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秦帝国-第1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梁城内的惊慌失措可想而知。要不是大梁有天下最宽阔坚固的城墙,有用之不竭的长弓硬弩,大梁城几乎要真正的陷落了。 
  从黎明到午后的大半天之内,大梁守将竟然向安邑魏惠王派出了六次快马特使求援! 
  此时,孙膑出手第三颗棋子——主将田忌率领六万精锐骑兵,撤出大梁,秘密回师桂陵山地,与訾牛的两万人马会合设伏,准备伏击庞涓的回救大军。 
  暮色苍茫之中,齐国的步兵对大梁展开了更加猛烈的攻势!在天下大国的军队中,齐军以“技击之士”闻名。也就是说,齐国军卒的单兵技艺非常出色,长矛投掷、剑术搏杀、弓弩箭法、徒手格斗,都堪称一流。实战之中,攻城一方的团体冲锋,往往被防守军士的种种反击所分割,恰恰更需要单兵的勇猛精神和技击能力去突破。齐军步兵得其所长,攻城的威力竟是丝毫不亚于魏军对邯郸的攻击。更由于有意张扬声威,在气势上竟是比邯郸之战更为猛烈。 
  魏惠王大为惊慌,向庞涓接连发出十道紧急王书,命令他紧急回救大梁! 
  而此时的太子申和公子卬也愚蠢中计,竟带领八万大军匆匆赶往邯郸。这两个对打仗一窍不通的“大将”,眼见齐军声势浩大的越过燕国边境去救援赵国,既怕庞涓两面受敌,又怕庞涓已经攻下邯郸独占大功,反复商讨,竟是紧随齐军“追击”,一直进了赵国东部。然则未到漳水,齐军却突然在夜晚消失!两人又是反复计议,认为齐军既然畏惧撤回,再回防巨野也就没有意义了,不如杀到邯郸与庞涓一起灭赵,挣一份大大的军功。于是一声令下,八万大军便直扑了邯郸! 
  此时的邯郸城外,大军已经攻破西门了。庞涓没有理会魏惠王的紧急命令,沉着的下令继续猛攻,务必全面攻陷邯郸。但是,当魏惠王的第十道手令到达时,庞涓终于慌乱了,若再抗命不回,如果大梁真的陷落,那可是十个邯郸也补不回来的。 
  遥望洞开的城门和遍野的烟火尸体,庞涓脸色铁青,痛苦的一拳砸在了大旗杆上。不偏不倚,令旗“噗!”的落下,竟恰恰罩在庞涓头上!庞涓大怒,一把扯下令旗,却将头盔连带扯落,顿时长发散乱,狰狞可怖!左右护卫不由惊恐的后退。 
  “三军撤退!回救大梁!”庞涓嘶声怒喝,眼中却涌出了无可遏止的泪水。 
  就在庞涓大军悻悻撤出邯郸,星夜奔赴在回师途中时,器宇轩昂的太子申公子卬也率大军赶到了邯郸城外。两人望着漆黑的旷野和肃杀的邯郸箭楼,竟不知道如何是好?邯郸城内的赵肃侯君臣却吓坏了,以为庞涓回师,连忙计议如何趁着夜色逃出。如果这时太子申和公子卬能够猛攻邯郸,也许赵国从此就消失于战国历史了。奈何两人没有一个正才,看见夜色中的烟火尸体都瑟瑟发抖,又兼不知道庞涓为何退兵,反倒更害怕赵国军队出城袭击。于是,八万大军便尾随着庞涓大军的路标,逃窜一般的南撤回师。历史的机遇,便和这两个草包擦肩而过了。 
  这时候,孙膑已经在桂陵 山道布下了第四颗棋子。 
  桂陵山地是魏国的边缘地区,西南距大梁二百里左右,东北面一百余里便是齐魏交界的巨野泽,东南数十里便是济水。庞涓大军回师大梁,若从魏国境内的安邑折向大梁,非但要走一个大大的“弓背”,且大军急行驰驱在繁华本土,速度更要减慢许多。而从赵国入齐的巨野大道经桂陵到大梁,非但路程缩短三分之二,且在人烟稀少的边境山塬可兼程急行,速度自然快了许多。所谓兵贵神速,庞涓不回军则已,回军则必须追求快速,否则便会两头功劳全落空。孙膑自然很清楚这其中奥妙,料定这桂陵山地便是庞涓大军回救大梁的必经要道。这片山塬林木茂密,山道狭长,十万大军埋伏在纵深三十多里的两边山塬,竟是不露痕迹。 
  一路之上,庞涓怒火中烧。齐国人无耻之尤,不敢救赵,还偏要在天下做对抗魏国的盟主,分明是趁火打劫,夺取大梁的财富!一场灭国大业,竟被如此鼠窃狗盗的手段破坏,真真将人气煞!这样的宵小之辈不彻底消灭,魏国岂能安宁?庞涓有何脸面做魏国上将军?怒气冲冲的庞涓下令步兵后行,亲自率领八万骑兵,暴风骤雨般从巨野大道向南压来,要将齐国军队堵在大梁城下全部歼灭! 
  巨野距离大梁只有两三百里地,魏国铁骑两三个时辰就可以冲到大梁,齐军纵然攻破大梁,也要使他吐出嘴里的肥肉。庞涓作为名将,对桂陵山地本应有一定的警觉。可是,此刻他却已经完全被愤怒和骄傲淹没了。再说,这片山地也并不算特别的荒凉偏僻,谷地道路也不算很狭窄,铁骑通过并不算很艰难。兵家常识,只要骑兵能稍微展开,一般就不是最佳的埋伏地点。大约在庞涓的心目中,也没有特别留意过桂陵山地。所以,他在进入桂陵山地前下的唯一命令是——散骑队形,快速通过谷地!所谓散骑,就是骑士不再做五骑一列的“成伍”并进,而是根据山间地形相对自由的选择道路前进。这是骑兵通过山谷最快的方法。命令下达,魏军的八万铁骑在三十多里长的山谷中全面撒开,山道、山坡遍布飞驰的骑兵,马蹄如雷,山鸣谷应! 
  孙膑在庞涓大军进入齐国巨野大道前,撒出了第五颗棋子——围攻大梁的七万步兵快速回师,从南面封堵桂陵山口,截击漏网的魏国骑兵!庞涓率领骑兵前行,本是孙膑预料到的,这时候撤出进攻大梁的兵力,大梁要经过安邑魏惠王再给庞涓通报,已经是来不及了。即或来得及,庞涓也要全速前进,迎面截击消灭齐军,他决不允许齐军逃走,更不会想到自己会有什么危险。孙膑摸透了庞涓的性格,大胆回兵,最充分的利用齐国的现有兵力来实现桂陵伏击。 
  夕阳暮色,庞涓骑兵深入桂陵山谷。突然,山腰战鼓如同晴天霹雳在头顶炸响!滚木擂石排山倒海般从陡峭的山坡涌下,铁蔟箭尖利的啸叫着如急雨般飞来。山谷中奔驰的马队顿时拥挤践踏,人仰马翻者不计其数。在魏军尚未清醒的时候,齐军便象汹涌的洪水,呼啸着呐喊着从两面山坡猛扑而下!在这种狭窄险峻的山谷作战,铁甲骑兵无以奔驰腾挪,被齐国弃马步战的八万大军压在谷地,竟是无法伸展。 
  面对漫山遍野的被动挨杀,庞涓骤然间清醒过来,大吼一声,“全体下马步战!冲出山谷!” 
  经过两个时辰的激烈拼杀,庞涓大军折损大半,但也终于冲到了桂陵山地的出口。却不想恰恰遇上从大梁回师的齐国步兵,只见遍野火把,刀矛闪亮,箭如骤雨,堪堪封堵在山口! 
  拼杀到夜半时分,庞涓只带着杀出重围的三四千人狼狈逃到大梁。后面兼程赶来的魏国步兵也被齐军回师截杀,一举击溃!仅仅一个晚上,庞涓率领的整整二十万大军,便损失了十三万之多。最可惜的是,所向无敌的魏国铁骑几乎全军覆没,骄傲的魏国武卒——天下唯一一支重甲步兵也溃不成军了。 
  孙膑的围魏救赵,象暗夜中一道强烈的闪电,照亮了被雾霭掩盖的战争空间。 
  人们猛然醒悟,原来战争空间竟是如此广阔,竟可以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在运动中将战场无限拓宽!在骑兵步兵代替老式战车的历史转换关头,孙膑的围魏救赵,使步骑野战真正走进了战争新天地。战争的动态形式,兵家的诡道本质,被真正的运动战淋漓尽致的挥洒了出来。从此,智慧与计谋在战争中大放异彩,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成为战争长河的奇观。两千多年后,大战略家毛泽东在史书上批了八个大字——围魏救赵,千古高手!其所以如此,在于围魏救赵以综合的形式,囊括了几乎所有的重要的运动战原则:避亢捣虚、攻其必救、围城打援、声东击西、制造假象、选地设伏、兵贵神速、集中分散、出奇制胜、揣情度理、精神激怒等等等等。 
  五 孟子论剑显射艺 
  桂陵之战,齐军大胜,使得孟子黯然失色。 
  且不说朝野间颂扬的都是孙膑田忌,最令孟子难堪的是,齐国许多重臣元老竟然都借此对孟子生出莫名其妙的非议,仿佛孟子曾经反对过这场大战一般。这些人中以丞相驺忌为甚,他公然对齐威王说,孟子是迂腐过时的老古董,齐国最需要孙膑这样的兵家大才。就连稷下学宫的名士邹衍、慎到、淳于髡、田骈一班人,也说了许多贬损孟子的话。相比之下,倒是那个少正卯一般“偏激险恶”的荀况倒是公然赞颂孟子,上书齐威王,主张齐国应当竭力留住“博大渊深坦率真诚”的孟子,“不用其为政之道,而用其治学之法,为齐国树起文明的大纛!”一日三传,流言纷纷,孟子竟是感慨万端。他当然很清楚,驺忌这样的权力重臣反对他,是怕他受到齐威王重用。这般人也很清楚,对孟子这样名满天下的大师,要么不用,要么重用,绝不会打发他一个中大夫之类的闲职了事。孟子一旦重用,纵然不免去驺忌的丞相官职,也会分掌丞相的一大半权力。对于驺忌这种琴师出身的士子,一旦失去丞相官职,就等于从贵族阶层永远退出,甚至还有杀身之祸。孟子觉得这种将一生根基立在一顶高冠上的所谓名士,其实很可怜,也很渺小,和他们共事一堂,很是龌龊。稷下学宫的邹衍非议他,是怕他做了学宫令而夺去自己“天下学帅”的地位。其他诸子跟着反对,则是畏惧孟子的学问辩才淹没了他们在稷下学宫的光彩。纵然是坦荡磊落的荀况,也不认为他能治国理民,而只能治学。如此一片蜚声,显然便是伸展无望的征候了。孟子对齐国的一片热诚,便也渐渐冷了下来。虽说齐威王对这些议论还没有任何表示,但孟子已经看到了齐国不是久留之地。 
  这天晚上,孟子写了一札坦率而又委婉的《辞齐书》,准备第二天呈给齐威王。 
  万章匆匆走进,很是兴奋,“禀报夫子,齐王已经到了大门之外!” 
  “噢?何人同行?” 
  “齐王单车,无人同行。” 
  孟子怦然心动,“打开中门,迎候齐王。” 
  当孟子迎出大门的时候,齐威王已经下车向门口走来。孟子深深一躬,齐威王便拱手笑道:“久未拜望夫子,心中甚是不安,今日特来讨教。”孟子笑道:“孟轲何德何能,敢劳齐王造访?请。”说着便并行陪着齐威王来到正厅。孟子的弟子们都很兴奋,肃然在庭院站成两排,聆听老师与齐王的对话。公孙丑恭敬上茶,侍立一旁。万章则在木屏风后准备录写夫子言论。 
  “夫子啊,我军虽大胜魏国,救了赵国,然本王却遇到了难题。赵国对齐国竟很淡漠,不结盟,不称臣。燕国呢,一反常态,敌视齐国,挑衅边境。楚国原先极力求我结盟伐秦,现下却突然背盟,倒向了战败的魏国。请夫子教我,此三国何以如此?齐国当如何应对?”齐威王很困惑,也很认真。 
  孟子却微微一笑,“邦交诡道,小伎也,孟轲一无所知。” 
  “诡道小伎?依夫子看来,何为正道大计?”齐威王惊讶了。 
  “正道者,邦国法度也。大计者,庶民安乐也。” 
  “然则,夫子不操小伎,何以治国安邦?”齐威王语气中显然有些惋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