏,若真成了,这茶楼能给她带来的东西是要远远超过绸缎庄的。
  青溪并不知她的深意,但见她如此高兴,便道:“既是如此,那不如笼络了这位才子。”
  青溪的意思也很简单明了,使些银钱拉拢了这位,好让他时不时地能写诗给茶楼,以免今后挑不出什么好的。
  “笼络就不必了,犯不着如此。”沈瑜回绝了她这一提议,又道,“你下楼去告诉纪掌柜,让他亲自去问了这位才子,就说咱们茶楼想要将这诗刻出放在厅中,他可愿留个姓名?又或者是什么化名。”
  对于这些读书人而言,银钱往往还及不上虚无缥缈的名气,在清楚对方的情况之前,还是这种做法更为稳妥些。
  青溪随即按着她的吩咐去办。
  沈瑜仍旧看着那花笺,她先前满心都是生意,并没顾得上去细想,可如今冷静下来再去看,竟觉着这字迹有些眼熟。
  转而一想,又觉着算不得什么,毕竟这正是当下时兴的字体。
  不多时,青溪快步走了回来,行色匆匆的。
  “怎么了?”沈瑜抬眼问道。
  “这诗,”青溪神情中还带着意外,“这诗是宁公子写的。”
  沈瑜:“……”
  至此,她心中那股若有似无的熟悉感总算有了来源。


第74章 
  先前见着那字迹时,沈瑜已经觉出些眼熟,毕竟眼下她这茶楼悬着的匾额,还是出自宁谨之手,只不过因着激动,一时没能想起来。
  “是他?”沈瑜没了先前的兴奋,疑惑道,“他怎么会到这里来?”
  “眼下这时候,应当是从翰林院出来吧,”青溪倒并没有太意外,笑道,“再说了,这匾额还是出自他手,若是路上遇着了,想要进来看看也是理所当然。”
  沈瑜释然道:“也是。”
  因着先前之事,她对宁谨始终怀着点芥蒂,一遇上他的事情就容易多想。可眼下再想想,她的确是有些太敏感了,而这说不出个所以然的偏见也的确不大好。
  说话间,又有小厮上来回禀,说是那位客人已经答应了,但并没有报上自己的真实名姓,只留了个叫做“折枝客”的化名。
  沈瑜记下了,又将那花笺给了纪掌柜,让他自去找匠人来镌刻这诗,制成之后悬于大堂进门处,供给客人参看。
  眼看着时辰不早,她也没再多留,回了宋家。
  修齐居之中十分安静,还有别家的小厮侯在院中,沈瑜瞥了眼,一声不响地回了自己房中。
  她记性不算差,只一眼,就认出了那是慎王身旁的人,眼皮一跳。要知道慎王可不是什么闲王,若非是有事,是不会专程赶过来的。
  慎王留了很久,直到深夜方才离开。
  宋予夺亲自将慎王送了出来,盯着他的背影看了会儿,低低地叹了口气。此时已经误了饭点,他原是想要吩咐小厮去再让厨房备饭,可瞥见沈瑜房中的光亮后,却又改了主意,掉头去了沈瑜那里。
  因着回来得晚了,所以沈瑜也是让小厨房新做的饭菜,她才吃了没两口就见宋予夺进了门,放下了筷子:“怎么这时候来了?可是有什么要紧事?”
  “没,”宋予夺现下已经同她相熟,也免去了客套话,直接道,“我还没顾得上吃饭,也懒得再让小厨房折腾,索性来你这里蹭些。”
  沈瑜愣了一瞬,随即让丫鬟又添了碗筷。
  “今日的生意如何?”未免沉默着太过尴尬,宋予夺挑起个话头。
  沈瑜大略提了提,又将宁谨过来之事讲了:“托他的福,等那诗镌刻出来传开后,应当能吸引不少读书人来。”
  “这倒是件好事。”宋予夺一向赏识宁谨,“他现下还太年轻,先在翰林院中熬几年资历,等到将来必定会有一番成就。”
  文官的路数与武将不同,纵然是状元及第,仍旧是要熬资历的。
  两人闲聊着吃了饭,丫鬟们将碗筷撤下,又剪了灯花。
  此时已是深夜,乌云蔽月,外间几乎没什么光亮,也就是这房中还有几盏灯照着。
  沈瑜回来后便换上了家常的衣裳,鬓发也是随意一挽,额前还有一缕碎发垂下,就那么漫不经心地坐着,看起来有些慵懒。
  见宋予夺还未离开,青溪回错了意,试探着问道:“将军今夜可是要在这里歇下?”
  她这话一出,宋予夺与沈瑜皆愣了,下意识地看向对方,可目光相撞之后却又很快移开。
  沈瑜颇有些羞恼地瞪了青溪一眼,宋予夺则随即起身:“这就回去。”
  他两人是有过最亲密的肌肤之亲,可却是因着试婚而起,本就是尴尬至极的事情,所以过了之后,便不约而同地没再去提过。
  如今被青溪这么一问,虽谁也没说,但多少也是有回想起那日之事。
  宋予夺走后,沈瑜抬手摸了摸脸颊,只觉着火辣辣的,可她也没合情合理的由头去责备青溪,最后只能甩袖回房歇息去了。
  正如沈瑜所料,在起初的这一个月,茶楼并没赚多少银钱,但事态的发展却是比沈瑜的预料还要好上不少。
  她大笔的银钱并没白扔,但凡是来过倚竹茶楼的,便没有不夸这其中雅致的装潢的,而这里用的竹杯也很快传开,甚至街头的茶摊也有依样画葫芦仿制的。
  只不过论及精致,是远没法跟倚竹楼的器具相提并论。
  “以诗换茶”的规矩也越传越广,到后来,不单国子监的学生知道,甚至连他们的夫子也有所耳闻,只是因着此处时常会有国子监的学生结伴来温书探讨学问,一时没能拉下脸过来。
  而随着宁谨这首诗镌于特制的竹签上,置于茶楼中,很快就被旁人抄录去,在京中传开。一时间“折枝客”的名声在京中儒生中传开,甚至还有人慕名前来看的。
  更有人生出了攀比的心思,特地来投了花笺,不为换茶,只想跟折枝客一较高下。
  再有就是空有才能却无人赏识的儒生,也会来投诗,想着若是能被倚竹茶楼选中,镌于这竹签上,说不准自己的名姓也能像折枝客这般传开,也算是一种另类的“自荐”法子。
  这其中投来的也不乏好诗,甚至也的确有胜过宁谨的,沈瑜乐见其成,当即就让人又抄刻出来。
  儒生得了名,她得了利,委实是一桩好事。
  “以诗换茶”的风气盛行开来,儒生们戏谑地将其称之为“竹榜”,虽远不能跟科举的“杏榜”、“桂榜”相提并论,倒也足以看出儒生们对此的重视。
  入夏之后,沈瑜又在倚竹茶楼中新添了“荷花茶”,味道算不上有多出众,可却是将风雅做到了极致,又在儒生中掀起一股新的风潮。
  而到如今,倚竹茶楼中往来客络绎不绝,营收也终于能让沈瑜满意了。


第75章 
  自打这茶楼开张,沈瑜的全部心思就都放在了这上面,不是忙着研制新茶,就是操心着如何利用所谓的“竹榜”将倚竹茶楼的名声扩散开来。
  而她的尽心尽力也的确卓有成效。
  不过几个月的光景,京中的儒生已都知道了倚竹茶楼,甚至连不少达官贵族也有所耳闻。
  国子监的学生时常会聚到一处去温书,或是探讨学问,倚竹茶楼的环境清幽雅致,变成了最好的去处。
  到后来,甚至连国子监的夫子偶尔也会过来,学生们还可以趁此机会请教学问。
  倚竹茶楼中悬着的竹签越来越多,其上也出过好几首传遍京城的绝句。
  “以诗换茶”的门槛渐渐地提高了些,而就算是才子们也不是每日都能做出好诗的,可儒生们早就习惯了此处的环境,再加之价格也在承受的范围之内,所以自己掏腰包也要过来。
  倚竹茶楼也从最初的门可罗雀,成了京城中读书人首选的去处,生意红火得很。
  而茶楼的名声传开之后,也开始有达官贵族来此,他们大都会选择楼上布置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