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官居一品-第12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一一皇朝官员的丁忧守制制度,施行两百多年从不曾更易。官员一得到家中仆告,循例都要立即向皇上写折子乞求回家守制三年。皇帝也会立即批复,着吏部办妥该官员开缺回籍事宜。如果不允,则称为夺情,除了战乱,这种事情极少。更因为有闹得天崩地裂的张居正夺情事件,更没有人敢越这个雷池半步了。
    哪怕现在要丁忧的是沈默,哪怕多少人的福祉都系在他身上,也是一样没有理由留下来。因为辅大人是万众敬仰的〖道〗德典范,公认距离成圣仅差一步的人。崇高的声誉既是时刻保护他的坚盾,又是时刻束缚他的荆棘,让他不能做任何违背大众〖道〗德的事情。
    像沈阁老这样的〖道〗德完人,怎么会去夺情呢?所以就连最不愿意他离开的官员,也无法启齿挽留,只能络绎不绝的上门,以吊唁沈老太爷的名义,流着泪向辅表达自己的不舍之情。
    沈默在孝帷中,一般不出来见人,都是由他的儿子答谢宾客。
    但是这一日,内阁大学士6树声、左都御史海瑞、工部尚书朱衡、户部尚书王国光几位元老联袂而来,他自然不能再不见人,在灵堂行礼如仪后,便请几位到后堂用茶。
    叙座后,几位大员见他形销骨立,神sè委顿的样子,实在不忍心打扰。但该的话还得,6树声便道:“元辅陡遭大难,不该再拿国事烦扰,然则您是朝廷的擎天一柱,现在要丁忧三载,百官都深感无所适从。若要按朝局的需要,我们恨不能让您夺情,但那等于是加害于您,可想而不可为。”
    “打从隆庆六年,我路过一趟绍兴老家,到现在这八年来,没有再见过一次家严。想不到就yīn阳隔,一想到这里,我就肝肠寸断,已下定决心回去守墓三年,以略尽人子孝道。“沈默一脸哀容道。请求丁忧的奏已经送到宫里,想来不日就能批准了。”
    “我们不拦着您尽孝道”6树声道:“可国事怎么办?新政怎么办?您总得拿个章程出来吧?”
    听了6树声的话,沈默陷入了沉默。虽然已经决定不破不立,但凝聚着自己十几年心血的万历新政,又岂能放得下?他十分清楚,自己这一去,新政极有可能毁于一旦。这段时间,他一再思考这个问题,也想趁自己尚能控制局势的时候,对未来的朝堂做一番安排。但他明白,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因为击败他这个天字一号大权臣,会让万历皇帝自我膨胀到无人能制的地步,皇权张牙舞爪,顺昌逆亡的时代就要来临了。理智告诉沈默,现在不是要用什么人,而是要把那些珍贵的人才保护起来。
    只要有人,制度随时可以重建。过去的一切,不得不放弃了尽管这样,他仍想尽量挽救一下新政,tian了tian干燥的嘴net,沈默振作精神道:“我走之后,皇上必然要收权。而能不能维持现状,或者出现一个可以接受的局面,关键在辅人选上。”明人不暗话,沈默没必要和这些大佬云山雾罩,直截了当道:“将要接替宰揆之职的是张凤磐,此人腹有机杼,似恭谨,实则莫测。虽然过去他与我步调一致,但日后会怎样,我不敢。”
    晋党和东南帮sī下里打得火热,张四维又是出了名的恭顺。
    诸位大僚一直以为他是沈默的心腹股肱,却没想到沈默对他存有戒心,不免惊诧地问道:“元辅怕张凤磐对您的新政改弦更张?”
    “是啊,这是我最担心的事”沈默叹口气道:“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如果辅都不维护成宪,那么百官只能任人揉捏。”
    “元辅多虑了吧。内阁还有祜、6、魏、唐、吕五位正直可靠的大学士,足以制衡新任辅了!”老朱衡提高嗓门道:“如果您还觉着不放心,那就再举荐个够分量的入阁。不论到什么时候,朝廷用人都是廷推了算,只要元辅出来人选来,我们一定把他推入阁!”
    众人连连点头道:“我们就是这个意思这些年元辅苦心经营,可堪大用的人选有很多,如果要用老成的,就选孙氏兄弟。如果想要效果些,就用当年您为皇上挑的六位经筵讲臣,申时行、王锡爵、许国、于慎行、余有丁、陈于陛这些人,这都是合格的阁臣人选。”
    “都不合适”沈默摇头道:“孙氏兄弟是我的同乡兼姻亲,反倒无法理直气壮的维护新政。申时行等人都欠缺资历,强推入阁也没什么用,反而会影响他们的正常升迁。”
    “鼻元辅可有合适的人选?”
    “当今天下,只有一人能稳我去后的局势。”沈默喝口茶,淡淡道。
    “谁?”
    “张太岳!”沈默出那个名字。
    “元辅推荐他?”众人实在想不通,这个张居正有什么的,能让辅大人如此念念不忘:“张太岳的能力自然无出其右,但他为人做事颇遭非议,当初因为夺情的事,各方面曾对他多次弹劾,他不得已才丁忧。这次再推荐他,是否妥当?”
    “我知道你们对他有法,百官也担心他回来后,会报复当年的事情。”沈默沉声道:“我不敢保证他不会报复。但我知道,他会以国事为重的。有他在内阁坐镇,皇上也,张凤磐也罢,做什么都会有所顾忌的。”
    沈默这样了,众人只得依允,保证等年底张居正服阙,便会立即上疏请求起复他。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口“人事之外”趁着众人都不话的空当,王国光问道:“元辅对国事有何安排?”
    “唐太宗过,治国与养病无异,病人似觉痊愈,其实还得调治养护。此时若有触犯,必至殒命。当今天下似太平无事,实际上禁不起什么折腾,还需要诸公齐心戮力,坚持目前的政策不动摇,坚持与民休息。能做到这两个坚持,就善莫大焉了。”沈默缓缓道:“有时候问题就在那里,但时机不到,你就是不能解决。我当政这些年,其实做得很少很少,宗室、漕运、兵制、驿递,这些不改就要亡国的毒瘤,我一个都没动。希望你们也不要动,这些从根子里带出来的病,
    后天是治不的。若是总想着治,肯定要捅马蜂窝的,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
    听了沈默的话,众人都有些沉默,他们原以为临别之际,沈阁老会些“新政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之类jī励的话,或者为大家描绘一幅宏伟蓝图,为未来的深化改革定下调子。
    谁知道,他竟然要大家别折腾,维持现状就。这时候,他们未免觉着沈阁老觑了大家。但用不了多,他们就会现,就算是维持现状,也是很难很难的了……
    五天后,沈阁老丁忧奏疏得到批准。又五天,他携带家眷子,从宣武门离开北京城。那一天,北京城里万人空巷,不只是满朝文武,京城百姓也扶老携幼,出城相送……!。
第八九七章 天津(上)
    第**七章天津(上)
    为了表彰沈默这些年来的不世之功,万历皇帝指示内阁,按最高标准安排辅南归的归程。五月二十七日动身那天,百官到宣武门班送,万历虽然没有亲至,但也派司礼监秉笔张鲸,作为天子代表,随同沈默南归致祭。还亲自诏遣武骧将军朱应桢率领一千御林军沿途跸护。
    这规格简直与帝王无异,沈默极力上书辞谢,但一切都是来自万历皇帝的旨意,也只能接受了。不过沈默也不是完全逆来顺受,他以大队伍太慢为由,要甩开仪仗,自己先走一步。
    张鲸和朱应桢自然不肯答应,沈默也没指望他们能答应,便退一步,那让我的家眷先行,大队伍慢慢吞吞的,对祖先不敬。他虽然致仕了,但多年积威仍在,张鲸和朱应桢只拨出一百人马,护送沈阁老的家人先走。
    但是三娘子却非要留下来陪着他,殷夫人知道她武艺高强,人又机敏,可以照顾沈默,而不成为拖累,于是便不顾沈默反对,将她留下了。
    浩浩dangdang的队伍行进在平坦的官道上,沈默乘坐的马车,几乎感觉不到颠簸,他凭轼而立,回望着渐渐远去的魏阙,眼里浮现的,却是二十五年来的一幕幕,浮沉悲欢、光荣耻辱,高尚卑微,自己一切的一切,都与这座城市,深深地纠结在一起……
    三娘子立在他的身边,目光复杂的着同一地方,良问道:“我们还能回来么?”
    “怎么,你还没在这鸟笼里待够?”沈默从她,冷峻的脸上1ù出一丝笑意。
    “当然待够了,整日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跟坐牢有啥区别?”三娘子轻拂额,绝美的面庞浮现出一丝决然道:“但不征服这座城市,怎么为我那老公公报仇?”
    “……”沈默沉默良,才缓缓点头道:“会回来的……”
    极目远眺,北京城越来越,最终消失在他的视线中。
    ~~~~~~~~~~~~~~~~~~~~
    因为大运河水位降低,航船不通,因此护送的队伍决定走海路返回江南,于是离开北京城后,队伍便往天津出。
    天津,因成祖皇帝兵得天下的而得名,因其战略地位的重要xìng,一直不属于地方行政管辖,而是设立卫所,施行军事管制。随后二百年里,它一直是作为畿辅门户和漕粮转运而存在并展起来的,其主要职能是从军事和交通等方面为都北京服务,而不在于去展什么自身的经济。
    因此,哪怕东南的商品经济大盛,这里也在很长时间没有什么变化。嘉靖四十三年,沈默奉命南下,曾经在天津乘船,当时所见的情形,还与国朝初期没有什么不同。对此沈默曾经十分诧异,并进行了一番调研。在调研报告中,他这样忠实的录道:
    ‘地非通衢,故无富商大贾,若粟米则籴于关东口外,绸缎则来自苏、杭、京师,土著多而客民少。虽城堡各有集市,集市各有定期,日出而聚,日昃而散,所易者不过棉布、鱼盐,以供邑人之用。’
    他把天津没有兴起的原因,归结为四个字‘地非通衢’,但实际上天津的地理位置极其优越,打开地图就会现,这里是南接北连、东出西进的水6交通枢纽:以京杭大运河和海河为框架,向北可通往东北和,向西借6路可达陕、甘、青、藏,东出渤海与沿海各地相连,交通十分方便,怎么会‘地非通衢’呢?
    其实这不足为奇,地理位置再优越,还需要用得上才行。朝南北间物资运输是靠漕运的,而天津虽然比邻大运河,无奈其与通州的距离太近了,如果作为运河沿岸城市,根没有存在的必要。
    只有当海运兴起,它的重要地位才会凸显出来。海运比漕运的优越xìng是全方位的,且在元朝便是南粮北调的主要转运方式,朝之所有没有延续元朝的方式,绝不是技术原因,而是完全处于政治因素,才施行‘片板不下海’的海禁政策,这让天津如明珠méng尘无人喝彩,冷冷清清了将近二百年。
    随着国家的长太平,人口增长和经济展,与漕运的低效率和不可靠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废除漕运,恢复海运的呼声愈高涨。然而百多年的时间,已经使漕运不再单纯的是一种运输方式,而变成一个巨大的畸形的利益体。百万漕丁及其家庭、运河相关的诸多官府,以及那些因为运河而致富的大户巨贾,都在拼命反对海运,这也让天津的振兴之路近在眼前,却又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