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官居一品-第12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汝默,如此丰盛一桌酒席,就咱们两人吃?”看着一桌子酒菜,却只有两套餐具,申时行觉着有些浪费。
    “他们倒也想过来。”王锡爵道:“但虑着人多了太扎眼,所以还是咱们单独碰碰吧。”
    “…”申时行点点头没有说话,他是那种很内敛的人,就算对着自己的平生至交,也是打一杆子放个屁。
    “王崇古绕开了内阁,直接向皇帝报告京察,搞得咱们很被动。
    张四维虽然歇菜了,但晋党依旧不容小觑啊,二王以下,还有杨俊民、
    王家屏、刘东星、杨一奎这些人,都是三品以上,随时可以执掌一部的大员。”王锡爵道:“要想守住各部院,必先扼守六科廊,这是多少年的经验。”王锡爵早习惯他这蔫样,闷头吃了会儿酒菜,便自顾自开篇道:“要是再让王崇古把六科给事中的审查权也拿了去,晋党可就真要翻身了。”
    时行点点头。
    “我们必须要让给事中向皇帝自陈,这栏内阁才有机会从中寰转。”王锡爵接着道:“但现在内阁诸公都见不到皇帝了,只有你才能把这件事扳过来!”
    “我?”申时行苦笑道:“你也太瞧得起我了。”
    “你是皇帝最信任的老师,又是吏部的二把手,于情于理,你说都是最合适了。”王锡爵沉声道:“汝默,老师临走时曾说过,接下来的朝堂,不是看与他同辈的,而是看我们这些后辈,在后辈之中,又看你我!”说着自嘲的笑笑道:“但我知道,老师那是在鼓励我,他真正寄予厚望的,是你!”
    时行摇头道:“老师最欣赏你了。”
    “我的性格太倔,脾气太硬,老师确实喜欢这样的人,但能接他衣钵的只有你!”王锡爵道:“立峰公他们也是这个态度,这次京察之后,就推你入阁的!”
    “要是让我带头跟皇上对着干,娄真没那个本事。”申时行却不为所动道:“还是你更合适。”
    “这话说得”王锡爵道:“老师在丁忧之前,便有退隐之意,和皇帝对耗下去,对国家对朝廷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正需要你来燮理阴阳,让大明的政治重回正轨。”
    “重回正轨?”申时行颇为意动,却又缓缓摇头道:“已经回不去了…”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强势的皇帝和强势的官僚集团,永远不可能共存,所以要么大臣软下去,要么皇帝软下去,要么大家耗下去,没有和谐相处的可能。
    “不要悲观,皇上年轻气盛,碰几次壁,磨合一下,就会好很多。”王锡爵只能如是说道。
    “只能如此了。”申时行长长叹息一声,他不能背叛自己的出身,缓缓点头道:“明天我就进宫……”
    一一一口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口一口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第二天,申时行递牌子求见,皇帝果然允许他觑见,君臣一番密谈之后,也不知他向皇帝许诺了什么,竟真让万历改变主意,驳回了王崇古的请求,命按旧例考察给事中。
    被申时行坏了好事,王崇古自然大发雷霆,然而申时行深得沈默的真传,唾面自干只是小意思,何况王崇古也没法真把他怎么样。
    终于有了反击的阵地,内阁便不慌了,沉下心来和王崇古角力。
    正月二十六,京察正式开始,然后……
    双方发现,唱主角的既不是王崇古,也不是内阁,而是那位沉寂多年的海笔架……
    海瑞今年六十七岁,却依然眼明耳亮,精神矍锋,战斗力自然不减当年。这些年之所以听不到他的声音,那是因为只要他在都察院一坐,号称无法根治的贪桩枉法、玩忽职守便消失无踪。手下的御史们一个个变成了油盐不进,发条上紧的廉政机器,瞪大眼睛扫视朝廷的每一处角落,誓要把一切不法之徒揪出来……就为了能做出成绩,早日外调,脱离苦海。
    有海阎王在都察院一天,朝廷的官员就向头上悬着明晃晃的宝剑一下,片刻不敢胡来。这种非人的日子,自然让官员们对他怨念深重,没法从生活作风上攻击海瑞,便把都察院的问题都算在他头上。只要出了一点错,便群起而攻之。然而在沈默无条件的支持下,海瑞一直八风不动,在都察院震慑着天下宵小。
    人们都说,万历新政期间政治清明,海瑞和他的都察院,有一大半的功劳。然而海瑞并不满足,在退休之前,他还有一件事要做,那就是主持一次京察!因为都察院只能纠举不法,对于没有犯错的官员,是无能为力的。然而不犯错的官员就是好的么?显然不是,那些尸位素餐、得过且过之辈,对朝廷的危害,不亚于贪桩枉法之徒。所以海瑞寄希望于这次京察,将那些混日子的家伙都赶出朝堂去,给积极上进者清出道路。
    合衙办公的第一天,王崇古说,访单都收上来了,咱们边看边议吧。海瑞却拿出一份长长的名单道:“这是都察院五年来,对在京官员操行、政绩的记录,参照这个,才更有说服力。
    “这么点儿字?”王崇古一阵阵头晕,抱着一丝侥幸道。
    “这是索引”海瑞道:“王部堂打算先看哪个衙门的?我让人用车拉过来。”
    “……………”王崇古提刀砍了他的心都有了。!
第九零二章 京察(下)
    有一种力量叫做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尤其是这种力量掌握在海瑞的手中时,一切yīn谋鬼蜮只有退避三舍的份儿。
    王崇古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盘外招上,却忽视了盘内,面对海瑞有理有据的考察意见,他根本无从反驳,最终拿出一份二百零七人的罢黜、外调名单,五品以下官员中老疾者三十人、贪酷者十人、罢软者六人、不谨者九十人、浮躁者三十九人、才力不及者三十二人,其中科道中给事中浮躁二人,才力不及者二人,御史浮躁者三人,才力不及者三人,不谨一人其中有沈党,有晋党,也有两党之外者。
    虽然榜上沈党人数要多于晋党两倍,但王崇古一点都不满意,因为他最看重的六科廊,只有四人被拿下,其中有沈党背景的只有两人,还有一个是他的mén下。huā了修长城的牛劲儿,才围了个猪圈,让他怎能不心生郁闷?
    更让他郁闷的是南察。两京京察按例是分开同时进行的,南察由南京吏部尚书陆光祖,南京左都御史孙罐主持,只察出五品以下官员老疾者十人、贪酷者二人、不谨者三十四人,罢软者三人、浮躁者十人、才力不及者十四人,只有北察的三分之一。沈党在东南的经营,令他只能望而兴叹。
    然而当四品以上官员的京察结果出来时,王崇古破涕为笑、捧腹大笑,什么叫luàn拳打死老师傅?攻守有度、招式绵密的沈党真是碰上克星了。
    按例,四品以上高官上疏自陈不职,由皇帝决定去留,但一般都流于形式。倒不是皇帝不想就此立威,而是内阁会为大臣力争,没有他们出票,皇帝就批不了红。但这次万历万历皇帝给出的察疏,却是他们无从反驳的。
    因为上面只有三个名字,分别是陆树声、魏学增和唐汝楫……陆树声得了个“老疾”魏学增得了个“浮躁”唐汝楫得了个“不谨,。
    为别人争理直气壮,为自己争心虚气短,尤其是陆树声、魏学增这样的〖道〗德之士,登时就变成了扎嘴葫芦,当天便卷铺盖回家了。人家都走了,唐汝楫要是留下就太扎眼了,只好也郁闷的收拾收拾回去了。
    很显然,万历是在对张四维事件进行报复,但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就太让人无法接受了。对于文官集团来说,他们最抗拒的就是皇帝越过官僚机构,直接决定大臣的去留,那样会使他们的游戏规则成为儿戏,大家争来争去,也都成了笑话。
    手是剩下两位大学士,诸大绶和吕调阳也上书请辞,认为皇帝对现任内阁不满,所以大家该一起滚蛋。六部九卿亦纷纷上书,请求皇帝收回成命,然而万历一概留中,只当他们是百犬吠声。
    虽然六科不出所料的封还了察疏,然而三位阁老那么大干部,哪能还跟没事儿人一样?于是接连递jiāo辞呈,这时万历皇帝尽显贱人本sè,明明是他让别人颜面扫地,现在却又假惺惺的不接受。
    要按唐汝楫的脾气,不接受就算了,俺再回来上班就是,估计能直接把万历气死。然而陆树声和魏学增太要面子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nòng得他也没办法,接连上了六七道奏疏。最终万历才“勉为其难,接受,还要在圣旨上说,我只是想提醒一下几位,没想到你们这么脆弱……………,
    三位阁老一去,再加上半隐退状态的张四维,内阁中只剩下诸大绶和吕调阳两个。按说万历对内阁专权疑虑重重,更不愿为阁臣挟持,是不急着补选的,然而诸大绶为浙江绍兴人,与沈默既是同乡又是同年,但他素来低调中立,有古大臣之风,因此皇帝不认为他是威胁,不过也不可能将国事放心jiāo付。至于吕调阳倒是老实木讷,从不跟领导发生冲突,是皇帝心仪的首辅人选,无奈其年老体衰jīng力不济,实在难堪重任。所以在京察结束不久,万历便下诏增补阁臣。
    晋党和沈党角逐的重点,立刻转移到谋求己方人选入阁上。王崇古故技重施,命言官以会推南京吏部尚书为教训,建议取消九卿会推的制度。“九卿会推,就是廷推,就像京察分北察南察一样,廷推也分南推北推,南推与北推的程序完全一致,唯一的不同是,南京没有内阁,且推出的人选,需报经北京同意。当时南京吏部尚书会推的六人全部为在江南就职的官员,因此有“吏部不过江,的笑谈。
    晋党现在拿南方官员的无法无天说事儿,请求皇帝收回人事大权,其〖真〗实目的是希望由吏部来推荐入阁的人选,为晋党中人入阁创造条件。为了确保成功,王崇古亲自上阵,上疏力陈九卿会推的弊端,建议将会推之权jiāo还吏部。
    然而晋党没能靠这次京察,成功清洗科道的恶果显现出来,言官们群起而攻之,弹劾王崇古“屡屡密揭擅权jiāo通luàn政”“借主威以溲怒”“狠毒放肆无人臣礼”并拿出王崇古与三边旧部往来的书信为证,要求皇帝“徵众正以亨阳德,屏邪佞以廓氛禄,肃军政以防不测,!
    对于铺天盖地的弹劾,一开始王崇古并不在意,因为万历皇帝已经对危言耸听的弹章免疫了。但当他写给三边旧部的信件被捅出来,王崇古知道,这下要完蛋了。其实与昔日部下书信往来是很正常的,一般也没人会说什么,但你的书信一旦落到仇家手里,就完全可以陷你个“廷臣结jiāo边将,的罪名。
    王崇古赶紧上书自辩,说只是一些人情往来,绝没有丝毫不轨之意。万历皇帝又不傻,当然知道言官们这时候炮制出这个罪名,是为了打击王崇古的气焰。但为了自己的江山考虑,他必须对王崇古作出处罚,以杜绝大臣与边将的jiāo通。
    起先万历只打算罚傣,并不接受王崇古的辞呈,但言官不肯罢休,继续弹劾王崇古欺君误国,身背弹章六十余疏应当免职,sī通边将应当明正典刑!面对言官们的步步进bī,最终王崇古闭mén不出,随后迁居到演象所之真武庙,将仆人全部遣散,表明去职的决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