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末商贾-第2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位被李蜂头称为“军师老神仙”的老道,原本是朐山圣灵观的一个道士,姓于,自号“九法真人”。临朐一带的人都知道这“九法真人”于老道是位高年地得道神仙,他不但可以用符水给人治病,还善以道法驱邪捉鬼,而且占事更是十分灵验。“九法真人”的样子好像从来都没什么变化,见过他的人都说,自己懂事时所见的于道长老神仙就是这个样子,一手拉着山藤拐,一手挥动桃木剑作法。“九法真人”的外表看上去大约有六十多七十岁,但也没人说得清具体是多少岁数,只是知道他自己对别人说的,现年已经有三百五十多岁了。
        本来“九法真人”带了五个徒弟在朐山圣灵观过得逍遥自在,有事时到各地去驱邪捉鬼、行法除妖伏魔、烧些符录为人治病,骗点银钱快快活活地度日。没事则和徒弟们一起在山上四处采点认得的草药,以配合符水为人治些简单的小病小痛。没想到在前年——就是大宋绍定元年,也是金国正大五年——地十月,这位李蜂头李大帅不知听了谁的鬼话,派了数百兵到圣灵观,硬是将“九法真人”和他地五个徒弟迎至军中,要他占卦算出此番率兵回淮东报仇能否顺利。于老道无奈之下,只好拣了些让李蜂头听得顺耳的话说了,只求能早早完事,快些回去过自己蒙骗乡愚的平淡生活。哪知道李蜂头听说此去不但能报仇,异日还会大展宏图,高兴得不得了。在他心花怒放之余,强行把“九法真人”留在军中,一直带到楚州,不让他再回朐山。今年,那秦仲涪在水军被灭的同时消失后,李蜂头就将“九法真人”尊称为军师。
        于老道不知是真有神通呢还是他有种不祥的预感,见到了李蜂头,并被留于其军中时,马上就将跟他一起来的五个徒弟打发回去圣灵观,悄悄告诉徒弟们说:“你们快走吧,不要管我了。为师今生的一身孽债,合当在此人身上偿还。此后但凡有什么事故,你们就说为师已经兵解归天,再与你们无任何干碍。最好你们师兄弟几个能远避别处,等李铁枪亡去后再回圣灵观安身。”
        这时地“九法真人”于老道,他自己虽然也是以蒙骗乡愚为生的,却也实在看不过李蜂头贼兵不把人命当回事的凶残恶毒。以老道的想法,如果细民百姓都被李蜂头杀光了,今后像他这样的人还怎么能活得了,人都没了,叫他们这些道士骗谁的银钱去?今天了解到扬州的情势后,知道李蜂头绝对成不了事,自己的老命也肯定不久于人世。像以前般说些好听的话,事后李蜂头一旦败了,就会被贼人杀掉泄愤;即使没被贼人所杀,自己老了行动不便,会在乱军中死于非命。当时就想到:“骗人骗了一辈子没做过几件说得上口的好事,如今自己也做件大些的好事吧,也多少能消解些少过往的罪孽。用行祭的借口将李蜂头的大军拖上几天,让两位赵大人能多出几天的时间准备城防,或许可以多救几个无辜百姓,让自己的徒弟们今后也有个骗钱寻食的所在好去。”
        十二月初八日,“九法真人”于老道没法再拖,今天一大早就被李蜂头派了十数个军兵守着,日出时装模作样地糊弄了半个时辰,老道实在是没了精神力气,便草草收拾起各项法器,去对李蜂头说了一堆大吉大利的好话,便回房歇息去了。
第二章(上)
        (XX网站  www。xxx。***)(XX网站  www。xxx。***)(XX网站  www。xxx。***)        既然老神仙都当着众将的面说出此去有胜无败的话,李蜂头当即分配一部兵留守泰州,让杨妙真回楚州镇守后方,以保住万一时的退路,并要她督催各地的粮草运送到扬州。自己则带领其余贼众全部出发向西,顺古盐河西进,向扬州出发,誓要夺占此淮东重镇,以便过江直取苏杭。
        两天后的十二月初十,李蜂头大军的先行部队开到弯头,发现刘全已经将此地取下了。不过,刘全得到的只是一个被破坏了的空寨,除了些余烬未灭的残垣断壁外,人无一丁,粮没一粒,大小船只也见不到一艘。
        就是因为“九法真人”于老道拖了李蜂头数十万大军这四天的时间,救了弯头这里的近七万生灵,让赵胜、丁胜两位都统在二十八日接到知扬州赵范大人的急信后,能得以在几天时间内,从容地将弯头所有的人货全部顺运河撤走一空。
        李蜂头派两万贼兵在弯头内外立砦,据守住运河的要冲后,派胡义带两千骑兵、一万五千步卒为先锋,去抢邗城外西南角的高地一一平山堂,交代胡义说,若有机会便向邗城发起攻击,相机占据。
        他自统大军随后跟进,当天便到扬州,在大城东面隔着大运河距城两里处安营扎寨。
        邗城,始筑于春秋时期,周朝在此建立干国。干(音han),后“干”字又加上偏旁“邑”,成为“邗”字。公元前486年,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准河。越灭吴,地属越;楚灭越,地归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城,名广陵。秦统一中国后,设广陵县,属九江郡。汉代。称广陵、江都,长期是王侯的封地。
        公元589年,陈灭,建立了统一的隋政权。隋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炀帝时,开大运河连接黄河、淮河、长江,扬州成为水运枢纽,不仅便利交通、灌溉。而且对促进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地经济、文化地发展和交流起到重要作用,奠定了唐代扬州空前繁荣的基础。公元605年至6**年。隋炀帝三下江都(今扬州)。618年,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杀,葬于雷塘。619年,农民军首领李子通建都扬州,国号吴。公元626年,复称扬州,治所自此在今扬州。
        扬州最初的城址一一邗城。建于(今扬州市)西北蜀岗之上,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北上伐齐,争霸中原开邗沟通江淮的同时兴筑地。当时蜀岗是大江北岸的阶地,宽平且干燥,北有溪河汇注的雷塘提供水源,适于城市聚落的兴起。而岗下地平地那时尚为江水泛滥的河漫滩地,沮油卑湿,不堪居处。迄至隋朝统一之际的一千多年间,大江夹带的泥沙不断在北岸堆积,边滩淤涨,主泓南移,蜀岗下退出三四十里宽的冲积平原。东晋南朝以来,陆续有人开垦成田,辟宅建寺。
        隋炀帝重开邗沟,绕蜀岗下而南,却仍置官衙于蜀岗上,唐初亦然。在大运河开通后而云集的工匠、商贾,则在靠近蜀岗下的平地,或沿运河两岸择处卜居。
        此际的扬州,制置使司衙门、州衙和一众官署都还是在蜀岗上地邗城内,不过此时的邗城已经比汉广陵城,也即是唐子城小了三分一左右,东面已经缩进了一里三四十丈,东北角地突出部,也向南缩进了七十余丈,城周约为十二里。紧接邗城的东南,是长方形的夹城,其东墙几乎与邗城的东墙齐平,南北向两里,东西向只有一里二十多丈。夹城再往南就是大城了,大城的西城墙紧靠夹城的东南角,这里可比邗城大得多,南北向六里上下,东西宽四里多,周边有二十一、二里之长。
        楚扬运河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之前,是由弯头南偏西斜向到达蜀岗下的,从唐罗城地东城墙中北部穿入城中,再由城中转折而南行,出南城墙通往大江。自王播任唐盐铁转运使后,发现“扬州城内官河水浅,遇旱即滞漕船。”就于城南阊门西面的七里港开河向东顺着城墙走,再依着城墙曲折向北行,取禅智寺桥与官河相接,这一段曲尺形的运河开凿比城内的河道深,漕船、民舟航行就容易得多了。
        此际的宋大城比唐罗城小了很多,东、南两道城墙的位置倒是没多少变化,只是内缩了五六十丈。但北面和西面就各收进了两里,故而现时的大城东城墙与运河西岸间有半里多的宽度,李蜂头未起兵反宋前,这里是商贾民户的聚居地。二赵到达前,直敬夫已经依赵善湘的命令将城外所有能影响城防的建筑拆除、树木砍光,并将所有木、石材料都运入城中构筑城防工事。所以,现在这一片都成了利于行车走马的平地。扬州城外四面的其他地方也已经成了空旷地,正好适于双方数十万大军在此展开决战。
        李蜂头的老营,一开始就走位于距城东运河岸一里许的开阔地上扎寨。在十二月初十日的当天,他所部的三十多万贼兵和二十多万一路裹胁来的民夫就已经全部到了扬州城外,大致上将扬州包围起来。
        第二天卯时,李蜂头的三万贼兵出了老营,有二万于运河东岸列阵,一副随时准备过河的太势。另外一万贼兵则随后驱赶大批民夫,忙忙乱乱的另分数路前行。
        整个扬州三城(邗城、夹城、大城),目前包括二赵带来的四万大军和弯头撤回的三千多人在内,也仅有不足九万守军,其中还有一万五千多是用于服役厢军的老弱,形势不容乐观。假如李蜂头倾全部兵力展开全面攻击,从每个地方都进行强攻的话,能否在援军到达之前将三城都守住。赵范、赵葵兄弟都没有十足的把握。他们也做好了万一地打算,如果真是不能保有三城地话,那就弃守邗城和夹城,将守军全部集中在大城内。坚守到朝庭的援兵到达,或是到全部人都战死为止。
        今天,赵葵得报李蜂头的贼兵过了运河,心里直犯嘀咕:“这贼厮鸟倒是心急得很啊。各项攻城的物事怕是还未齐备就来动手了吧。唔,只有东城才传出警讯,别外几处不知情况如何,得派人严密监视住其他地方以防万一。老天爷保佑,希望李蜂头只是先期派兵来试探,别要一开始就四面强攻才好。”
        赵葵派出亲兵去四城传令后,立即带人匆匆赶到东城上,仔细观察城外贼兵地动静。
        半晌后。赵葵皱起眉头对随在身侧的赵胜说:“赵将军,李蜂头的贼兵虽然混乱。但目前他们人多势众,也不是我们这几万大军可以相抗的。你看,光是东城外地贼兵营寨就伸展出数里之遥,看来总有个十余万人上下吧。传令下去,各军紧守城池,没我的命令不得出城与贼兵交战。”
        李蜂头第一次攻城,采用了蒙古鞑子的攻城法。先派数百贼兵驱赶着一千多民夫,由三座刚搭起的大浮桥上过运河,逼迫他们各处行走,以趟出陷马坑、布满尖钉的地涩、翻板陷阱。这一千多民夫还没到城壕,就已经所剩无几,他们不是掉入陷马坑、翻板陷阱内死于非命,就是踩上了地涩上的尖钉扎破脚,倒在地上哀嚎求救,还有部分是在接近城下的壕沟边时,被城上射出的乱箭所杀。这一批民夫死得差不多了,又一波千多人地民夫被数百贼兵拳打脚踢地赶到运河西岸,有个别稍迟疑脚步慢了些许的,贼兵冲上去就是一刀将其砍翻在地,使得手无寸铁地民夫们不得不冒死过河。
        这批人先拔除沿河遍布的鹿角,又像上次般的向城壕趟来,他们面无表情地不顾城上射下的乱箭,对身边不断倒下的同伴看也不看。这些最早上前送死的民夫,没有退路,他们后面不但有几百个挥舞单刀、朴刀的贼兵,再后一点还有长矛。这些人别说退了,连稍缓下脚步也会吃上一刀,比别人早片刻去见阎王。故而,这些人只是半睁着眼,一步步机械地往前走,直到掉入什么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