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歌-第1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府管理,您得有官僚机构吧?中国选拔官员的方式,是起自隋炀帝的科举制度。番国的教育水平,意味着他们永远竞争不过中国士子。这样一来,就需要从内地派人。但大家都应该知道‘腾子京谪守巴陵郡’这千古名篇的开卷之语,巴陵郡耶!巴陵郡都成贬谪官员的穷乡僻壤啦,那琉球、越南、西域、朝鲜,还不都成了天外天了!
所以说,历史局限性,使得每一个伟大民族的疆域面积,普遍存在着一个极限。突破或者达到了这个极限,那确实很伟大。但多数时间里,很多伟大的帝国,当其领土最大之时,也是她衰弱的开始。原因很简单,管理难度太大。
正因为如此,袁崇焕希望后金女真,变成大明身边的番国,其实算不上什么卖国汉奸之举,而仅仅是目光短浅的问题。
袁崇焕所处的这个时代,汉民族的人口基数,已经超过了故有土地的承载能力,解决人口压力的方法只有两种:战争和移民。战争可以迅速湮灭人口,短短几十年,人口可以锐减50%以上,这得多有成就感!但风险与效益正比增长啊,您想灭人家的族,搞不好人家反过来把您给办了呢。
所以移民是相对和缓,但更加复杂且缓慢的另一种途径。以项羽同志为代表,整个汉民族是讲究衣锦还乡的,背井离乡,千山万水,但到了快过春节的时候,怎样都要回到故土家园,与亲朋团聚的。所以,移民,确实是有很多困难因素。
但明代的一项制度,又极好的绕开了这个问题。边军军户制。边军之中,20%的人口,当兵打仗;80%的人口,屯田种粮。家庭就在边境线上。当人口和土地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时,很多边军家庭,就逐渐向外延伸。绝对的迁移距离,并不是很远。从广西往北京迁,当然天高路远。但从张家口搬到乌兰巴托,从山海关搬到满洲里,那还能叫远吗?
不过,恰恰是因为这种被动移民,属于民间行为,大明政府并没有主动参与进来。结果在无政府状态下,大大激化了原住民女真人同汉族新移民之间的矛盾,努尔哈赤所谓的十大恨,其实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所以,为了保证汉民族顺利完成,这种由内而发的大移民浪潮。无论如何,袁崇焕都不应该求和。
在人口压力不释放的情况下,不论是大明,还是满清,都不可能和谈成功。甭管是谁为主导,都要通过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先降低人地矛盾,再降低敌我矛盾。
这个时代里,还有一项技术,成功解决了讯息传递的问题。那就是《武备志》里面关于‘转盘探海灯’和‘混响琴室’的记载。前一个,是通过光学来传递讯息,并且已经明晰,红色光传播的最远。后一个,是通过共振现象,利用声学传讯,最初是戚继光为了探听敌人是否在挖掘地道,而修建的地下装置,后来被非广泛进行应用。
有了光学和声学两种途径的传讯方式,国家管理层次,无疑是提高的。
袁崇焕还有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他的性格太轴了。他单纯的认为,有了城堡,就万事俱备,以至于由他领导的野战场次,少的可怜。军队向来都是多军种,多手段建设的,单纯的追求任何一种单一模式,都是极端错误的。而在他的身边,既有满桂的骑兵营,又有毛文龙的水军和游击步军,但满桂被老袁打发到大同,毛文龙差点被老袁诱杀,结果避走海上。整个辽西平原上,就剩下孤零零的座座城堡,如果不是朝廷这边极力保住了朵颜西南蒙古和毛文龙的东江镇,济雪连星堡不可能悠而无忧的这般从容。
好了,袁崇焕的错误,我们说的太多了,没必要继续剖析下去了,因为辽东的袁崇焕时代,已经结束了。结束的过程,由皇帝密旨引发,由吴三桂矫诏而正式结束。
还是让我们看看袁崇焕的反映吧:袁崇焕不是吴三桂,吴三桂是属于《三国》里面的曹操哪类人,宁叫他负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负他。
袁崇焕则是一个秉承很崇高信念的一个文人,说不好听的,就是有点缺心眼儿!但他的这种缺,却是中国人传统中,最最宝贵的一项品质!
原本夏承德父子护着他往锦州赶,赶到半路,广宁城那边的战火越来越烈,袁崇焕立刻做出了一个非常非常高尚的举动。
“何可纲秉性刚直,吴三桂的这次安排,一定没有何可纲的份,所以,何可纲的兵马一定还在锦州。传本都督钧令,夏舒,快马回锦州,急调何可纲领各部兵马,出援广宁周边地带,务必要防止后金人马,兵援广宁。你拿本督手章前去”
夏舒得令后,先是躬身施礼,随后面色平静地接过袁崇焕的手章,领着十个人走了。
“夏承德,祖大寿为人仔细,这次配合吴三桂,一定不会尽全力相帮,现在本督命你即刻赶往雪雯堡,叫他们烽火传令,即刻调济雪连星堡全部主力,一定要在午夜之前,赶到广宁城协防!你拿本督的帅印前去!”
“是!”
夏承德同儿子一样,先是同样地躬身施礼,随后同样面色平静地接过袁崇焕帅印,领着十几人跑了。
这就是袁崇焕与吴三桂的区别。
如果袁崇焕和吴三桂调个位置,吴三桂一定严令各部,不许出城,广宁城下是死是活,都与他没有关系,因为是对方矫诏在先,自己不报复才怪!
但袁崇焕究竟是袁崇焕!他分析之后,便决定先按下个中矛盾,一切,留待解决完广宁的两蓝旗再说。
此时,广宁城内的巷战正在血腥的展开。吴三桂带着右哨的人才一进城,就险些迷路,直到他们打入一片大屋之中后,吴三桂的脑子才恢复正常。记忆中,广宁城的地图逐渐显现。他凭借职业军人的品质,抓紧测量了一下自己的位置和那几处着大火的方位。随后,领着人便抄了条地图上的近道,向着最近的一处火点而去。
他为了增加自己日后不受罪罚的砝码,必须要救援下一支善友教众。这才是他的真正目的。
薄珏在撤回内城后,一直东躲西藏,随手他们不断遇到后金人马,但多数时间里,薄珏都是拼命躲藏。后来,薄珏发觉北门已经不可能奏效了,他索性就开始在南城放火了。
薄珏的想法很光棍,反正明军是进不了城了,自己也快完蛋了,索性临死前闹出点动静听听响。所以,他开始疯狂放火了。
而此时,正是吴三桂开始奔城里闯的时节,因为薄珏开始在南城放火,便迅速召集来救火的后金骑兵,但薄珏此时,终于开始转运了,因为吴三桂替他接应下了救火的骑兵。两项碰面,双方也不多言,直接开打。边打,边逐渐凑近了火点。等到达火点,吴三桂看着眼前的景象,着实吓了一跳。
究竟是民壮闹事儿,与职业军人比起来,他们的战斗力确实弱的有些可怜,如果不是吴三桂的亡命猛攻南门,城内负责清剿的人马会更多,即便如此,眼前苦苦支撑的民壮,也只有20多人了。对面的后金骑兵,竟然也只有20多人。
等吴三桂的人马出现,一旁围攻的后金兵丁,忽然一哄而散。这其实很正常,谁在清剿城内叛乱的时候,身边突然出现一支敌人的军队,脑子里第一个念头,就是城已经破了。这个时候,必须同自己的本部汇合,否则,很有可能就被敌人分而击破。明军的军事行动,一直集中在南门,吴三桂的行进方向,又刚好是从南门那边过来,于是,20多名后金骑兵,立刻向后溃散。
吴三桂救护下眼前这20多人后,眼珠转了转,忽然对着那些人说:
“大家一起向南门回返,但要沿途放火,一边放火,还要一边大喊,‘城破啦,明军进来啦!快跑啊!’大家明白吗?”
“请问,将军是谁?”
“呵呵,在下大明山海关前锋营副将,吴三桂!”
“啊!您就是三桂将军,在下善友教的薄珏!”
“啊呀,”吴三桂惊喜过望,看着眼前这位满脸焦黑的正主,一切都好说了“三桂来迟,道长受惊了!”
“那里,那里?三桂将军,您能入城,想必,四门已破了吧?”
“呃!”吴三桂想解释,但又不知道怎么解释,索性将错就错吧。
“右哨沿途布警,请道长及诸位道友,随我一起回南门!”
说完,满脸焦黑但兴高采烈的吴三桂,带着兴高采烈并且同样满脸焦黑的薄珏先生,率领硕果仅存的这十几名善友教众,向着南门回返!剩余一些民众和聚拢过来的善友教众,一哄而散,各自往各个方向散去!
吴三桂的狠辣就在于此,‘回返令’的效果:救护教众的功劳,有薄珏这十几个证人就足够了。剩下那些人,是死是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在城中制造更大的混乱。而他做的又非常巧妙,后哨的明军,现在最关心的,是如何把‘小将军’安全的送回南门。听到吴三桂要回南门,根本没有任何人会仔细琢磨这其中微妙之处的。
而前一条的‘继续放火令’,吴三桂说的也没有任何问题,他是交代那些人‘去’别的门闹事了。但是,他并没交待说整个广宁城里,其实就他这几百人。所以,那些善友教众,误认为全城都是明军,就不能说是他吴三桂的错了。
“不好啦!明军进城啦!”
“城破啦,大家快跑啊!”
吴三桂领着右哨人马和薄珏等人,一路往南门回返。一路上,不断传来这些声音。有远有近。此时,天色已经彻底黑了下来,但城内各处的火光,越烧越烈,甚至已经追着吴三桂他们的脚步,燃烧到了南门处,汹汹烈火,将广宁城映照的通红通红。
“哎呀,三桂你可算回来了,怎样?没受什么伤吧?”
“有劳明叔挂念,三桂该死!”
“哈哈,你我之间还他妈这么客气!哈哈!没事儿就好啊!对了,你大春舅舅也来了,咱们爷们几个,先守住南门,进占南城。我已经叫人送信儿去了,后续部队马上就到,到时候,广宁城就是咱们的啦!”
吴三桂抬头看了看月色,他琢磨,如果祖大寿听到南门已夺,即便袁崇焕有军令禁止,也无济于事了。祖大寿一定会尽全力赶来相住的。何可纲虽说刻板,但最重大局,即便见到袁崇焕了,也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带兵内讧。只要广宁城拿下,自己就没事儿了。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要原地固守待援。这个时间嘛!
吴三桂再次盘算,最晚应在明天凌晨。
“明叔、三舅,小侄算来,咱们要守过今夜才好!”
“嗯!不错!不过没关系,有咱们爷们在,守个一夜的南门,那绝对没问题!”
杜明大咧咧的说完,转身吼道:
“传令,城上布七星祈骧阵,城外布六合轮射阵,城内布五行弧月阵,弟兄们,守过今夜,咱们就是一等一的大功臣,都打起精神来啊!”
“得令!”
不到一整夜,亥时刚过,祖大寿的兵马就来了,因为夏舒带来的袁崇焕将令,叫祖大寿也忽然想明白过来,无论谁对谁错,先拿下广宁才是正理。于是,纯骑兵的急行军,半夜时分,也就到了。
等祖大寿的骑兵到达,南门上下内外的明军阵地,便逐渐扩大,并逐渐蚕食了整个城区的三分之一,同时也陆续接应到了不少的善友教众,一共有2百多人。整个这次善友哗变,人数在1千多人。骨干的三百来人,算是都被救出来了。内应人员高达70%的死亡率,都是吴三桂造的孽。
等到凌晨时分,何可纲和袁崇焕的人马也来了。整个两蓝旗的人,终于抗不住了,后金兵在经过惨烈的浴火巷战之后,退出广宁城。随即穆克坦在败退途中,被祖大春阵斩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