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走下神坛的智者:诸葛亮成长之谜(选载)-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葛亮在襄阳所结交的四君子当中,除崔州平以外,其他三位都步入政界,不过,没有一位与诸葛亮同事,也没有与诸葛亮成为盟友,而是投奔了与诸葛亮对垒的曹操帐下,可谓人各有志,不能强求。同学,学友未必就是志同道合者。
  就说石广元吧,名韬,字广元。据《魏略》讲,建安十三年,曹操占领荆州后,他与徐庶一起来到北方,“至黄初中,韬历仕郡守、典农校尉”。诸葛亮眼光不错,在隆中时就预见石广元可官至郡守,即太守。同时,也说明当时的魏国在干部管理上,还是量才使用的;在考察干部的德才上,是公允的,跑官、买官的人大约不会很多。
  《魏略》一文中特意谈到:“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才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真不知道诸葛亮是怎么想的,你没出山就给人家定了前程,现在怎么又感叹人家没有高升和重用呢?
  他就不想一想,人家魏国的吏部尚书是吃干饭的吗?档案上肯定写得清清楚楚,曾经与蜀国的丞相是铁哥们。就这一条人家能被重用吗?不说受了诸葛亮的牵连,也是清楚石广元的才学当在诸葛亮之下,若让石广元与诸葛亮分庭抗礼,那还不让魏国吃败仗啊。
  再看孟公威,名建,字公威。据《三国志》记载:“恢卒后,汝南孟建为凉州刺史,有治名,官至征东将军。”《魏略》云:“建字公威,少与诸葛亮俱游学。亮后出祁山,答司马宣王书,使杜子绪宣意于公威也。”这说明,诸葛亮唯恐魏国的将领不知道孟公威与自己曾经是铁哥们。如果从为官看,孟公威在凉州刺史的岗位上干得不错,有点口碑,因而升至征东将军,大约属于省军级干部。其官运要比徐庶和石广元强一些。

  诸葛亮交友三原则(3)

  最后说一说徐庶徐元直。诸葛亮在四位少年朋友中,对徐庶尤其看重,评价甚高。他在成名之后多次提到徐庶,并在谈交友的时候讲,“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可见徐元直对诸葛亮的帮助最大。
  徐庶为人侠肝义胆,是四个人当中最够哥们的一位,是他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为诸葛亮出山甘做铺路石。这么一位德才兼备的好干部,难道仅仅因为母亲成为曹操的人质就投降了吗?让我们看一看徐庶的履历表吧。
  徐庶出生于汉灵帝建宁年间(公元168年——172年)。徐庶自幼习武,喜欢打抱不平,且嫉恶如仇,行侠仗义,因而有“少年侠士”的名声。
  汉献帝初平年间(公元190——193年),中原大地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徐庶与同乡石韬为避战乱,举家南迁到襄阳。徐庶结识了客居此地的崔州平、孟公威和诸葛亮、庞统等人,成为关系密切的朋友。在与诸葛亮的交往中,徐庶被诸葛亮渊博的学识和清晰透彻的见解所折服。
  诸葛亮为了引起社会关注,不但“抱膝长啸”,还以管仲、乐毅自诩,很多人闻言认为诸葛亮不知天高地厚,太狂妄了。而徐庶却对世人讲:“我看诸葛亮不是狂妄,而是有些谦虚呢。若论诸葛亮的才学本领,和管、乐相比,一点不逊色。”
  徐庶学业有成以后,也面临一个选择工作单位的问题。因为客居荆州的首府襄阳,首选的工作单位,自然是管理荆州地区的最高权力部门。荆州牧刘表对徐庶也有耳闻,专门写信给徐庶,表示愿意聘请徐庶出仕。徐庶在荆州政府大院观察了几天,觉得刘表不是自己理想当中的领导,便留下一封辞职书走人了。
  徐庶去了哪儿?他到了司马徽的水镜山庄,让司马徽给他推荐个好领导。在司马徽的建议下,他前往新野,投奔了刘备。徐庶卓越的军事才能,令刘备大喜过望,盛赞他有王佐之才。徐庶极力谦让,在因曹操挟持了母亲而不得不去往曹营后,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说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称自己的才学远远无法同诸葛亮相比,得其则能安天下。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先生对这一段进行了非常精彩的描写。
  按照《魏略》说法,太和年间(魏明帝曹睿年号,公元227年-233年),徐庶还在世,后数年病卒,有碑在彭城为证。

  诸葛亮善于自我包装(1)

  诸葛亮在襄阳隆中时,不过是一介布衣,普通老百姓,一旦应聘出山,就让刘备视为老师,成为刘备的第一辅臣。
  刘备为什么敢于对诸葛亮大胆使用,为什么对诸葛亮那么信任?诸葛亮一进入刘备的阵营,刘备就将剑印毫不犹豫地交给了诸葛亮,让结义兄弟关羽、张飞听从他的指挥。
  刘备对诸葛亮从见面到正式聘用,整个过程太简单了。面试内容不过是听了听诸葛亮对今后发展方向的简单论述,看了一眼诸葛亮家中的西川五十四州地图。对诸葛亮的直接考察时间,从与他见面,包括在他的草庐住了一夜,统共不过48个小时吧,怎么就能看准他是辅佐自己的最佳人选,死活一定要请诸葛亮出山呢?
  这需要从两方面来讲。一是刘备确实有相人的本领,通过面对面的接触交流,能够很快就看透人的能力和水平。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则是诸葛亮善于推销自己的结果。
  现在看来,诸葛亮推销自己的技巧非常高明,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自我形象的包装。这种形象包装,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比如身披鹤氅、头戴纶巾,而是为了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
  诸葛亮初到襄阳,靠着叔父诸葛玄与荆州牧刘表的关系,在襄阳景升书院读书学习。在众多优秀学子当中,也没有表现出特别与众不同的地方。怎么才能出人头地,不同凡响呢?怎么才能让自己成为议论的话题,从而引起众人瞩目,一鸣惊人呢?就这么按部就班地读书肯定没戏。
  诸葛亮经过深思熟虑,认识到,首先需要让大家知道诸葛亮这个人,让大家希望认识诸葛亮,那就要提高本人的知名度,干几件能引起轰动效应的事。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公开自我标榜为当代管仲、乐毅,让社会各界一片哗然,让别人品头论足,惹起街头巷议,高看一眼。
  诸葛亮在公共场合大言不惭“自比管仲、乐毅”。这可是惊人之语。
  管仲、乐毅是什么人?《三国演义》里说关羽知道啊,“某闻管仲、乐毅乃春秋、战国名人,功盖寰宇;孔明自比此人,毋乃太过?”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山野村夫,岂不是有点不知天高地厚?关羽是见过世面的人,还没有见过谁与管仲、乐毅相比的。
  诸葛亮是不是有点太狂妄了?不认识诸葛亮的人不用说了,就是认识诸葛亮的人,大多数也是这个观点:这小子怎么不知道“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呢?不要说真有这个本事,就是有,也该含蓄一点,给自己留有余地啊!
  诸葛亮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他就是要语出惊人,惊世骇俗,引起世人的关注。他宣扬这番话的目的很快就达到了。诸葛亮信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他很清楚,他的这番话,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会在大众当中产生什么影响。他把自己的能力与先人的得失做了比较,他相信,如果给他同样的机会,他可以比先人干得更好。实事求是嘛!
  对他的这个说法持怀疑态度也没有关系,诸葛亮早就想好了相应的对策。一个是请朋友哥们儿捧场,别人不相信,你们得说相信啊。都说要相互提携,怎么体现?就在这节骨眼上。于是崔州平、徐元直、石广元、孟公威纷纷站出来,为诸葛亮出具证明:没错,诸葛亮的本事就是比管仲、乐毅有过之无不及,估计跟姜子牙不相上下。
  有什么依据?我们整天在一块讨论历史,分析实例,研究得失,对诸葛亮最清楚不过了。我们听了诸葛亮治国的观点,就是比管仲高明;诸葛亮提出的兵法战术,就是乐毅想不到的。
  尽管这样,世人还是对诸葛亮的说法将信将疑,认为诸葛亮狂妄的大有人在。怎么办?诸葛亮还有一手,就是请大师出面给自己下评语,请权威人士谈对自己的评价。
  襄阳大师级的人物庞德公、司马徽等,授予诸葛亮“伏龙”的称号,就是给诸葛亮充分的肯定。不管你相信不相信,诸葛亮的知名度那是大大提高,随之而来的,自然会得到有关人士的关注,增加自己的影响能力。

  诸葛亮善于自我包装(2)

  诸葛亮立马就成了襄阳一带的新闻人物,成为青年学子议论的话题,成为“猎头”关注的对象,继而取得了“卧龙”的称号,奠定了日后成功的基础。当然,要走步棋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必须有真才实学。

  诸葛亮向刘备自荐失败(1)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所写“三顾茅庐”,可谓是诸葛亮决定出山的关键一节。说刘备刘玄德太看重诸葛亮的才华了,一而再,再而三,不管是吃了闭门羹,还是被小书童奚落,更不顾风雪寒天,执意要见诸葛亮,不请出诸葛亮决不罢休。
  不过在比这两本书更早的史家著作之中,却有一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叫做“毛遂自荐”说。
  据《魏略》之中记载:曹操统一中国北方以后,荆州成为众矢之的,直接面临曹操、孙权两方面的军事威胁,荆州牧刘表则缺乏应对之策。被曹操赶出中原地区的刘备此时驻扎在樊城,引起了诸葛亮的关注。
  这时的诸葛亮在隆中闷了快10年了,学成了一身本事,“八阵图”也大功告成,眼看自己已经是奔30的人了,是该施展自己本事的时候了。在老师和朋友的建议下,诸葛亮决定亲赴樊城会会刘备。
  诸葛亮见到刘备的时候,刘备正在会客。刘备见诸葛亮非常年轻,又素不相识,也没把诸葛亮放在眼里,将他晾在一边。等到会客结束,只剩下诸葛亮一人的时候,刘备还是不理不睬。正好有人送来了一支髦牛尾,刘备只顾自己用髦牛尾编织饰物。诸葛亮见此情景,不禁正色而言道:“我以为将军必定胸怀大志,想不到原来却只知道编织而已。”这才把刘备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身上。经过一番交谈,刘备发现眼前的年轻人的确与众不同,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便把诸葛亮留为己用。这就是最早的“毛遂自荐”的版本。
  《魏略》一书与后来西晋司马彪在其著作《九州春秋》中均提到了与这个大致内容差不多的故事。
  这里,我们来完全复原一下毛遂自荐——
  当时,诸葛亮的老师司马徽分析天下大势:如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平定了中原,势必要将荆州作为他的下一个进攻目标。而江东孙权,这几年养精蓄锐,兵强马壮,也虎视眈眈将目光转移到了荆襄八郡。可以说,荆州直接面临曹操、孙权这两方面的威胁。荆州牧刘表缺乏应对之策,荆州的战事一触即发,荆州的安定局面就要结束了。
  司马徽说,刘玄德这时来到荆州,肯定是有所图谋。刘玄德与刘景升都是大汉贵胄,刘玄德眼下没有立身之地,他是指望刘景升给他一个安身之处,同时,也在观时待变。
  诸葛亮问:“刘备与刘表相比,论才学是在刘表之上,还是旗鼓相当?”
  司马徽笑道:“刘表当年也曾是洛阳‘八俊’才子,才学当在刘备之上,如今又是八郡之主,权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