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朝鲜战争(李奇微回忆录)-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工兵一营D连的勇士们,他们在泛光灯下苦干通宵,在冻土之上辟出了一个简
易机场,从而使伤员得以后送。他们在十二小时内完成了这项工作,而且有时不
得不中断工作,拿起步枪支援前面远处的地面部队。战斗越演越烈,但压路机照
常轰鸣,直到机场修好为止。
    情况万分危急,有九个中国师可以向陆战队突击,因此,阿尔蒙德将军就象
几天前催逼史密斯将军加速推进那样,又催促他加快撤退速度。阿尔蒙德将军授
权史密斯可以丢弃一切妨碍后撤速度的装备。但是,史密斯不打算扔掉他可能需
要的任何东西。他说,后撤的速度完全取决于后送伤员的速度。史密斯想杀出一
条退路,因此他需要全部装备,况且,他也想将大部分装备带回去。这些打算他
都实现了。他把沿途负伤的人用卡车载运出去,只丢下了那些在柳潭里战斗中被
打死的人员。撤退以前,为在那里阵亡的八十五名官兵举行了战场葬礼。
    陆战队秩序井然地撤退,后面跟着不少难民。原先有一块平板横过一个水电
厂的溢水道悬吊在峭壁之上,下面是无底深渊,现在平板已被中国人毁掉。但史
密斯已预见到这种情况,及时让飞机分段空投了一座“踏板桥”,使部队以及压
路机等全部人员装备得以通过。来自真兴里的第l陆战师两个连,夺取并扼守着瞰
制这一关口的高地,击退了敌人企图切断后撤队伍的所有进攻。
    这是一次漫长而曲折的撤退,一路上战斗不断,似乎是在一寸一寸地向后挪
动。当先头部队抵达这条道路最南端的村庄真兴里时,末尾的部队还在北面中英
里外的古土里。
    实际上,这次退却还不如说是一次进攻,因为每支部队都必须克服优势之敌,
往回杀出一条路,与真兴里的陆战队会合。这意味着,部队需要经常发起进攻,
夺取制高点,使敌炮兵无法对沿途撤退的队伍集中火力。在柳潭里曲部队很艰难
地回到了长津水库下端的夏古里。陆战队不得不从这里杀出去,到水库冰面上解
救第7师“麦克利恩特遣队”的残存人员,这支特遣队被中国人的一次突然袭击切
成了两半,几乎被消灭掉。在这里,第23步兵团的小唐·;弗思中校荣获了
“国会荣誉勋章”,他曾很英勇地解救一个装有五百多伤员的车队,但为此失去
了失命。
    在经过古土里和真兴里往回撤的路上,陆战队同一些步兵和少数英国突击队
员一起匍匐,攀援,奋力夺路。他们摧毁路障,击退道路两侧的进攻,攻占沿途
的山头。陆战队航空兵和第5航空队不断给他们以近距离空中支援,并空投了必需
的补给物资。从夏古里简易机场人有四千多名被打伤和严重冻伤的人员被空运到
安全的地点。
    十二月十一日,严峻的考验结束了。史密斯将军这支经过战斗考验、冻得半
死的坚强队伍仍然斗志昂扬,拥有大部分装备。他们在史密斯的带领下进入兴南
附近桥头堡地区的一个环形防御圈;只要有海军和空军的支援,他仍可以在那里
一直坚持下去。
    十一月二十八日,在第10军和第8集团军指挥官在东京举行的一次会议上,麦
克阿瑟答应沃克将军,为避免从东面被敌人迂回包围,他可以在认为必要时自行
撤退。第8集团军已遭到一次沉重的打击。美第2师在清川江一带损失严重,十一
月底已宣布失去战斗力,因而撤到了南朝鲜进行整编补充。
    现在,第8集团军已撤过清川江。他们接着又从容不迫、秩序井然地继续向南
撤退。十二月五月,沃克放弃了北朝鲜首都平壤,并撤离该地区。中国久已脱离
接触,看来不想马上追击。也许这是因为,中国人通常一次向部队提供的补给仅
够几天战斗之用。但是,中国人仍保持以每天六英里左右的速度向前推进。他们
自己的补给线现在越拉越长,并且毫无疑问,不断引起我虎视眈眈的空军的注意。
    第8集团军正在向三八线撤退,第10军则开始从兴南周围的桥头堡阵地撤退。
此时的新闻报道或者至少是要闻简报,给人的印象是联合国军吃了大败仗,而实
际上,他们是在绝对优势之敌的不断进攻之下实施了一次了不起的撤退,并且,
由于进行了极其英勇的战斗,尤其是美第l陆战师和第2师,故而损失被减少到最
低程度。
    一路上,部队遭到严重损失,尤其是南朝鲜第2军。
    有些部队几乎大部被歼。这些都是无可否认的。但是,十二月初,陆军参谋
长柯林斯将军亲自调查在朝鲜的部队时发觉,他们“沉着自信”,第8集团军正出
色地按计划撤退,第10军正毫不慌乱地撤离桥头堡地区。
    海军在兴南干得很出色,他们把整个第10军及其装备全部由海上运走。这件
事尽管没有作为头条新闻刊登,但是,从敌人领土上撤出十万零五千部队,九万
一千名朝鲜难民,一万七千多各类车辆和几十万吨物资,这本身在军事上就是不
小的胜利。无法运载的装备和补给物资在岸滩上销毁,所以什么也没有留给敌人。
    另外也应该记住,为了让第8集团军剩余人员通过清川江面在那里担任守卫的
美第3师,虽遭重创,却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重新在朝鲜中部投入战斗。第l陆
战师由朝鲜屋脊往下夺路撤退时,至少遭到六个中国师的沉重打击,但是也在不
到三十天的时间就重新投入了战斗。
    尽管如此,这次失败还是严重的,损失也是惨重的,尤其是,这次失败和损
失本来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减轻的。现在回过头去说,总司令在这方面或那
方面失着,这个或那个决定本不应保留,这项或那项命令根本不该下达等等,那
是再容易不过了。也有人争辩说,如果麦克阿瑟不被捆住手脚,获准摧毁鸭绿江
上的桥梁并轰炸敌满洲的基地,则整个结局也许会比现在好一些。但是,我认为
追究责任没有多大益处,除非这样做能够帮助我们的国家及其领导人在今后避免
犯同类错误。
    如前所述,麦克阿瑟急切地要完成受领的亦即他自己请求的任务——消灭半
岛上全部敌对的武装力量,这是很好理解的。不应把过多的责任推到他的上级和
同僚身上;由于取得了仁川登陆这一辉煌的胜利,这些人不愿意对麦克阿瑟作出
的判断乃至拿军队冒险的明显做法提出疑问。
    麦克阿瑟无疑是我们最伟大的将军之一,而远不是一个普通的军界人物。
    但是,麦克阿瑟身上那种很典型的人类的弱点(这说明他是一个人,而不是半
仙)似乎有时显得过于突出了。没有一个军事指挥官是不犯错误的,而且,许多
指挥官也许在以往的这个或那个场合犯过使我们民族付出过很大代价的错误——
任何无谓的牺牲都是极高的代价,尽管如此,承担犯错误的责任,井实事求是地
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仍然是一个军人的职责。麦克阿瑟却拒绝这样做。可是任
何人都清楚,我们的部队所以不顾后果地分散部署在朝鲜全境,主要原因就在于
麦克阿瑟对中国人大规模介入的越来越多的证据采取了拒不承认的态度。
    也许,麦克阿瑟明显采取的如下看法有某些道理。他认为:中国是纸老虎,
中国在无线电广播里的警告是讹诈恫吓,甚至少数志愿军的出现也是那种讹诈的
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倘若一个人不是被荣誉迷住了心窍,他怎么能对详细的情
报和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坚持错误的理解呢?实际情况是:抓到了大量显然属于中
共军队战斗序列中某些部队的中国俘虏;一个美军团战斗队遭到极其沉重的打击;
一个南朝鲜师几乎被歼灭。麦克阿瑟的部队兵力过于单薄,补给过于缺乏,即使
抵达鸭绿江和图们江也无法抗击已知在那里集结着的大量敌军并守住鸭绿江、图
们江一线。这个司令官怎么就看不到这些情况呢?后来有人替他辩解,如果让他
放手轰炸满洲基地,他的兵力本来是够用的。是不是这种情况,根本无法肯定。
即便如此,可他在进攻开始前就已经知道是不会准许他冒全面战争的危险去轰炸
那些基地的。而且,他本来也不难弄清范登堡的观点:如果我们这样将战争扩大
到中国,迫使其空军(而且可能还有部分苏俄空军)参战,那么,我方空军就会因
战斗损失和自然消耗而削弱到需要两年时间方能恢复的程度。
    在此期间,我们在世界其他地区承担的义务也就无法履行了。
    一些评论家已经忘记,某些不成文的协议使我们在朝鲜和日本的机场避免了
中国人的攻击,这样,我们才在朝鲜享有几乎是绝对的制空权。所以,我们也有
自己的“特殊庇护所”,否则,朝鲜战争的情况会悲惨得多。
    事实上,朝鲜战争充分说明,幻想单靠空军“切断”敌人的补给线是十分错
误的。我们在北朝鲜战场上空几乎未遭抵抗,而且,除地面火力外,我们可以不
受阻碍地攻击敌补给线。在头一年,敌人甚至连防空火力还击也没有。
    因此,我们确实摧毁了敌人许多沿途运送的装备和补给物资,而且毋庸置疑,
使敌人遭到沉重的打击,在生命财产上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可是,敌人在地面依
旧很强大,而我们又不得不同他们在那里作战,敌部队并未遭到损失,仍然控制
着关键的地形地物。
    那些远离战场的人总是想借助海上封锁和饱和轰炸这类省钱、省力的办法解
决问题。但是,打过仗的人都知道,海空军固然很重要,但只有地面战斗才能消
灭敌武装力量——当然,用核武器进行毁灭性的攻击则另当别论。
    在北朝鲜这样荒凉的国家或者在丛林国家,“卡断”补给线这类事情根本无
法做到。而且,在敌士兵自给自足的情况下(譬如在亚洲,他们将自己的补给和武
器背在身上,并且能在夜间运动或者在白天沿空中发现不了的人行小径穿行),如
果认为扔炸弹就可把敌人打败,那是痴心妄想。即使能通过不停的轰炸迫使他们
老实一段时间,要想征服他们并使他们屈服,还得在地面上同他们进行面对面的
战斗。
    当然,还有这样一些人,主张在即将出现僵持局面时立即使用核武器,声称
要把敌人国土化为灰烬,“迫使敌人回到石器时代”。如果是为了进行报复,或
者说为了国家的生存,这样做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不是为了最根本的原因而主
动使用核武器,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朝鲜问题上。分析麦克阿瑟无视预示着灾难的各种迹象
、坚持向鸭绿江推进的顽固做法时,我不得不认为,这同卡斯特在小大霍思河一
带的做法如出一辙,指挥官卡斯特刚愎自用,当时听不进一点意见。说麦克阿瑟
不知道存在中国部队或不了解中国部队的能力,是根本站不住脚的。为获准摧毁
鸭绿江桥梁和轰炸满洲基地,麦克阿瑟自己就曾提醒参谋长联席会议,鸭绿江一
带的中国部队“很可能使我的部队遭到覆灭”。说麦克阿瑟不了解地形造成的困
难,也是没有根据的。这种地形使我军在北朝鲜被隔离开来的两支部队无法相互
支援。尽管麦克阿瑟早先就提议,将朝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