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幻之盛唐-第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己好歹也是凭着几分实在的政历和手段,
    现在虽说,自从行在西幸成都府,为新君谣尊太上天皇,一切文武置制,仿东都洛阳事,都较西北朝廷减等任用的,但自己以中书侍郎特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衔,署西南小朝廷的中书省事,是以政令可号从整个南方诸道无虞,也是过的相当滋润的。
    况且自从河北沦陷,传统往年江南输运河洛、青豫等地的河槽、海槽的都不得不断绝了。整个东南财赋的输送解缴,一下子全压在江汉流域过蜀的这条生命线上,灵武朝廷虽有上统之名,倒是反要一力仰仗几分的。更别说蜀境丰腴的粮输土贡,载如山积的供给北上,这其中安派经手的好处,就海了去了。
    他也是个颇知本分的人,对自己目前的位置,已经相当的满意了。
    只是这剑南官场中的水很深,往往一场小小的人事动荡或是战事变化,都会引发好几方的角力,更不用说山南的那位崔使君或是那位汉中殿下等忍,都不是省油的灯。对朝中也很有些的指望,诸如是那崔使君,对这个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的巴望,不是一两日的事……
    如果不是太上心里有所计较的,崔某人这一个平章事并上来,倒叫自己这中书、门下的如何自处的……
    这其中的如何如何,倒是那个北军新贵大人始终没有涉足进去的意思,一向低调的很,无论怎么暗流涌动波涛汹涌,这位大人该捞的捞,该拿的拿,该见的也见,送上门来的,也多来者不拒,就是从来不肯应承什么,也不轻易参合。
    只是埋头新军中鼓捣些新名目,除了需要协差办粮、奉应宫中外,都是雷打不动的打理经营他那一亩三分地。
    本以为就这么显山不露水的……
    现在终是按奈不住寂寞,露出些了卯端……
    不过他这么一来,那位崔使君也该有些坐蜡了,关中的民军义勇,闹的是轰轰烈烈的,崔某人拥重兵却少有作为的,怕是换了谁也要有点想法了的。若是被有心人落在太上眼里,怕有是个发作的好理由了。若再来几会,别是谋个使相,就是使君的名号也要换人了……
    当然了,虽说他对那位崔大人并没有没有什么恶感滴,公私上也没有什么直接的厉害冲突,但对这位暗中活动的勤快,老想在节度使上更进一步,再加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把尊称使君换做使相的节帅大人,心底也不介意一点点小小的幸灾乐祸……
    至于那公主采邑的问题,他倒是很上心的顺水推舟卖了大人情,这位小殿下无论是太上还是西北的那位都是极疼爱的,还有当今太子的干系,做人要看的远些,锦上添花的总是有益无害的。
    是以和属僚计议了后,在签发的官文中,不但许置团练以保境,还特地加上让附近的广州府及沿海诸杭、明、洪、潮等州的官府,尽力协办的意思,要船出船要人出人的不得怠慢。还从岭南道发配中,拨了五千数目的流人过去。
    虽然不明白那位为什么喜欢经营一个偏远的海岛,还是本朝官犯的流地,但也没怎么放在心上的,反正那么一个荒远的地方也翻不什么名堂来,不怕不领这个人情的。
第九十一章 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第九十一章
    麦叶翻滚,在阳光的下,泛出那种收割后熟透的淡淡香味,混合翻晒的泥土味,随风淡散开来,老旮深深吸了口气,把住手中的草耙子,弯曲的耙尖已经让铁匠打直磨的尖了,捅起肉来还算利落。
    听见背后轻哼了一声,转头却是邻家的半大小子阿三,紧把着锅灰涂黑色班驳的铁刀,还有些发抖,据说砸了他家仅有那口锅,让张铁匠重锻打出来的,因为和许多人因由一般,他家已经用不着那东西了。
    有些稚气的面上却是看不出紧张还是兴奋的,略显单薄的身板很有些微微颤着,要是往常年景,看他身板这怕不又是个庄稼的好把式。日头照的好些蹲伏的人有些不耐的,村里唯一上过番吃过粮的老排军,穿着那领显然已经不怎么合身的旧皮甲子,轻轻回头的嘘了声……
    又沉浸到回忆中,本是好收成的季节,平常岁月里,不灾不荒的,这地里的产出,哪怕官府催逼的紧些,多少也能落下些果腹的,还能攒些瓜菜鸡鸭的到月集上给婆娘娃儿扯上几尺布头,打上壶浊酒的小小逍遥一下……就算灾荒的年,官府也有粮放下来,在这天子眼皮底下,总不到让人饿死的道理……
    但一切都变了,虽然本村离官道较远的,但自从皇上逃了以后,那些占据了州县的兵将们,就如蝗虫般来了一遭又一遭,所行的事却比蝗虫更可恨的……初来还能对付过去两遭,可是当被推举出来备牛担酒的去逢迎的乡老,一句话不对就砍做了数块后……这走马灯似的抓抢的苦日子,就似没有尽头的走而复返的,……
    直到那位据说死掉的保正家,据说逃难去的小儿子,带了些人和兵器偷偷的回到村里,只说官军已回来了,朝廷的大军不日也要回来的,斩死那些贼军的还有奖赏的,能够抢回什么都算自己,又带人斩死了几名路过大包小包的贼军后,拉回最后几头瘦巴巴的耕牛后,有第一遭,就有第二遭……
    远远的一队百多人的骑士夹押着几辆粮车,缓缓而过,却见四野打理麦草的乡人,如猫见了老鼠,奔走入飞的做鸟兽散,跌跌撞撞的很是摔了几个跟头,还有些扑倒在田里就不见起来的,不由的哈哈大笑起来,本有些警戒的神色也松绐了许多,纵马分出十几骑的追逐而去。“给兄弟们讨些酒食回来罢”
    弛走的近了,见有的滚下了田陇,高喝道“莫走,给爷……”
    骤变突生的,松土中突然翻起拌索。前几骑手勒不住翻倒在地上,后来大惊的一把越过去,却是腾腾而起远不止一条拌索,而且分布的很些章法,还夹杂些碗口深坑的,那些骑士有闪过的却又栽在另一条上,最后竟倒了一片。
    说那时快,那些的骑士身手也饶是了得,多是返身一抄手稳稳落地的,却突然连声痛呼出来,只觉得脚底身上为土中的事物给刺了的,那些翻滚在地上的更是惨呼连连的起不了身的,血水姻透了身子,剩下的倒也彪悍的,顾不上查看伤势,拔刀挽弓在手的,拉马背对左右左右应敌的。
    却是瞠目欲裂的,见那粮车本阵中已经人仰马翻的抑乱做一团的,人尸死马的很是插了些箭只倒了一地,那些稻佶堆杆的后面还在不断的飞出矢来,反冲跃下的人马却不知道什么缘故,连陷在了田梗中,而四野中本来畏缩四逃的乡民,瞬间变做红眼的凶兽,不断从稻田中涌出,根本无视少数明晃晃的刀剑弓矢,一拥而上用草耙沟犁、锄把粪叉的将骑士扑打捅拉下马来……
    老旮满身疲累的一把坐在地上,刚使了老大劲有些脱力,身子一下就觉得空了。这一场拼下来,竟是较没日夜抢收上三日三夜的庄稼,还要辛苦。
    只凭一股儿勇劲,狠恨捅到第二个马上的,耙头就弯了,钩在人衣甲上脱不了手,若不是背后的阿三拿破刀格砍下那挥刀的人手,自己脑袋就搬家了。自己这家什也断了几齿不能用了,不过老排军正和那游击附近的人马商议过了,给一批兵器的,张铁匠用得来的好钢,重给打个锐利的枪尖。阿三那小子也被挂了一刀,不过这小子运气好的多,看他不顾伤势抱着那马刀,笑的合不拢嘴的,光看那光色和纹路,竟是比老排军宝贝一样藏在房里的那口,还要来的好,让他隐隐有些妒忌。
    左右有些伏着伤死的哭喊的,又有些拿着剥来还泛着热气的甲衣,也不管合身不,炫耀穿戴着转看的,还有些趴在破开的粮袋上,捧一把在手摩挲在面上的喃喃道“多好的粮食啊。其他为按分发弓矢刀剑的争的面红的……
    但不管怎么说,眼下总算有了个盼头,这也就循着走下去了,乡土难弃不愿意逃难的,也总要在这世上活下去的,跟着那些人,大伙儿也学做了藏粮断水躲人的法子,说是要利用本乡本土的熟悉,把那些贪得无厌的蝗虫给困走挤走逼走的,直到官军回来的,就天下太平了,圣上少不得看在抗敌保乡的份上,给免了钱粮。据说官军的罗大人也了许多为国为民出力有封赏的话,但自己这些土里刨的人经过了这些事,也只认明白了一个理儿,谁抢咱的口中食,谁就拼他则个的……
    另一处尸横狼籍的战场,一大堆被剥的赤条条的尸身,在一个大坑里垒做迭迭,众多衣甲混杂的汉子正在打扫战场,看气势和行举,很有些章法的,清理痕迹,将刀剑铠甲箭只,分堆整理捆扎上马,又将受伤的战马放血宰杀取肉,烟干的马肉骨头和加料的凝固马血,都是良好便携食物,马皮马尾都有用处。浓厚的血腥味似乎丝毫影响他们的兴致,娴熟的似已不是头一遭了。”都收拾干净没“为首一员很有风尘疲色的粗壮汉子,留了一把大胡子,显然很久未休整梳理过的,遮掩的看不出他此刻的神情,别着个眉问
    “带不走的也觅不远埋了”身边的部下应声道
    “安军那些兔崽子的亏吃多了,也变的机灵滑洛了,留给我们收拾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又一来报的,
    “回禀团头,都妥当了”他恩的一声,“不过,弟兄们发现了些东西”,“似是罗大人那里传下来,有关总大人的名目……”
    “让兵曹和参军们都拿出个全军大比武的章程来把”当时我如是说“总窝着也不是个章法,是骡是马终要拉出来遛遛的,就在马上马下见真章把”
    “除了羌营和骑部外,五军诸营,都来比画比画把,省的老生事,鼓捣些血书请战的名堂,不过罗先那里不比其他,敌后危战的,只有诸项考绩最优的才行,功名不是那么好拿的”
    金州、大散关、商州三点一线的轮战法开始实行,调换金州一营人马已经上路,前线各军轮换下来休整补充的人马,很快也会出发。
    之所以只有这点人,一是物资消耗规模控制上的考虑,先试点轮换练兵的效果,再饲机扩大。
    再就是一些政治上考虑,虽然是在同属部下间的调动,但要知道按本朝的卫禁律,对军队的调动,特别是天子身边的军队的调防,有极其严格的规定。
    主将的鱼符印信、门下省的式条,兵部的通奏行文,一个都不能少,如果驻军没有正式理由私出防要,是形同造反,杀你没商量的重罪。
    当年的兵部尚书兼左扑射的一代权臣王毛仲,也是北军出身的,在北军统将中,很有些亲信心腹的。就是因为得意忘形,自持宠眷,为了让例行的北军大校阅更好看些,利用职权跳过省台从东都洛阳调了一批兵甲到长安,结果各种因素参合起来,被对头高力士抓到把柄给参死的。
    依我金吾中郎署金吾卫和龙武军将军两府的权限,最大程度也不过可自主调出一营人马,还要事后在兵部和中书、门下省及时报备的。而且关于轮战练兵,我还有些其他的想法,因此我是不会在关键问题上授人以柄的。
    但是谁去就很有些争议的了,在功名的刺激下,大家不想落人后,因此这一营的编配,并不是一个整建制,而且是每营各选出一伙,按照模范营老军1:10的比例合编的,还有六曹附属的编派,很有点小型综合兵团的味道。
    而轮派的先后,就要看各自的本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