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骑-第11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耶律察割本人身在混同江黄龙城,在辽都东迁之后,认为东京已经被汉人“污染”了,从来不肯踏入辽阳府半步。对辽国的中枢的日常政务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影响,但耶律察割的父亲——也就是阿保机的弟弟耶律安端因为儿子的存在而备受尊荣,老家伙目前被封为东丹王。地皇后对这个从阿保机时代就造过反的叔叔防范极深,但仍然不得不保持表面上的尊重。

由于地缘的关系,汉化派又被称为南派,正统派又被称为北派,夹在南北中间的,就是以地皇后为首的调和派。

调和派的人被南派称为中间派,而被北派称为“和稀泥的”。他们在经济上必须依赖南派,而在军事上则希望一统南北,一致对外。但实际上南北两派的实权人物如今都有听调不听宣的趋势,地皇后真正能确实掌握的,不过是从临潢府逃回来的两三万人,但被张迈放回来后、与韩延徽同列宰相的萧翰,以及连续兵败的两大统帅撒割和课里,都文不足以服国人、武不足以镇军众,所以追求享受的人往往向南派靠拢,而被仇恨充满心胸的则投靠了北派,连有大辽金刚猛将之称的拽剌兄弟,也都去了混同江。

因此随着时间的推进,南北两派都越来越壮大,反而是拥有名义上最高统治权力的调和派在不断萎缩。

——————————

大智节在深入了解了这一切后,更是不大愿意待在辽阳府了。这座城市表面看起来平和而繁荣,实际上激流潜藏,危机四伏,据说有好几次,耶律察割都要领兵南下“兵谏”了!如果让对汉化深恶痛绝,他们这些与唐国关系匪浅的人能有什么好下场呢?

开春之后,大智节就安排了两位贵客去考察林木,自己则急急忙忙地在辽阳府筹集资金,由于有去年的成功,辽阳府无数贵人都对他即将开启的天津之行充满了期待,尽管这一回大智节不断宣称此去天津利润肯定没有去年那么大了,到最后怕就是翻个两倍而已,而且还有海上风浪的危险,但所有人似乎都被巨大的利润蒙住了眼睛,不顾一切地将自己的家奴与货物往大智节的商队里头塞。

大智节在筹收资金的时候,还发现了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将家奴与货物塞进来的不但有南派和中间派。甚至还有号称与汉人势不两立的北派!

“这帮人啊,口里叫嚣着拒绝一切与汉家有关的东西,说要守住自己一颗纯纯的契丹心,但只要能赚钱,却连契丹心也不要了。”

在大智节筹划再次出海的时候,刘家小伙子和慕容掌柜也分别进入山林。去寻找适合造船和适合建造房子的宫殿。

东北的深山老林延绵数千里,左一条长白山,右一条大金山(大兴安岭),好木料满山都是,这个时代又不禁止伐木,所以主要是考虑交通问题。

木材是大宗商品贸易,按照之前大智节和天津商人与登州商人的约定,将能够换取许多影响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可以说这对大辽来说也是国家大事。所以地皇后必须支持,这件大买卖韩延徽早就奏请了,地皇后也开口支持了,事情进行到最后,各派政治势力不断渗透进来,大智节反而成了最小的一个股东,他倒也识趣,趁势退了出来。只是保留一点能进钱的干股。

为了这件大买卖,远在去年冬天。地皇后就特别派遣军队,越境到高丽打草谷,抓了一两万高丽人上山伐木。木料砍了之后扔进鸭绿江,扎成木筏,顺流而下进入大海,然后一部分直接拖到登州。另一部分先一路拖到辽津,再拖往天津。

运往登州的木料五月就到达了,运往天津的木料也在入秋之前完成了交割,这些木料,都如期换取了大量的棉衣、铁锅、铁针和茶叶。甚至还包括海船。契丹族的强大崛起,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已经能够锻造镔铁,所以张迈不禁止铁器生活用具输入契丹——这是没意义的。而辽国方面又恰恰很需要锅、针等生活用品,能否用铁锻造武器是一回事,铁制生活品是否发达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由于辽东木料的大规模输入,大大加速了沿海造船业的发展,也大大加快了燕京新城以及天津新城的建设。

天津新城已经有了一个样子,行政区的政府都已经开始办公,有两条商业街的建设也接近尾声,居民区的第一批房子也投入使用了。而燕京新城规模太大,地基和基建还没完成,行政工商都还在幽州旧城运作着,但所有人都翘首盼望着新城的落成,天天有人往新城跑。而且随着木料航线的开通,两座新城最大的木料来源竟然都来自大辽。

如果站在辽国北派的立场来看,相当于是大辽地皇后费心费力动用了军事手段,来帮天策大唐运送木头营建都城,这真是一件无比讽刺之事。

天策九年五月,大智节来到登州,在不耽误自家买卖的同时还主持了木料生意的交割,天策九年七月他又在天津进行同样的大事,而后坐船回到辽津,交割了这一年的第一批货物往来,这时候的辽津比起去年冬天,规模已经大为不同了。而这时候的大智节,不仅身家再翻一倍,气度也都不知不觉间变得大不一样!

作为可以在各国商圈居中斡旋、可能会影响木料交易的大商家,他在辽国商业圈已经成了地位首屈一指的大人物,就连耶律屋质见到他也不敢如去年般颐指气使,而要客气地称他一声“大老板”了。

就在这时,大智节听长子说辽阳府发生了轩然大波,似乎是北派因为什么事件在向地皇后逼宫,然后南派动作频频压制北派,双方甚至在东京城内闹出了流血冲突!连原本在辽津宣抚的耶律屋质也要跑回去帮忙灭火。

大智节心中一阵警惕,便不愿意回东京去了,在耶律屋质启程之前找到了他,表示自己要再往天津一趟,而且今年可能要在天津过冬。耶律屋质一阵沉吟之后,应允了他。

于是大智节又搜罗了一批货物,塞满六条海船,将长子留在辽津看管仓库存货,自己溜“回”了天津。

这时天津居民区的第一批房子已经落成,这一批房子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密集住房,一排排的房屋,分隔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一套套房子,适合中产之家购置,也可以改造成小旅馆。

第二类是别墅式的。有院落有花园,占地不大,除去院落花园之外,通常是三进五间面,且制式相近,一户接一户挨在一起。只间隔着小径,非富贵之人购买不起——这一批房子是官府划了地,交给营建上筹建,而后转手出卖,光是这一批房子唐国官府就捞了好大的一笔,所得都直接输往东枢国库了。

大智节——哦,应该叫戴老板了——在这里就订了一套,不见府邸门号上挂着“戴宅”么?

在这里,一个山东老板已经给他物色了一位沧州的小家碧玉。虽是小门小户,却是正统的汉家女郎,戴老板珍而重之地以正妻之礼貌迎娶过门,过门后爱如珍宝,整个冬天里夫妻两人好的蜜里调油,白天逛街赏景,晚上就睡到暖烘烘的炕上办事,还没过年新妇就有喜了!戴老板摸着妻子还没隆起的肚皮。欢喜得什么似的,对妻子说:“你好好将养身体。如果将来生下个男的,这就是咱们戴家的嫡长子,我在天津的家业,都是他的。”

他浑家却不满意地说:“这家业有什么!现在天津的学堂已经开了,将来儿子是要上学堂去的,长大后进学为官。那才是真正的光宗耀祖!”

戴老板道:“我……我终究是外来人,虽然将来可能落籍,但我的儿子,也能进学堂,做唐国的官么?”

“怎么不行!我舅舅早就帮忙打听过了。以咱们家的情况,只要是作汉家姓,将来户籍上可以注为华裔,那就能和别家的孩子一样进学堂,长大之后若能过得了科举遴选,就能为官,列身士林。和左隔壁的张家、右隔壁的符家都没什么不同。”

戴老板颤声问道:“是列身士林,进入流官系统,而不是那种为边藩胡夷所设的番官?”

这段时间他对新唐的政制变化十分敏感,知道目前唐国存在三套系统:第一种叫旧官,里头都是那些刚刚归附投降的官员,为了安置他们而暂时沿用了他们之前的官位,比如荆北、关中和鲁南的部分州县就还存在这种状况;第二种叫番官,都是针对边境四夷的归附者,因地制宜、因俗制宜地给他们封官封爵;第三种叫做流官,少年者要上过新设的学堂,成年有才者要通过科举考试,取得遴选资格,然后从基层做起,一步步地进入整个流官系统。

以戴老板的眼光与智商自然看得出来,前两种官员都是没什么前途的,一个是暂时性质,一个是安抚性质,前者不长远,后者无法取得中枢的真正信任,不见荆北、关中、鲁南那些旧官系统都挤破头宁可降级降品也要进入新流品么?但要是能进入流官系统,那就不一样了!

以他戴老板今时今日的地位,要捞一个番官不是办不到,但那又有什么意义,不过是捞个名义罢了,既无法得到真正的尊荣,也无法保护家族的身家财产,仍然是万贯在腰间、命悬他人手。在这个世界,没有权势的大富不是好事,而是惹祸的根源。

“当然不是番官!是正经的士林流官。”

听了这话,戴老板兴奋得直搓手,说:“这事得再打听,再打听!得打听得确实了!”

他摸着妻子的肚皮说:“你好好养身子,不过也别着急,我还不老,你还年轻,万一这个弄瓦了,咱们再努力,总有一天能弄璋!我是没指望了,但若咱们的儿子能进学为官,那这份家业又算什么!莫说天津的家业,只要咱们的儿子能列身中原士林,那就是东北那边的家业也拼了,也得扶他上进!”

——————————

天策九年是一个真正和平的年月,东方各国无战事,大辽方面,三大派系虽产生了流血冲突,大致上却还维持着微妙的平衡,而唐国内部,素来以强势闻名的张迈,竟然还容许着太原、长安两座军国重镇被安重荣与刘知远分别割据。

按照张迈公开的说法,是他不愿意在汉家内部再动刀兵,不想再有汉家苗裔死于内战,因此宁愿采取更加和缓的政治手段来劝服。

在这个政略构思之下,东枢甚至传出了一道官方没有正式承认的“三年不战令”,据说是张迈为了与民休息,准备三年之内不再发动战争——无论对内还是对外。

这道“三年不战令”虽然未得官方承认,但从过去一年多的情况看来,天策的确没有进行军事行动的打算。

在这个大背景下,农民们得到了很好的休养生息,整个中原的经济便在天策九年前所未有地激活了起来,而且可以预计天策十年这种活力还会继续升温。

不但百姓心中高兴,就连徐州的李守贞、太原的安重荣以及江陵的高家都松了一口气。这三家都地处商业要冲却根本抵挡不住天策大军雷霆一击的。

为此,太原、徐州和江陵对张迈的态度便显得更是卑微,太原军虽然还不肯接受整编,但太原的商路已经放开了,安重荣目前所争取的,似乎只是像李守贞般的自治权。

至于孟蜀、李齐,听说了这个传闻之后也放松了原本绷紧的神经,尤其是江南,划江而治的割据已经几十年,中原战马从未越过长江,或许这种状况也会继续地维持下去吧。

但长安那边就奇怪了,刘知远北以渭河为界,南以秦岭为屏障,东西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