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励志]这辈子,只能这样吗-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问艾美,会不会为自己的成绩感到丢脸,她的回答是:“一点也不会。大家都知道我很聪明,我只是没有努力。” 
    艾美这种对外的说法,其实就是她说服自己的信念。她宁愿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只是还没被激发出来。聪明如她,就算不尽力尝试,过去的表现还是不错,然而艾美却养成习惯,总是以此为借口。社会心理学家发现:针对表现不佳,“没有努力”居然是普遍被拿来使用的合理解释之一。 
    以“没有努力”进行合理化的内在诱因,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我失败了,但因为我没尽力,所以这次不算。如果不去尝试,当然就不会失败。不去尝试,我还是可以维持“要是我尽力,就会成功”的形象。如果我尽力却失败了,我就再也不能以此为借口,所以,最好还是不要尽力。就算最后你被贴上“懒惰”、“散漫”,甚至“靠不住”的标签,你也无所谓,反正再怎么样,你都还是属于高潜质族群。 
    “没有尽力”是人们维护能力形象的标准说法。测试的对象如果被告知,一旦这项能力测验表现不好,就会告诉其他人这个结果,而他们通常就会退缩,故意不好好完成该项测试,然后最后再说“反正我又没尽力”。 
    罗伊•;鲍迈斯特(Roy Baumeister)专门研究“自我设障”(self…handicapping)的现象,他就说过这么一则轶闻:一个巡回各地的顶尖棋手,每次比赛都先让对手两颗卒子,原因是,如果他赢了,显示他技艺高超;如果输了,就可以说:毕竟他先让了对方两子。这种惯性自我设障的人通常事前会先安排某种形式的借口,来为可能的失败开脱。 
    自我设障的情况在学童实验中也获得验证。心理学家斯坦利•;库柏史密斯(Stanley Coopersmith)曾把小孩聚集到一个大房间里,房间尽头有一面画着小丑脸的布幕,小丑的嘴巴是一个大洞。每个小孩手上有6个装着豆子的小布袋,任务很简单:把布袋设法投进小丑的嘴巴,投进最多的人获胜。 
    儿童的策略主要分为三种:直接站到小丑面前,把布袋轻松放进嘴巴里;有的人测量好一个距离,而这个距离是有机会投进、但需要一点技巧的;有的人则跑到离小丑最远的房间另一端,从那边丢掷。直接站到小丑面前的学童,命中率百分之百;中间距离的,则是好坏参半的正常状态;离最远的,根本连小丑布幕都碰不到,更别说是投进嘴巴。 
    表面上看起来,站在中间和后面,好像是比较相似的选择,其实不然。直接站在最前面和最后面的族群才是最相像的。虽然这两种策略看起来完全相反,但他们害怕失败的心态却是一样的。           
    正文 故意“不尽力”的人(2)       
    直接站在小丑嘴巴正前方,当然不可能失败。但他们用这么极端的方式把冒险降到最低,成功变得理所当然、毫无价值。然而另一方面,没有人可以断言他们从其他地方就投不进去。所以他们巧妙回避了这个重要的测试。 
    站在房间最后端的人,他们看似大胆的策略,其实是自我保护的伪装。站得这么远,就算失败也会被认为是距离的关系,而不是技术问题。他们就是典型的“自我设障者”。对这些不屑于低挑战的学童来说,如果不小心投进一个,他们就变成传奇英雄,但也跟站在最前面的小孩一样,没有人可以证明:如果他们站在别处,就无法六个全投进。 
    反观站在中间距离的小孩,才是真正把比赛当作一回事的人。他们在成功和挑战之间权衡,找出一个适当距离——有一定难度,又不会远到无法成功,或是会被认为是侥幸成功的距离。他们投入这场真正竞争实力的比赛,并努力获得成功。虽然他们选择的距离让他们的成功率降低,但是每一球都有非凡的意义。 
    库柏史密斯发现,站在最前和最后位置的小孩,自我评价都很低。失败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让他们感觉越来越糟,所以他们宁愿回避这类的考验,避开公开与其他人比较的场合。他们避免失败的两种策略,就是自我保护的典型。每一种策略都让他们无法得到成就的满足感,在这种心态下,挑战最高或最低极限其实结果都一样。           
    正文 编织借口,成了一种新兴习惯(1)       
    编织借口,成了一种新兴习惯 
    “保持完美形象”是自我设障者最重要的目的。具体来说,自我设限的HPPs花最多时间站在小丑前方(完全避免冒险),或是努力往最后面退(自我设障或是挑战过高任务),也可能视状况在两者之间犹疑不决。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方式可以维持形象,例如想出无数个理由和借口,解释自己的表现不佳。这些防御性借口,目的都是要巩固自己的特殊地位。在篮球界、体操界、音乐界、舞蹈界同样都有这种状况。不论这些借口是否被全盘接受,“编织借口”变成一种新兴的习惯。然而,如果你凡事找借口把事情合理化,或是为自己辩护,就等于步上了单调乏味的人生,因为你不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磨练新技能,而是绞尽脑汁想这些借口、狡辩,构思中伤他人的策略,成天想着如何推卸责任:“我想保留实力”、“这不是我的构想”、“这不是我想做的事”、“教练不喜欢我”、“评分不公平”、“每个人都考得很烂”、“大塞车”等等。 
    然而,“编理由”就是一种自我挫败和自我设限的行为。如果你抱怨作业交代不清、要求不合理、被人误解或是遭受不公平的对待,包括老师、指导员、上司、前男友、前女友、前妻、前夫等等,那么,你不仅把过错都怪在别人身上,也代表你无法掌控你自己的人生。怪罪他人,等于贬低自己的掌控力,把你个人的力量隐藏于无形。举例来说,在艺术界,常有人说他的作品遭到扭曲,或是不受人赏识,以此为由,迟迟无法开始新的创作。 
    怪罪别人之外,SLHPPs还试图替自己的不良表现找理由,诋毁有关机构或是活动本身、蔑视自己正在进行的工作,或觉得别人正在做的事更有价值,所以问题不能、也不该归咎在自己身上。这样凡事合理化的心态,让SLHPPs总是把“我不在乎”、“那不重要”挂在嘴边。一名SLHPP学生把自己的烂成绩美化成一种荣耀,他认为自己成绩只达最低标准,却可以安全地毕业。这种冷嘲热讽的颓废式精英主张,就像是保罗•;鲁本斯(Paul Reubens)在电影《荒唐小混蛋奇遇记》(Pee…wee's Big Adventure)里饰演的角色皮威一样:从脚踏车摔下后,他起身宣布:“哼!我是故意的。” 
    抱持着这种先发制人的批判哲学,你批评活动或竞赛本身、批评那些表现好或努力想表现好的人,以及什么事都想做好的人。久而久之,这些理由和狡辩变得难以理解,扭曲变形。 
    泰拉今年34岁。高二的时候她告诉妈妈,她宁愿不费吹灰之力全部拿C,也不愿被朋友认为她是经过一番努力才拿到A的。           
    正文 编织借口,成了一种新兴习惯(2)       
    泰拉的父母很吃这一套,认为泰拉是为了获得同学认同,他们深信泰拉绝对有拿A的实力。但不只如此,泰拉还将自己的选择崇高神圣化,说成是:既不必卑躬屈膝,也不必加入那群追求名利的庸俗家伙。她认为这一切都是为了某种坚持;同时还可以小小耍一下叛逆,以此独树一格。当别人在努力时,她可以非常悠闲。 
    事实上,泰拉当时还是在寻求外界认同,只是没有明说而已。然而,泰拉逃避努力越久,就越没办法确定自己有多少能耐。她的想法是:如果她像朋友一样花几个星期的时间做报告,最后却没有拿到A,那么她会觉得白费力气,还会让人怀疑她的能力。 
    然而,另一方面,泰拉很快就发现情况不对。由于老是不努力,总是在说:“如果我真的想做就会做得很好,我只是没尽力而已。”无形中她把自己限制在某个范围内,无法更上一层楼。上高中后,她发现要维持这种形象越来越难,所有的理由变得太复杂,最后都站不住脚。她开始觉得自己不是成就大事的那块料。上大学失利,最后她只能在百货公司当销售员。 
    “我太与众不同了,也许威胁到他们。”丹妮丝今年37岁,是个才华横溢的键盘手和吉他手,而且大部分是靠自学而来。她谈到以前的音乐老师,也就是父母找来帮她建立音乐基础的那些人,一个接着一个在丹妮丝面前受挫,最后全部辞职。她就是对无聊的音乐理论或世界名曲兴趣缺缺,因为她可以直接用键盘创作。 
    丹妮丝过人的天赋让她可以省略音乐理论和沉闷的苦练过程,直接就看到成果。但是她始终无法改进技巧上的缺点,也没有真正的进步。很多SLHPPs都觉得自己比老师聪明,所以用这当借口,不肯诚心接受他们的建议。 
    也有些人,比较含蓄地找理由。 
    布莱德今年34岁,在学校时谨慎尽责,表现也很好。当他第一次找借口时,觉得背叛了自己内心的标准。然而,他却一直持续这种行为,并且让它习惯成自然。 
    中学毕业时,布菜德全部科目都拿了A,不是因为他以分数为目标,而是因为他很聪明,态度也认真,一直以来表现都不错。他不是书呆子,社交也活跃,很受朋友欢迎。 
    进了高中之后,布莱德的哥哥告诉他,如果成绩持续保持优秀,最后可以成为毕业生代表。但念书从来都不是布莱德的终极目标,他也不喜欢这样的外在压力。他的标准只是表现良好就可以,而且他自己很喜欢学习。一学期后,布莱德第一次拿了B,等于也卸下了哥哥期望的压力。但他心里知道,自己其实可以表现得更好,所以有种背叛自己的感觉。           
    正文 编织借口,成了一种新兴习惯(3)       
    高二的时候布莱德的祖父去世,父母离异。他隐藏起自己的悲伤、困惑和愤怒,但为了引起关注和支持,他没念书,让自己得了两个B和一个C。他的高中老师及大学顾问安慰他,叫他不必担心成绩问题,他们会写信给大学入学审查小组,说明他是因为情绪因素导致学习分心。成绩表现不佳,却可以用这么漂亮的借口解释,布莱德于是故意减少努力,反正大家都觉得无可厚非,就像享有特权一样。因此,更多的B出现在他之后的成绩单上。 
    第二学期,布莱德得了肝炎,在期末考试前又刚好与女友分手。这次不需要任何人帮他编理由,他直接声明考不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身体不适又处于情绪低潮期。他也没有要求补考,因为他不想毁了春假,把时间花在念书上。 
    布莱德开始安于这种不必努力的模式。大学入学测验中,布莱德的成绩几乎垫底,他在大学的成绩也不尽理想,因为他已经不像之前那样谨慎尽责了。当父亲问起最后一学期的成绩时,这名曾经很优秀的学生答道:“学期初我表现得很好,但我想我是没劲了吧。”没劲?这个答案绝不会出现在八年前。 
    有太多例子证明,聪明的HPPs如果不小心脱轨失常一次,他们就永远消沉,不想再力争上游。如果你问SLHPPs,他们是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