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闲女当嫁-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九十四斤半,每月要花二两六钱银子买米才能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要是到了明年米价涨到五两一石,还很难买到米的时候,郁小闲的私房金子就是全部拿出来也支持不了全家熬过三年。因此郁小闲不但要屯粮,要还在山里种粮,养点牲畜什么的,才能做到自给自足,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在明朝末年的安徽已经有红薯这种杂粮种植了,赵大嫂家里就种了些。除了外来种植不久的红薯,能当饭吃的就是中国传统的杂粮,芋头山药之类的补充粮食,这些都是除了大米外的必要补充口粮,到了荒年更能救命。郁小闲看好红薯的种植,在农村亲戚家住的时候,她亲眼看见亲戚家的两分地里刨出了一千多斤的红薯。加工红薯淀粉和粉丝的作坊,郁小闲也参观过,她可以摸索着深加工。她现在最想赶着种植一季夏薯,解决一下眼前的问题,多少收获一些红薯,等到秋冬季节可以添补些口粮。

至于芋头之类的杂粮,没有红薯好侍候,对地也有要求,可以在以后慢慢安排。另外郁小闲觉得天天吃素也不成,预备在红薯多的时候再养两头猪和一些鸡,用粗粮换肉食,值!

次日早晨,梅管家敲门叫醒了郁小闲,郁小闲跟着他登上了山顶。郁小闲估算时间从住处到山顶,不过就是二十分钟的山路,可见这山并不高。郁小闲对自己现在的这个身体还挺满意,虽然没有梅管家爬山爬得利索,可也没有很吃力,身体好就是将来巡山的本钱。

登上山顶之后,郁小闲就可以看清楚自己家山产的整体面貌了,昨天上山的路是在山北,沿着山体生长的全是竹子,山腰上略微平整的土地,是梅管家夫妇的四间竹舍。再上大约一百米,在朝南的方向,依山建的几间竹木和瓦石混搭的屋宇,是原先山主的居所,傍边有半亩园地,种了些树木和瓜菜。朝南方向的山坡一直倾斜到底,山底下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山谷,西面的山很低,再下去就是一带长长的峡谷,再那边才有连绵的山。北面是几乎成九十度的高山峭壁,东面是给小山头,上面好像隐约还有一处像建筑物的事物。

梅管家对郁小闲说到:“我们这山产是单薄了些,除了竹子,也不能出什么了。”

郁小闲指着山谷说到:“这谷底,你们可下去过?”

梅管家说到:“十多年前下去过几次,山谷里有些水泡子地,长了些半枝莲之类的草药,可以略卖几钱银子。只是山谷潮湿,蚊虫鼠蚁多,为了这点钱下去,万一被蛇咬了,就要死在底下了,所以我们都不去了。”

水泡子地,不就是传说中的沼泽地,多年没有想到开发,土地一定肥力十足,这种土地种芋头是最好不过了,山谷之地阳光不充分,正符合芋头喜阴的特点。郁小闲想到这里就有了开发山谷的打算,她粗粗估了一下山谷的面积,问梅管家说到:“这山谷中的平地算来有三亩多吧?”

梅管家还没想过这样的事,他估算了一下才回答郁小闲说到:“应该是,可水泡子地最多两亩,还有些是石头地,我们这里产大理石,石灰石,也许山谷里有些个能卖钱的石头。太太要是动了山谷的念头,也只好等到深秋烧荒,现在里面草太大,没人敢下去收拾。”

郁小闲说到:“能在自家山产里找到新进项,我便都要试一试,您老说秋天就秋天,现在已经是夏天了,种什么也是不当令。”郁小闲说完,指着东边的小山头问到:“那山头也是我们家的?上面好像有房屋。”

梅管家看了看,说到:“那山是我们家的,上面只剩一间已经塌了的房子的一面墙,据说是早年间一个道士的辟谷修道的住所,我上去看过,真的就剩一面墙了。我就不明白,那里有什么好的,这里怎么看也不像出神仙的地方。那山头石头多,三面都是悬崖,只有从山谷才能上去。树都不怎么长,净是些杂草和爬藤,能采些药,可这山里哪里都有些草药,犯不着上那里冒险。”

郁小闲在看看自己家山头的东面是起伏连绵的山,植被茂密,于是问到:“那边呢?”

梅管家回答到:“那是举人老爷家的山,他那里山产可多着呢,树木,野味,药材,还开山种桑树,家里还有纸坊,每年都有几万两的收入。算起来现在的山主就是我家老主人出了五服的堂弟,他们共了一个七世祖。可人家是嫡传子孙,继承的家业比这庶出的支系强太多了。西面的那些山是举人老爷堂弟名下的,我们两家的山头就是以那个峡谷为界限。东面以悬崖而分。北面起于山口,南面就是山谷那头的峭壁了。后面是野山,还没有开出来,想去那边,就只有通过举人老爷家的山,我们这边翻不过去。”

查看完山产,郁小闲跟着梅管家下了山,依旧来到了自己的住处,刚下了,梅张氏就迎了上来,对郁小闲说到:“太太,有纸坊来这里收竹子,您过来谈谈价钱。”

纸坊来的人和梅管家是老熟人了,郁小闲一看就知道,于是就把谈生意的事情交给梅管家了。梅管家还真是为郁小闲着想,一会子就给谈好了生意,卖出了两百根长了超过一年的竹子,从竹根算到竹梢,有七尺就可以,还说包运到县城的纸坊,价钱是六贯钱,三天内送齐。

梅管家把两贯钱的定金交到郁小闲手中,说到:“太太,我老婆子已经做主,让大家在竹林里干活了,你家的车马骡子都在,正好可以自己送下山去,省的我叫车还要花钱。从县城回来,正好买一石糙米来,你们一来,我家的粮食就差不多见底了。”

赵岐已经和两个脚夫说好了,既然黄家花了四两银子,又包了所有吃喝用度,那么只要再出二两银子,两名脚夫就要一直替黄家干活,直到和赵岐鲁贵一同离开。郁小闲另外还包了两贯钱给鲁贵做工钱,此刻郁小闲计划着合理使用着她的权利,她要在有脚力的情况下,把生活安顿地舒服些。

在郁小闲的坚持下,梅管家请了两个山民过来帮忙砍竹子,黄家管饭,每人一天给五十文工钱,把靠南面的那一片相对平整的土地上的所有合格的竹子都砍掉,连竹鞭都要除干净。郁小闲准备弄出两分地来做实验,她要在山里试着种梯田水稻,先种一季晚稻摸索经验。

两个山民经常干这种活,他们配合着梅管家很快就弄出了足够装车的竹子,郁小闲安排鲁贵管事,把竹子送到镇上去,回来的时候,车上装六石糙米,郁小闲拿了七两银子给他带去,并且让他们中饭就在镇上吃。等把米带回来之后卸货,就立刻吃饭休息,预备明天赶早还要把下一批竹子送到镇上去。

--求收藏,求推荐,好东西来者不拒。下周有古言的小封推广告,应该能帮助我实现在新书期收藏到300的愿望,真的只差一点就达到了,请真的在阅读的亲们放进书架,有剩余的推荐票也给我吧。

32 试验田

看见郁小闲把鲁贵他们打发去了,赵岐纳闷了,妹子留下自己,难道又有什么要紧的事给自己办。锦娘手里一下子流出了七两银子,也变得不安,突然要养两个不相干的人,她也觉得气闷。郁小闲少不得要先把锦娘安抚了,再把自己种植的大计和赵岐商议,好歹赵岐家是佃户出身。

郁小闲先对锦娘说到:“别心疼银子,那些都是吃进自己肚子的粮食,现在趁着有牲口时不多买些,等车马都走了,靠谁去一点点背回来?能留下我舅舅舅母帮忙是我们家的福气,有二老在,万事放心,你没看见咱们山里的竹子一下子就卖出了六贯钱吗。还有,你的手巧,到了山上就算是干粗活,也要记着多戴手套,不然手粗了,做起针线不方便。家里万事有我支撑着,等有钱了,我先买一个粗使的丫头来做浆洗粗活,绝对不会苦了你和招娣。”

锦娘听了这话也不敢再说什么了,梅管家夫妇的能干她已经见识到了,只是觉得他们能干活的时间不多了,将来留在家里是累赘。既然太太坚持,她一个只在内宅里混的姨娘又能说什么。现在黄有才都跟着梅管家去整理竹子去了,她一个姨娘就算在心疼银子,怪太太养了娘家的两个老人,也不能发牢骚,只能乖乖去带孩子,整理住处。

郁小闲把金子已经埋好了,藏在墙砖里,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放在了一间屋里,上了锁,家务丢给锦娘做,她现在的主要精力就是要放在整合山产上。打发了锦娘之后,她就带着赵岐上了山顶,看了那处山谷,然后问到:“等除了草,不知道水泡子里能种芋头吗?”

赵岐说到:“能,不过不能年年种,不然芋头容易得烂根的病,产量也少了,我们是拿芋头和地瓜和花生轮着中的。我们这一带种的多是九头芋头,要下很多肥料,浇很多水,一分地到了秋天,能收两百多斤。大家都舍不得用大田种,不过是在菜园子里种些吃,多了也管不过来。”

郁小闲就想听这句话呢,于是她又问赵岐说到:“芋头夏天能种吗?”

赵岐说到:“当然不能,芋头都是开春下的种,秋天叶子快枯的时候就要挖出来,母芋头留些明年种。芋头经留,青黄不接的时候,我们那边就靠着芋头红薯填肚子。”

郁小闲想了想说到:“其实我们家乡那边,经常不按农时种东西,比如有一次,我吃了一个很甜的梨瓜,把籽儿丢在了我们家后院地上了。后来你猜怎么着了,长了藤蔓,开了花,结了果,我就每天给它浇尿水,结果还是在所有瓜儿下市的时候,吃到了两个小一些的梨瓜,还算甜。”

赵岐很惊讶地看着郁小闲,妹子的家乡在哪里,头一次听她说起,妹子还种过梨瓜,梨瓜又是什么吃的。郁小闲知道赵岐又在迷惑,就赶紧把他带到了把竹子铲掉空出的地来,问赵岐说到:“这两分地能种稻米吗?”

赵岐看了看说到:“妹子你会种地?就算会种,种两分稻子,一年也就一百多斤,够干什么,吃了苦也没有什么划算。”

郁小闲说到:“我不会种地,可我想试一试在山上种稻子,将来把山地平整成梯田,在田里放些鲫鱼鲤鱼,在散养些鸭子,这样我们在山上也能吃上自己种的米,自己养的鱼,鸭子下的蛋,也省的下山去镇上买。”

赵岐听郁小闲这么说,越发觉得奇怪了,他问郁小闲说到:“这也是你们那边人干过的,山上种稻子,养鱼养鸭,这简直是做梦。”

郁小闲说到:“这是真的,在离这里挺远的山里,那些山民就是这样种粮食养活了所有人,还能有鱼和鸭子吃。”

赵岐叹了一口气说到:“妹子,你说你得了一场大病,忘记了很多以前的事,我还没有想那么多,可今天你想干的事,让我都疑心你犯了病,你要不要去镇上找一个郎中看看?”

郁小闲知道赵岐这样的本分人很难理解这些,于是她说到:“大哥,我没病,你就帮我把两分地整理出来种就行,其他不要多说。”

赵岐听完只得开始修整土地,郁小闲知道水源对种植土地的重要性,赵岐开始翻地的时候,她就指挥着两个雇工,拿劈开的竹子做了引水的工具,把山顶的一股泉水引到了地里,水稻田里放了水,才能养地。赵岐一直干到天黑,才把两分山地改成了水田的样子。这几天还要放农家肥,撒草木灰,不然这么贫瘠的山地哪里能长出水稻来。

鲁贵他们回来的时候,带回了六石五斗米,还有一斗糯米,鲁贵向郁小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