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恐怖档案-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成栋四人跪在地上也是忐忑不安,虽然他们这次奉旨而来,可是他们先前有过一次抗旨不遵,谁知道皇帝会不会记恨,若不是这次由不得他们不来,他们肯定会找种种借口拖延。

“四位爱卿请起吧,来人,赐坐。”

李成栋等人总算等到了这个声音,心中一松,每个人才发现自己背上几乎湿透,向皇帝谢恩后,虚坐在几名侍卫替他们搬来的椅子上。

“诸位,左逆被阻于九江城下,眼下九江已被左逆狂攻十余日,虽然九江城高墙固,城中兵力也算充实,只是救兵如救火,朕总不能等九江快支持不下才去救,不知哪位将军先作先锋,先期驰援九江。”

“末将愿往。”

“末将愿往。”

……

王福的话刚一说完,李成栋、李本深、柏永馥,还有安庆府本地的数名将领就争先恐后请求,左良玉的兵虽然多,但一个九江连续十余日也没有拿下,大家都是勇气培争,尤其是李成栋、李本深、柏永馥三人,他们本来对左良玉就没有多少惧意,这次更是要在皇帝面前力图表现,好将以前在皇帝心目中不好的映像消除。

“诸位爱卿如此积极,朕非常高兴,李成栋听令。”

“微臣在。”

“朕命你为先锋,带领五千骑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九江,朕不需要你单独与左逆交战,只需在外围对左逆进行袭扰,使左逆不能全力攻城即可,如果城中危急,你也可以进入城中守城。”

“臣遵旨。”李成栋脸上微露喜色,皇帝点他作先锋对九江驰援,至少说明皇帝对他的能力信任,其他人见到李成栋接到了任务,脸上微微失望,也有人松了一口气。

“记住,沿途百姓尔等当秋毫无犯,若是朕知道有人强抢百姓财物或者行奸淫撸掠之事,虽有大功,朕亦必杀无疑。”

李成栋听得一凛,脸色也红了一下,他自家知道自家的军纪,在以前确实难予拿出手:“微臣明白了。”

“朕亦知道各位带兵的难处,朝庭财政困难,时常有欠饷之事发生,官兵生计无着,自然就仗着手中的刀剑向百姓伸手,这次大军出征之前可先领三月粮饷,各位回去后马上下发,朕既然给了你们足够粮饷,若还有贪得无厌之辈,莫怪朕手中钢刀无情,朕会给各军派驻军法官,凡有违军法者,全部由军法官加予处罚,既使是主将,也不得干涉军法官执行军纪。”

听到这话,李成栋、李本深等人差点要跳起来,派驻军法官,连主将也不许求情,那岂不是等于在各人头上加了一道紧箍咒,这一点可比皇帝以前只派太监监军厉害多了,太监虽然讨厌,毕竟只有一两个人,除了对主帅有所影响外,几乎接触不到下级官兵,而军法官不同,他等于剥夺了主帅执行军纪的权力,如果真派下去,恐怕军中人人要仰军法官的鼻息而存。

李成栋正要反对,见到皇帝左侧的高杰猛向自己打眼色,李成栋才醒悟过来,此事皇帝决心已下,根本不是他反对有效,若是拒绝,只会让皇帝对自己更加不信任,连忙将头低了下去,众将脸色虽然难看,见一向桀骜的李成栋没有作声,一时也不敢触犯龙颜。

“各位也不必拉着脸,朕也是为各位好,各位军中袍泽众多,只是稍加留情便会让军纪荡然无存,若是毫不容情亦会惹起军士埋怨,朕将军法官派驻到各位军中,就是想让各位从军纪中解脱出来,专心打仗,军士有埋怨,自然也是埋怨朝庭,若是军纪不行,朕也不会怪罪到各位头上,直接斩杀军法官。”

不能不说皇帝说的还是有些道理,谁都想要一支军纪严明的部队,军纪越严明,军队的战斗力便越强,只是碍于各种原因,主帅往往对军纪难予执行。

“臣等遵旨。”李成栋等人无可奈何的道。

第二天,李成栋的五千零一百大军从安庆出发,多出的一百人正是皇帝往他部队中派驻的军法官,这多少令李成栋有点不舒服,大势所趋,李成栋无法拒绝,这一百人也绝了李成栋三心二意的心思,皇帝如此强势,反倒让他心中有种踏实的感觉。

九江城,经过几天的调养,左良玉的身体已经好了起来,在左良玉生病的几天中,左军虽然没有停止攻城,只是攻势明显减缓,除了在城下多增加一千多具尸体,让城中的守城物质消耗了一点,左军一无所获。

“大帅,斥候有朝庭消息传来。”

“快传。”左良玉放下刚要喝的一碗稀粥道,这几天,左良玉都只能以稀粥为食。

一名斥候从外面快速掀帐进来:“报,大帅,有消息了,朝中奸逆已派出援军,他们的援军已到达安庆。”

“可知有多少人马,谁人领军?”

斥候迟疑了一下才道:“大军五万左右,好象是皇上御驾亲征。”

刹那间,帅帐安静的掉了一根针都能听见,半响,左良玉哈哈大笑起来:“天助我也,此事可当真?”

第一卷 风雨江山 第51章 九江大战(三)

左良玉自持兵多将广,起兵后又顺流而去,势如破竹,并没有太过注意耳目,九江久攻不下,才广撒耳目,然而,左良玉的探子得到皇帝亲征的消息却不敢确认,反复数次后才敢上报,使得左良玉的情报显得落后。

“回大帅,此事已多次确认。”

“好,好,好。”左良玉连说了三个好字,原先有点苍白的脸色布满了红晕:“传本帅令,不计死伤,全力进攻九江城,务必三日将城拿下,全军杀往安庆,活捉皇帝。”

左良玉只想到若是在安庆捉住皇帝,不用攻南京就能取得胜利,却没有想过普通土兵得知皇帝御驾亲征后会有怎样的震憾,他们头上那块清君侧的遮羞布等于完全拿掉,当真要面对皇帝的龙旗时,即使士兵能够听从命令进攻,他们的勇气还会剩下多少。

面对左军的全面进攻,九江城的防守陡然紧张起来,这些天九江城的各种防守物质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一些靠近城墙的房屋已被拆掉,取得的砖石都直接迎往城墙往下砸去,木料也是如此。

九江城头的大炮早已打不响了,最具威力的就是城中的二千余支火枪,这两千多支火枪是总兵黄斌卿带过来的,还是皇帝亲自下令从南京军械处调运给黄斌卿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火枪报废的越来越快,这两千支火枪只用了数日,已经报废了三百多支,这充分说明了大明军械处火器的质量是多么不可靠,好在这批火枪经过挑选,炸膛的并不多,士兵才不至于不敢使用,不过,即使火枪不报废,城中的弹药也耗了大半,袁继咸,黄斌卿两人开头留着火枪不使用,除了要给叛军一个出其不意外,何尝又不是因为知道火枪太过娇贵,弹药不多的缘故。

见到城头火枪比以前稀疏不少,叛军士气高涨,这些天,叛军在城外已经打造了不少攻城器械,护城河也早已填平,冲车、轒辒车、巨盾轮翻而上,士兵们远远的藏在巨盾或轒辒车下,除了巨石,城头的火枪、弓箭都对它们无可奈何,巨大的冲车撞击在城头,让整个城池都嗦嗦发抖。

左良玉军中也带有数十门大炮,虽然损毁了一些,不过还有二十多门可以使用,巨大的炮弹砸在城墙上,碰到的士兵往往一下子就被砸成了肉泥,虽然由于数量和准头问题,炮弹能打到守军的并不多,数分钟差不多只有几发能打中城头,真正能给士兵造成伤害的也就一两发,有时炮弹还会落到左军自己在城下进攻的队伍中,只是只见对方火炮响,自己的火炮却没有动静,无疑大为损伤守城官兵的士气。

总督袁继咸和总兵黄斌卿两人马上意识到了危机,他们带着亲兵和预备队在城头如同救火队员一样左奔右突,哪里有危险就往哪里赶,总算将叛军日落前的一波波攻势挡了下来,当叛军因为天黑开始收兵时,城头的许多官军都累得一下子瘫坐在地上。

就在袁继咸和黄斌卿两人庆幸总算又守住一天时,他们却不知道,随着叛军攻势的加强,城内官兵不可避免伤亡加大的情况下,九江城内已有一股暗流在涌动,无论是九江本地的兵马还是黄斌卿带来的官兵,他们本身的战斗意志都不强,若不是坐拥坚城,恐怕左良玉一来,许多人就要降了,毕竟双方实力相差太大,左良玉又与流寇不同,投降左良玉没有投降流寇的心里障碍那么大,李自成攻破北京时,大明的军队还不是成批成批的向李自成投降。

前些天因为守得轻松,这种思想在官兵当中并不盛行,只是今天眼看着身边的同伴一个个倒在血泊中,城外叛军越攻越猛,许多人渐渐抗不住了。

当晚,左良玉正在与众将军议时,一名亲兵来报,城里有人偷出来要求见大帅。

左良玉一愣,马上意识到什么,将军议结束:“快,把人带来。”

“慢,大帅,来人究竟是什么目的还不清楚,大人万重之躯,不可冒险,不如由末将先期接见,如果没有问题,大帅再见来人也不迟。”一名三十多岁的武将起身拦道。

拦住左良玉的是总兵张应元,左良玉思付了一下,点了点头,张应元行了一礼,先期退下,约过了小半个时辰,张应元满脸喜色的重新进入帅帐:“大帅,大喜,大喜。”

“来者是谁?”

“是九江副将张世勋的家人,张世勋有意向大帅投诚,约定明晚,他在城中发动兵变,张世勋道北门守将和他甚有交情,他已说服北门守将,到时举火为号,只要城中火起,大帅可以率兵从北门杀人。”

“张世勋。”左良玉也听过此人名号,此人兵法武艺样样稀松,能当上九江城副将,完全是靠花样巧语和贿赂上司,左良玉马上就打消了怀疑:“好,大家回去好好休息,明晚本帅与诸位在九江痛饮。”

“遵令。”

左良玉和朝廷官兵在九江大战时,李自成终于从逃出北京的打击中恢复过来,从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一日与吴三桂在一片石交战,到二十二日大败,二十六日返回京城,二十九日北京称帝,三十日从北京逃出来,李自成就象生活在噩梦中一般,进京的数十万大军跟随李自成逃出来的不过三万多人,地方上听闻李自成大败,纷纷暴乱,要么向清廷投城,要么重归于大明。

李自成回到太原后,刚想喘一口气,近在咫尺的榆次竟然叛乱,他虽然派陈永福将叛乱扑灭,可是接着又是原大同总兵姜襄叛乱,将李自成的心腹将领张天琳等人杀害,挂起了大明的旗帜,山东、河南等地的官绅纷纷反攻倒算,不是将大顺朝派驻的官员驱逐,就是直接杀死。

在这种情况下,一向沉稳的李自成也乱了方寸,当李岩向李自成提出要带二万精兵前往河南收拾局面时,李自成终于暴怒了,他怀疑李岩离开他是想自立门户,毫不犹豫的向牛金星下旨,将李岩、李侔两兄弟处死,铸下大错,弄得下面的将领人人自危,面对吴三桂如附骨之蛆的追击,兵无战心的李自成只得再次逃跑,于七月渡黄河归西安,依靠着潼关之险暂时挡住了吴三桂的追击。

第一卷 风雨江山 第52章 九江大战(四)

依靠潼关将吴三桂挡住之后,李自成重新开始了整军备战,只是各地上报的情况却让李自成犹如挨了当头一捧,陕西是他的根本,可是此时的关中却比任何时候都要残破,崇祯十七年,陕西依然干旱,由于大量青壮被李自成抽调参军,农村劳力稀少,导致庄稼大部分枯死,江南大米只需一两银子一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