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歌-第2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兄弟,你是我们的朋友。老师,家人,愿你在天国。永享安详。阿门!
第三,礼乐队中,竟然混进了一个拿着小提琴的教士…汤若望。自此,中西音乐,正式步入双剑合璧的时代。
最后,
“皇上,昨天听银英说,老大人多年前,为探究西礼镜,曾欠了工部1千两白银,至今尚有2百两的亏空。因此,银英想,若《农政全书》刊行可赚润笔之资,则望以此来归还欠银。”
“胡闹,这钱,朕付了。令再赏两万银票,赠与徐家。”

接下来的几天里,在温保地眼中,所有的大臣们,都在神色匆匆地来来往往,因为徐银英又上了一个折子,是徐光启一再交待的,只能他死后,才能上交的《十科疏》。
这理当值得所有人的钦佩,因为这是对科学教育进行的一次经典划分:天文历法、水利工程、兵器兵法、军事工程、建筑工程、机械制造、地理测量、几何数学、视学格物(物理)、医药丹药(化学)等十类学科。
徐光启的这种分科理念,是来源于汤若望的一个划分:大者五科,道、治、理、医、文,理科旁出七家:数学家、几何家、视学(光学)家、音律(音乐)家、轻重(力学机械)家、历学(天文)家、地学家。徐光启根据中国的特色,将汤若望的‘十二科’缩减成‘十科’。
并且老徐大胆的建议国家,科举取士时,能否分科取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徐光启的政治遗嘱,再配合上杨嗣昌的‘遍植学政’,卢象升的‘藩国贺举’,就完全配得上四个字:科技之光。
温体仁私下里对着温保说过一句话:
‘诸臣对徐光启观感,尊重有加,老大人到死,还欠银子,这本身就说明了很多地问题。’
老徐的子嗣很盛,四个儿子,十一个孙子孙女,但能有机会出仕的,只有‘大排行’老大和老三地徐尔默、徐尔爵。二人又仅仅是九品司务,这么一大家子人的吃喝穿用,都靠老徐的工资来供给,就这样,老徐还要挤出闲钱,来满足自己的科学研究。工部尚书的工资,就算涨了四五倍,也不够啊!
所以,如此清廉的为官,又如此丰产的科学成果,确实叫人不得不佩服。
当然,分科取士,对于以经史中榜的徐光启来说,就等同于自我否定。因此,直到他生命的弥留之际,才以死亡为保护伞,上疏朝廷,对科举制度,进行一次颠覆性的更改。
这点,就连温体仁也不得不摇摇头:
“难为老大人的一番苦心啦!”
也正因为科考举士,是中华沿习千年的成法,一旦变动,则国家动荡。朝纲不稳,这才引出了昨夜温体仁的那番感慨:
‘光启遗稿,上意属之,故谕为暂


温保呆呆地站着,呆呆的把这三十天里发生的一切,都从头回想了一个遍,最后,温保轻轻撇了一下嘴巴,轻轻蔑视了一下那些文臣。当然,除了温体仁。
因为他在一早,就已经探听到了,那些文臣画的是什么鬼花花。虽说他人缘差,但他要想探听什么消息,还真没人敢不告诉他。
仿佛在印证温保的判断一般,文华殿那边匆匆跑过来一个太监,今日轮值的御用监掌印,王坤。
“诸科、道、部、台,在值大人。请移步文华殿前听宣!”
呼啦啦,一群因精神亢奋而显得神经质的文臣。一窜一窜的结伴而去。留下来的太监、末吏、还有各位大人的随从,都把目光投向了北边正殿那里。一边议论纷纷,一边逐渐聚拢过去。温保轻轻挪动着脚步,跟随着人流,尽量往近前凑。
文华殿前地玉阶之上,已经站满了人,有前后两届内阁成员;前后两任的九卿、少卿;还有那位始终一副心不在焉的皇上。
“宣旨,国家新旧诸省,赠设府衙,所用僚属多矣。今筹措再三。拟发恩旨,准于明年仲秋,于北京、南京两地,同开特用科考。不设一甲。中举者,钦赐特用进士、特用同进士出身。名额暂定两地诸科、道、部、台、省、府,均要仔细核查。为国选材荐士,不得有误!”
“臣等遵旨!”
“再旨,今起明示,崇祯十五年之内阁、六部、诸府、诸省官员名录,诸臣悉心交接,不得有误!”
首辅:贺逢圣,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兼理户部;
次辅:郑三俊,文渊阁大学士,兼理兵部、工部;
群辅:洪承畴、李邦华、杨嗣昌。皆东阁大学士。
吏部尚书,范景文(54岁);
户部尚书,熊文灿48);
工部尚书,孙元化(0),徐光启弟子;
兵部尚书,黄景?45),湖南出来的硬骨头,杨嗣昌推荐;
刑部尚书,卢象升41);
大理寺卿,蒋德?48),福建出来的善于理财的硬骨头,熊文灿推荐。
左都御史,黄士俊(57),24岁中。
右都御史,陈子壮44),22岁中:
通政司使,李建泰;中书舍总纲舍人,魏藻德;
要说明的,是中书舍和通政司的职权,其实很贴近,但中书舍属于秘书班子,通政司更像办公厅。那么3岁的新科状元魏藻德,因策论越级提拔到中书舍当总纲舍人,也就不足为奇了。中书舍总纲舍人,是一个全新的官职,也就是俗称地第一秘书。
詹事府詹事,方岳贡,一根很硬的骨头;
邮政,从三品正卿司长,余煌47),原通政司使,30中状元;
银行,从三品正卿行长,姚明恭(靠写字上来地贪官,以后会介绍到);
海关,从三品正卿署长,郑芝龙41),原福海水师都:
大诰院,从三品正卿,瞿式(51),原两广布政;
北京皇家科学院,祭酒,周胤43),下设十个分院;
南京国学监,祭酒,黄道周(5);
北京国子监,祭酒,孔贞运(59),孔子3孙,39岁中榜眼,原吏部尚书,这才是最适合他的位置;
全国学政司,从三品正卿,刘宗周(3),负责全国各::设,也就是化大党为小党的‘杨制’;
北海督抚…吴?;湖北督抚…何腾蛟49),河南督抚…七年状元刘理顺;江苏督抚…四年状元陈于泰;青藏督抚…元年榜眼金声;山东督抚…刘之纶等等。
为了统辖‘熊策’中的‘沿海十八卫’,特别授意开建‘上海府’,上海府尹…马世奇;
至此,全国就是‘十大天府’:顺天府尹…何吾;应天府尹…陈洪范;奉天府尹…张春;承天府尹…刘宇亮;庆天府尹…陈奇瑜;西安府尹…孙传庭48);中都凤阳府尹…四年探花颜胤绍;台。年榜眼蔡辰恩;天津府尹…元年状元刘若宰。
南京那边还是史可法一群人,基本不动。
第九卷‘新政’完。
注:
由徐光启主编的《崇祯历书》中,首次提及了西洋年历,引进了41年这样的概念;完成了从‘12辰’到‘24时(辰)’的跨越;正式将‘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改成‘35’,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和历法体系第一次与世界同步。
这就是徐光启做的贡献,即便没人关心一年究竟是多少天,我们也应该知道,一天24小时地说法,最初来自于徐光启。
即便某些‘精英’再怎么指责中国人守旧自闭,也请大家记住,徐光启,他不仅仅是一名科学家,他还在历史上的崇祯朝,担任了工业部长,内阁副首相(群辅),不仅如此,他还是一名公开接受洗礼的天主教徒。
试问,一个在职的部长、副总理级别地高官,本身是一名科学家、发明家、农业学家以及教育家,同时还是一名天主教徒,这种种事情本身,难道还不能证明中国人的开明和宽容吗?
徐光启在天津拥有一块试验田,在那里,他栽培了水稻、棉花、葡萄、玉米、蔗糖、土豆等农作物。并根据这些经验,写了《北棉录》《北耕录》等农作物耕种指南性读物。首创了先试验再普及的农耕方法。
‘科学’这个词汇,即使徐光启最忠实地崇拜者,也不敢承认是徐光启发明的。但我们必须承认一点,那就是,科学,首创于徐光启的《十科疏》。
喔!不论多么不舍得,徐光启终究是要走的。祝愿他在离开了他热爱眷恋的这方水土之后,永远的,在自己构筑的天国中,获得安宁。??
第十卷:第一章:阿萝的烦恼
跟人真的不一样,就拿温体仁来说吧,明明吃肉,却钓鱼的,偏偏这个时代里的娱乐活动少,钓鱼还真就是精英们最偏爱的运动,俗话讲‘追求境界’就指的这个。第二天上班的时候,如果皇上还没来,大家会三三两两的聊两句:
“呦,洪大人,这大冷天的还去钓鱼啦?”
“呵呵,然也!”
“怪不得呢,瞧您官靴上的雪渍,晕而不散,只有护城河上的清雪才会这样呢。”
洪承畴略略红下脸,他家境不是很富裕,衣服靴子都有些磨损,却没得多少可以更换。但没法子,他就喜欢这调调。
大冬天往冰面上一站,凿个小圆洞,摆个小马扎,然后抱着肩膀瑟瑟抖着,把一个没精打采的鱼漂,顺着鱼线撒下去,这景致再配上蒸腾的白色哈气,之所以显得飘逸而又落寞,全因为哪句非常非常著名的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但这事儿到了温体仁嘴里,就全变味了,从理论上说,一粒鱼子,就是一条生命,所以洪承畴钓上来一条母鱼,等于是成千上万次的杀孽啊!
听听,多恶心,老洪听到这话之后,忽然觉得有些反胃,昨夜陪着老母喝鱼汤的场景,在脑海中,仿佛变成了魔怪,正在张着血盆大口吞噬生命。
洪承畴再抬头,温体仁已经进去了,只好跺跺脚,郁闷的跟着进去了。
这一天是崇祯十四年的腊月22,因为第二天是小年,只之后就是年关长假,再回来,就是来年的正月十六。也就是说,凡是今年退休的文武大员,今天就是他们在大明政治舞台上地最后一天了。
所以今天的朝堂,特意举办了告别酒会。
告别就告别吧,‘好合好散’是中国人最普遍的价值观。偏偏温体仁不的,‘临死不留念想’就是形容他这种人的,先是用言语讥讽了洪承畴,接着又冷冷的对着魏藻德。
‘我朝状元,多有大用之举。今番总纲,自当吐纳有序。’
这话就看您怎么理解,在心怀鬼胎的人那里,立刻就联想到,魏状元这两年确实发了笔横财,嘿嘿嘿!
好在大家都知道,再忍一天,这温大首相就正式退位了,忍吧。谁让人人屁股不干净呢!
并且大家都知道温体仁的一个本事,千万别偷眼看他。似乎这小子的六识敏锐,会忽然扭头回看你一眼,那小神情玩的,好像他多漂亮似地,谁看他,谁就在耍流氓。啐!
一众臣僚,羡慕、嫉妒、恨恨恨的,看着皇上亲手把‘质洁镇尺’交到了温体仁的手上,还很是不舍的抚着温体仁的手臂,叙说了老温的一番功绩。
回顾走过来的十四年。无论是谁,都很有一种沧海桑田的感触,温体仁其他的功绩不表了,单说这次换届吧:
先是出了个‘集思广益’的主意。引得天下新法层出,为国家进入全面地改革,打下了基础;
接着跟吃错了药一般。非要皇上杀了他,以便为将来整顿吏治,磨砺一下屠刀;
后来眼见皇上作梗,他老温真的死不了,立刻投入忘我地工作之中,之前因为交接问题,造成的政府大面积失位现象,在温体仁值房的短短30天内,就全然扭转。
这样的一个能臣干吏退休了,小朱确实舍不得,但没法子,为了树立成法,再不忍心,也要坚持去做。因为对于小朱和温体仁来说,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七年任期制。
不是说狠辣、厚黑,就他妈算成熟的政治家了,这个世界上没多少人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