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明上河图-第1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楷不知道赵桓用意,却是下意识的将散发着寒光的利剑捡起。

赵桓亦将自己腰间佩剑拔出,笑道:“朕来教你,要想先做好帝王,先得做一个男人。”

说罢,昂首向着赵楷道:“来,你先动手。”

赵楷亦能习剑,而且当年剑术远过赵桓,仅次于九弟赵构,一见赵桓如此,心中暗喜,心道:“这可是你自己自寻难堪。”

他到不敢当真下什么辣手,赵桓已经立了太子,满朝文武百官皆心向于他,当真刺死了皇位也轮不着,而且必定引发内乱,他到底也是宋朝宗室亲王,不愿意陷自己于不义。

因此一个起手势后,只用了五成力道,剑声斜斜一劈,却不是冲着赵桓的要害而去。

赵桓朗声一笑,随手一格,已经将赵楷的来势挡开,然后道:“拿出你真本事来。”

赵楷大怒,当下也顾不得厉害,剑身一抡,已经冲着赵桓胸口直刺而去。赵桓漫不在意,只又顺手翻转剑身,在赵楷来剑上重重一拍,赵楷只觉虎头一阵酸麻,再也把握不住,那剑砰一声跌落在地。

赵桓将长剑在殿中金砖上随手一支,一手叉腰,看着赵楷笑道:“你那剑招全是花巧活,根本不能临阵对敌。朕自回国后,数年间苦练力气,马术,射术,三次亲征,打的金兵望风而逃,这样的剑术力气,岂是你能抵敌!”

赵楷神色惨然,知道自己已经大败亏输,不但是在皇帝权位上,而是眼前这个当年懦弱无能的大哥,已经绝非吴下阿蒙。

如果说在见面之前,他对赵桓的所谓丰功伟绩还抱有怀疑,此时此刻,已经是心服口服。

却听赵桓又道:“太祖皇帝以武立国,曾经在周世宗御驾前血染征袍,征战沙场多年,才夺了这诺大江山。后辈子孙却只能坐享其成,徒失祖辈英武之风,反而说道是仁德治国。笑话,仁德之外,尚需有剑!朕今日此举,却不是为了折辱你,你一个郓王,朕只需一个眼色,就将你化为霁粉,一则不是忍,二来是要借此事给你一个交待,让你心服口服,为宗室诸王立下表率。”

赵楷不知道他用意,不过自己服气到是真的,他受的苦楚已经够多,若不是愤怒这大哥不肯早些想法接他们回来,哪敢当真与赵桓较劲。

当下俯下身去,答道:“请陛下示下,臣弟一定照办。”

“好。”赵桓满意一笑,将佩剑插好,回转身来坐下,然后又道:“你与五弟自此也要习武不缀,我大宋赵姓宗室,从此要为臣子立下榜样。日后也不必弄什么诗书了,只能读书识字,知道经史便可。而从今往后,但以习武从军为要务,凡是宗亲皆实领军职,没能奈的,便跟着朕麾下将军打仗,有能奈的,便让你做大将军,又能如何。”

赵楷此时到吓了一跳,以为皇帝还在试探,连忙答道:“臣弟怎敢有此奢望。”

赵桓笑道:“你不过是觉得宗室领军,有造反叛逆之嫌。其实朕的军制越发严明,比较前代更加的森严,朕能将大军交给外姓人来统领,为何偏姓不过自家人?”

他有些话此时也不必说出,其实以贵族领兵,亦是中国传统,只是儒学越发深入人心,而贵族渐以领兵为耻。而与此同时的西方,仍然是以贵族领兵,并不忌讳。其实他此次不但要改军制,便是宗室管制与防范,也是重要议程,待法度严明后,更不需忌讳贵族成为军官。

而赵宋的情形与历代不同,文治太久,此时是天下战乱,需得用武,若是日后和平久了,又怕文臣压过武将,重回孱弱老路,在此时便立下规矩,不但提高普通武将与士兵的待遇,而以所有的宗室子弟成为军人,可以更加容易的扫除积弊。

他信心十足,看着垂头丧气站在自己阶下的两个亲王,笑道:“就这样了,国家大事你们少操点心,给朕好好练武学习兵法,其余诸弟将来回来,亦是如此料理。”

第140章 拟诏

处置完郓王与肃王的事,将此次还返长安的宗室亲贵们安顿下来,赵桓只觉头大无比。这些人不比寻常官员,不能以常法来处置。

在古代中国,任何事情都脱不得纲常礼教的范畴。赵桓现下所有的改革对旧制触动很大,不过还只是涉及技术层面,而不是与儒家以礼法德教治国的核心为敌。若他敢胆如此,便是手握军权的皇帝,也会闹个众叛亲离,最终以失败收场。

王安石改革,还是神宗皇帝大力支持,君臣有如师徒,相敬互爱竭力协同,最终身死法灭,司马光变革神宗元丰所有新法,悉回旧制,甚至最终以新旧两党划分党派,两派争斗不息,一直到东京城破而止。

赵桓现在所有的改革,比若裁撤州县,合并官署,减冗员冗兵冗官,加强中央集权,以考成法考核官员政绩,都在士大夫涮新改良政制的接受范围之内。固然因为诸多举措而得罪了大批官绅,却也有相当数量的有识之士支持。若是在根子上触动整个制度和儒家治国的基础,最少在当前这个阶段不是明智之举。

所以,以儒家亲亲之义来说,对太上皇赵佶,郓王等亲王的处理,就使得赵桓颇费心思,甚至影响到整个战和大局。

与勾心斗角的政治角力相比,对整个军队的控制及与武官们打交道,则是赵桓发自内心的喜欢,并自愿投身其中。

靖康六年年末,因天下无事,特意校阅大军。远自川中荆襄,潼关河中太原,各地纷纷派遣精锐禁军至长安,禁军五十万人,连同原本的陕川宋军,集结在关中的已经接近三十万人,除了岳飞与韩世忠几部主力不动外,宋朝禁军主力,多半在此。

这样的大动作,以校阅为名,却很难教金国放心。

于是以新继位的金主完颜合刺的名义,金国上层特派使臣飞马至潼关叩关而入,指责宋朝在两国和议未定期间,大兴军马。而没有得到回复的情形下,完颜宗弼等主战派纷纷离开上京,赶赴幽州各地,以尚书行台的名义到地方坐镇,准备随时应对宋军的大动作。

而以宋军的部署来看,将以太原、河中、潼关、陕州、华州各地的驻军,形成一个钳形,由太行当地义军策应,直接将河北与中原各地民囊括在内。

这样野心勃勃的军事计划,如果是在靖康四前之前,只会被金国军事贵族们视为笑话,并不会放在心上。

富平之战前,虽然宋军号称集结了五十万大军,金兵却无人将宋兵的虚张声势放在心上。宋军的百万大军,能战者不过是西军一部,而西军屡遭挫跌,实力大弱,所谓的五十万人,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厢军,民夫,便是纯粹的禁军内,也有不少老弱不堪战者。

而天下大势发展至今,任是再傻的人也知道,现今的宋军与当年是天壤之别。

甲胄精良,粮饷充足,军法森严而赏罚分明,自靖康四年富平战后不久,宋军在皇帝亲自主持下开始了沙汰老弱,充足精兵的过程,在总体数量略有增加的情形下,是整支军队完全精锐化的可怕蜕变。这样一支强兵,是宋开国以来历朝历代梦寐以求而求之不得,却在数年之间,悄然而至,继唐军之后,傲然屹立于中国大地之上。

无数身着重甲的健壮兵步,手执着尖锐的制式长矛,陌刀,甲衣噼啪做响,在关中大地上走过,在步兵身后,则是大量的弓弩手,床弩,霹雳车,他们体格高大健壮,眼神锐利而自信,战术娴熟而致命,而统领这样一支军队的,则是无数浴血征战过的老兵,还有多年征战而打出了赫赫威名的诸多猛将。

这样一支军队,不但在靖康二年时闻风而溃的河北与京师禁军不能相比,便是开国时拥有鼎盛战功的那支宋军亦不能比。

在宋朝调动大兵的危胁下,金兵亦是往着河北与潼关方向增兵。只是与纯步兵的宋兵不同,战马到了深冬之季时最是瘦弱,平时不动兵还需好生照管,以防冻饿,待千军万马调动起来时,诸军多苦不堪言,不但战马有冻饿而死的,连军中老弱都有因这一次冬季紧急调动而病弱而死的。

而宋军演武,不过是中国上古传习至今的传统,又被赵桓恢复而已。以中国这样的农耕民族来说,夏秋之际正是农忙,而冬季无事,演武操阅更逢其时,况且调动的军队又多半是原本就驻扎在关中河东附近,所费不多,却对演练大兵团协同有着奇效。

而阅兵完毕,回到长安宫中的赵桓听说金国上层反应及金兵调动后,却是没有费伦想象中的那么欢喜。

费伦见他良久不语,便带着小心问道:“陛下,金国内乱至此,来年再战时,王师必定能事半功倍。”

赵桓摇头一笑,只道:“这些不过是表相。其实金国上层主和主战争斗越发激烈。他们能把太上皇当筹码,逼朕应允和议。朕也能调兵遣兵,大举动作,逼的他们图穷匕现,内乱大起。只需他们上层乱了起来,咱们这边才能真正的顺手。费伦你需小心,仔细查察上京动向,以朕细观,主战的宗弼等人长年在外带兵,主和诸人,虽然得合刺信任,却多半留驻上京,手无兵权。若宗弼悍然政变,或是挟持合刺,则必能瞬息重夺大权。此人性格坚韧强悍,临机战阵也多能随机应变,调兵遣将亦是人才,虽较完颜宗瀚等人远远不及,亦是金人中少有的雄杰,若此人得势,则必定以举国之力向我,虽然不必惧他,总不如对付别人顺手。”

赵桓长篇大论,费伦听的极为仔细,待听到赵桓吩咐注意金国上层情形时,他却不禁面红过耳。这两年时光,虽然努力改革加强行人司的作用,甚至用收买渗透等办法,收买了金国上层中大量的契丹和汉人官员,所得消息甚多,不过若想真正介入女真贵族之中,在万户以上的贵族家中安插耳目,委实是太过困难,现今行人司所得消息,仍然多半是来自中下层官员及道听途说,只有将无数条消息归总综合,加以区分之后,才能得到几条真正有用的。

赵桓看到他脸色,知道这心腹爱将心思,原要安抚几句,却因此事太过要紧,便也置之不理,只望对方在压力之下,能更加用心才是。

待费伦转身折出之后,赵桓连日阅兵,原也是极为疲惫,却正值岁末,不但政事繁芜,种种官样文章亦较常日为多,只得强打精神支撑。

待到正月,除了政务之外,还有诸多赏赐灯会,游玩家宴等务,若不是内宫多了一个皇后,使得他少烦劳一些,却是差点儿支持不下来。

与将大半的政事交给两府处置的北宋诸帝不同,赵桓基本上事必躬亲,韩肖胃自回长安后,与翰林学士王用诚一起担任知制诰,每日发出的诏书由数十道至上百道,甚至常有皇帝亲自过问某一州府政务的情形发生,这就使得这些原本是清要显官的职务,显得繁杂劳累,王用诚年轻,而且文思敏捷,韩肖胃虽然学术精纯,在措辞诏书的时候,因为性格因素,总是瞻前顾后,不敢轻易下笔,这就使得他每一诏书都需耗时很久,常常有皇帝吩咐下来,韩肖胃便得彻夜赶工的情形发生。

这一日他却又是赶了个通宵,临行之际,却又想起给李显忠的诏书尚未写完,只得临行折回,展纸细思良久,方落笔写道:“敕某,尔方年少,却能武艺精强,而深知兵法,才能之异,志力之强,亦足以观矣。今命尔宣抚诸戎,可便宜行事,莫负朕望。”

这个任命含糊其事,甚至没有具体的官职,昨日收到皇帝手札,却与现在拟就的诏书差不许多,拟诏也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