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秦霸业-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墓也盖成生前宫殿的样子。但是具体而言,他这个国家小,财力也弱,盖得就比较小,现在残存的只是这么一个土包。
    老子有句话,他讲哲学,拿建筑打比方,他说什么事都是从第一步开始,即“九层之台,始于垒土”。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人,这就说明当时盛行高台建筑,甚至有九层之台。
    当年阿房宫前殿曾经气势非凡,但楚霸王的一把火和两千多年的沧桑变迁,只给今天留下了一个残破的大土堆。
    杨鸿勋:1956年我第一次去,我到了这个土台上面后感觉非常惊讶,仅仅是这个大土台就给我一种震撼的力量。它是一个建筑物,不是自然形成的土岗子,那就不新鲜了。这个并不算大,是人工在平地上造的,但仅仅是存留了这么一个大土疙瘩就给我一个很大的震撼力。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只是一个土疙瘩就会让我有这种感觉?因为我学建筑嘛,所以在我眼里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土疙瘩,一个体积这么大、高低错落有致的建筑物,它给人精神上的震慑力量是相当大的。像萧何,他是西汉初汉高祖的大臣,后来当了宰相。他有一句名言,是讲建筑物的艺术感染力讲得挺深刻,他就讲天子以四海为家,他的房子因此也得“非壮丽无以重威”,就是说必须壮丽才能有威慑力量,使被统治者一看见就害怕。所以,秦朝宫殿的雄伟把几千年后的现代人吓到了,可以说,修建秦宫殿的目的达到了。
    作为秦帝国最重要的宫殿——阿房宫前殿规模空前,据史料中记载,这里可坐万人。那么,从后人的考证来看,这座前殿真的有这么大吗?
    杨鸿勋:故宫太和殿现在在整个宫殿里是个最主要的建筑物。这个在紫禁城里最大的大殿东西约50米左右,也就是说它正对我们的面是50米宽。阿房宫前殿有三四百米,这就比太和殿可大多了。如果按400米算,那就相当于七八个太和殿的长度。
    当时的尺度非常之大,这体现在各个方面。建筑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的大载体,它反映历史,不但反映了社会的生产力有多大,能盖多高、多大的房子,同时也反映了历史形态。所以秦始皇作为第一个统治者,他能完成这么大的事业,统一了全中国,他的思想也因此极大膨胀。他的想法是什么都要大,他的陵墓也大得吓人,地宫也深得吓人,长城的规模更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所以,他这个阿房宫前殿确实是空前绝后的。
    仅仅前殿就如此庞大,竟然超过了明代的皇宫建筑太和殿八倍之多,那么,秦朝究竟是用什么办法将它修筑而成的呢?
    杨鸿勋:四十多年前我第一次上这个土台上面,我找不到方位,一位年纪挺大的老头儿抽着一个大烟袋,给我讲关于修阿房宫的故事。
    我问那个老头儿,这么大的土包,周围这么一大片平地,也没大坑,这个土是哪儿来的呀?老头儿告诉我在一个村子有一个大鱼塘,那个大鱼塘就是当年挖土形成的。我说这么远,这个土是怎么弄过来的,用小车推,挑挑吗?那不是的,他说通过一字长蛇阵。一个人挨着一个人地排长队,手递手这么传递筐篮,就是人的传送带。这个效率要高多了,劳动强度也减少了,省得每个人走那么长的路挑着土,而且挑不多。另外,我还问,运这个土来以后就打这个夯吗?他说不,这个土运来不能直接用。就好像是昨天刚发生的事一样,他讲得那么具体。
    我说怎么不能用,他说这个土来了必须过一次筛子。他说工地上支起好多大筛子,把这些土倒在筛子里头筛。非常细的土叫马兰黄土,地质学上叫马兰黄土,是蒙古风吹过来的,从天空吹来沉积下来的。这种黄土是很细的,其实用不着过筛子,直接打夯土就行了。但是它要求高,这里头有时候含着少量的杂质,老百姓叫它料姜石,一块块像吃的姜一样,但是比姜小,一块块的硬疙瘩。其实,那就是石灰质结核,黄土里确实有这个。这些都不要,全部筛出去之后才能用。但是,他说这还不行,必须炒熟了才能打夯。
    所以,还需要支很多大锅,工地乌烟瘴气,大劈柴烧火,大锅里炒,就像现在炒花生那样炒,炒熟了以后才能运上去打夯。
    我问了老头儿,为什么把它炒熟?我知道过筛子是因为有疙瘩,有料姜石。但这炒熟又是为什么?老头儿说不知道。从他不知道这一点,就可以说明这些不是他编造出来的故事。为什么要过筛要炒熟,我学建筑我明白。炒熟的目的也是一种工程质量的保证,当时的工程做法超质量。因为黄土里面有蚂蚁,有各种昆虫的卵,这是绝对不行的,必须把虫卵全部炒死,草籽全部炒死。这里若含有草籽,一旦长起来的话,这个大殿就发芽长草了,或者有虫子,这可要杀头的。所以我想需要通过这些手段使这个工程达到这个程度是非常可信的,这是一种工程做法,也是史无前例的。
    杨鸿勋:1956年我第一次去,我到了这个土台上面后感觉非常惊讶,仅仅是这个大土台就给我一种震撼的力量。它是一个建筑物,不是自然形成的土岗子,那就不新鲜了。这个并不算大,是人工在平地上造的,但仅仅是存留了这么一个大土疙瘩就给我一个很大的震撼力。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只是一个土疙瘩就会让我有这种感觉?因为我学建筑嘛,所以在我眼里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土疙瘩,一个体积这么大、高低错落有致的建筑物,它给人精神上的震慑力量是相当大的。像萧何,他是西汉初汉高祖的大臣,后来当了宰相。他有一句名言,是讲建筑物的艺术感染力讲得挺深刻,他就讲天子以四海为家,他的房子因此也得“非壮丽无以重威”,就是说必须壮丽才能有威慑力量,使被统治者一看见就害怕。所以,秦朝宫殿的雄伟把几千年后的现代人吓到了,可以说,修建秦宫殿的目的达到了。
    作为秦帝国最重要的宫殿——阿房宫前殿规模空前,据史料中记载,这里可坐万人。那么,从后人的考证来看,这座前殿真的有这么大吗?
    杨鸿勋:故宫太和殿现在在整个宫殿里是个最主要的建筑物。这个在紫禁城里最大的大殿东西约50米左右,也就是说它正对我们的面是50米宽。阿房宫前殿有三四百米,这就比太和殿可大多了。如果按400米算,那就相当于七八个太和殿的长度。
    当时的尺度非常之大,这体现在各个方面。建筑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的大载体,它反映历史,不但反映了社会的生产力有多大,能盖多高、多大的房子,同时也反映了历史形态。所以秦始皇作为第一个统治者,他能完成这么大的事业,统一了全中国,他的思想也因此极大膨胀。他的想法是什么都要大,他的陵墓也大得吓人,地宫也深得吓人,长城的规模更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所以,他这个阿房宫前殿确实是空前绝后的。
    仅仅前殿就如此庞大,竟然超过了明代的皇宫建筑太和殿八倍之多,那么,秦朝究竟是用什么办法将它修筑而成的呢?
    杨鸿勋:四十多年前我第一次上这个土台上面,我找不到方位,一位年纪挺大的老头儿抽着一个大烟袋,给我讲关于修阿房宫的故事。
    我问那个老头儿,这么大的土包,周围这么一大片平地,也没大坑,这个土是哪儿来的呀?老头儿告诉我在一个村子有一个大鱼塘,那个大鱼塘就是当年挖土形成的。我说这么远,这个土是怎么弄过来的,用小车推,挑挑吗?那不是的,他说通过一字长蛇阵。一个人挨着一个人地排长队,手递手这么传递筐篮,就是人的传送带。这个效率要高多了,劳动强度也减少了,省得每个人走那么长的路挑着土,而且挑不多。另外,我还问,运这个土来以后就打这个夯吗?他说不,这个土运来不能直接用。就好像是昨天刚发生的事一样,他讲得那么具体。
    我说怎么不能用,他说这个土来了必须过一次筛子。他说工地上支起好多大筛子,把这些土倒在筛子里头筛。非常细的土叫马兰黄土,地质学上叫马兰黄土,是蒙古风吹过来的,从天空吹来沉积下来的。这种黄土是很细的,其实用不着过筛子,直接打夯土就行了。但是它要求高,这里头有时候含着少量的杂质,老百姓叫它料姜石,一块块像吃的姜一样,但是比姜小,一块块的硬疙瘩。其实,那就是石灰质结核,黄土里确实有这个。这些都不要,全部筛出去之后才能用。但是,他说这还不行,必须炒熟了才能打夯。
    所以,还需要支很多大锅,工地乌烟瘴气,大劈柴烧火,大锅里炒,就像现在炒花生那样炒,炒熟了以后才能运上去打夯。
    我问了老头儿,为什么把它炒熟?我知道过筛子是因为有疙瘩,有料姜石。但这炒熟又是为什么?老头儿说不知道。从他不知道这一点,就可以说明这些不是他编造出来的故事。为什么要过筛要炒熟,我学建筑我明白。炒熟的目的也是一种工程质量的保证,当时的工程做法超质量。因为黄土里面有蚂蚁,有各种昆虫的卵,这是绝对不行的,必须把虫卵全部炒死,草籽全部炒死。这里若含有草籽,一旦长起来的话,这个大殿就发芽长草了,或者有虫子,这可要杀头的。所以我想需要通过这些手段使这个工程达到这个程度是非常可信的,这是一种工程做法,也是史无前例的。
    两千年来,人们对始皇帝的墓室有着种种推想,但是在陵墓大门真正打开以前,所有的一切仍然是个谜。
    杨鸿勋:很多人说,如果能够发掘秦始皇地下陵墓的话,它的轰动效应一定会超过金字塔的发掘。因为这是一个太神秘的地方,而且里面有太多的东西。我们现在只发掘了兵马俑、各种陪葬坑等边边角角的一些东西,就让我们震惊不已。
    如果我们单从旅游经济创收来说,发掘太好了。你看现在兵马俑赚了多少钱,如果发掘了墓室的话,那会引起轰动。而且它是雅俗共赏,专家感兴趣,普通老百姓也会感兴趣,增长很多知识,旅游的人会相当多。
    但是发掘的话,里边所有的东西,对我们今天来说都是文物,就恐怕很难保存。我举一个例子说吧,这也好多年了,在我们“文化大革命”期间,日本发掘了高松冢,高松冢就是古风时期的一个文化遗存。这个小坟很小,墓室也是很小的一个小房间,但是它里面有壁画。他们发掘高松冢的时候就非常严格,因为他们科学技术比较发达,他们想尽办法对其保险了再保险。他们抽掉里面残存不多的空气,打进一种惰性气体,然后发掘人员戴着防毒面具背着氧气筒,像潜水一样进去操作。这样就没有让它氧化,壁画颜色都非常漂亮。然后发掘完了再密封起来,做上一些密封的装置。他们很严格,连国家的元首级外宾都不能随便参观。但是专家可以,最高级的专家,国际著名的考古学家,他们通过批准可以进去看,很难得打开一次。就是这么严格都保存不了,过了几年之后还是不好了,壁画颜色还是有点褪变色了,所以保护很难。科学技术的水平如果跟不上,会有很多想象不到的重要东西被破坏。西方有一句名言:我们是为了后代人看守这些东西的人。我们的责任不只是我们能看到,还要将其保存下去让子孙后代都能够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