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窃明-第1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帅,您不必自责了,这是我们……”

  毛文龙抬手阻止黄石说下去,黄石看着他转过身来,虽然两人都身处黑夜中,但黄石还是能看毛文龙的眼睛在夜色中闪闪发光,他脸上似乎也带着微笑:“所以这次老夫不会再犯错误,经过上次后老夫就想明白了,你和陈继盛都是好汉,我知道无论选你们中的谁都是不会错的。”

  “大帅。不要说这些不吉利地话了。”

  “哈哈,将军难免马上亡,我来辽东已经有几十年了,和建奴也打了十年地仗了,你家大帅并不是没有想过这一天。”毛文龙说着就摸了摸自己的头顶,月光下,毛文龙的头发已是一片惨白:“我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孩子,虽然他们大多不在了。可那些勇士地血仿佛还流淌在老夫身上一样,想起他们的时候,我地腰也不酸了,身上的老伤也不疼了……”

  毛文龙向着北京方向望了望,突然发出了一声苍老地叹息:“辽东战事频急,我已经有快五年没见过我儿子了,唉,他是正直的好孩子、对国家也很忠诚。但大概还做不了一个将军。”

  叹息之后毛文龙就又转身看向黄石,语气重现变得低沉有力:“老夫已经决定了,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你就是老夫推荐的下任东江总兵官,黄帅!”

  ……

  天启六年五月,在东江军攻入辽中平原后,一路所向披靡,但攻鞍山失利,折游击一员、兵近千。此时努尔哈赤已经从辽北仓皇回师,东江军遂班师返回朝鲜。林丹汗就此逃过了灭顶之灾,于是现任成吉思汗又大模大样地领着部下返回辽北,再次把他的黄金色大帐篷扎到了科尔沁蒙古的地界附近。

  而辽西锦州城也得以修筑完毕,辽东巡抚和七万关宁铁骑如蒙大赦,上表盛赞:“孰知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使非毛帅捣虚,锦宁又受敌矣!毛帅虽被创兵折,然数年牵制之功,此为最烈!”

  此时黄石已经回到了长生岛,东江军临走前破坏了海州的城桓。然后大踏步地后退到了进攻的发起地。海州一战的几百名真鞑子里,竟然三百名是前关宁军车炮营炮手,黄石饶了十个年纪最小地,让他们回来演示缴获的各种火炮。

  此战长生岛从海州拖回来的大批火炮中,还有四门十八磅青铜炮。这种大明工部仿制的武器威力也相当不错,射程更是大大超过长生岛自己生产的野战炮。

  因此黄石本想把这四门炮编入作战序列。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虽然金求德、邓肯等人也很欣赏十八磅青铜炮的威力,但他们都一致反对把该种武器列装部队。他们的主要理由是这种武器长生岛无法生产,万一损坏或丢失的话也无法补充装备,因此长生岛参谋部、教导队和炮兵达成了共识,那就是:不值得为了一种以一次性的武器而训练炮组。

  此外还有火炮机动力问题,邓肯和鲍九孙都更青睐九磅铸铁炮,长生岛刚刚完成了这种武器地实验品生产,教导队已经开始测试使用,按照一般的武器生产流程,几个月内长生岛就可以开始生产列装九磅炮了,最后黄石决定先把十八磅炮放一放在说。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长生岛和日本长州藩进行了大量的军火贸易,这是因为现在日本的国内形势骤变,让长州藩有了很大的危机感。去年日本德川幕府进行了币制改革,它知道有能力进口或伪造假钱地商人都不会是小家伙,所以幕府开始进行货币兑换前就对各大商家进行了有力的警告。

  在德川幕府的武力威胁下,日本商人倒是不敢再进口或伪造大明制钱了,不幸的是,因为有了长州藩这个大内鬼,所以日本幕府自去年来的货币改革遭到了可耻的失败,大量明国制钱源源涌入,让幕府地兑换压力一直不能解除。

  伪造货币的买卖实在是利润丰厚,仅仅半年长生岛和长州藩就从这笔买卖中获得了一百万两白银的纯利。“有肉分肉、有汤分汤”是黄石流领导艺术的核心部分,虽然长州藩是日本人,但黄石也并没有因此而歧视他们。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地利益。”这句至理名言再次显示出了它的正确性,纯利地五五分账自然让长州藩也很感动,大量的收益更使得原本三心二意的毛利家也变得死心塌地起来,现在他们已经进化成了长生岛的忠实盟友,动员长州藩全部的潜力来帮黄石卖假钱。

  黄石流领导艺术的另一个核心就是:谁跟我走地近,谁的好处就大。”根据这一指导理念。黄石就和长州藩签订了一份秘密条约,条约里规定:长州藩内凡是涉及到与长生岛有关的人事变动,应该事先征求长生岛方面的同意。

  根据这个秘密条款,黄石就可以保证守随信吉这个大日奸一直盘踞在长州藩的高层,一年前还只是个足轻头的守随信吉,现在已经是响当当的长州藩宿老了,还控制着毛利家七成的财政收入,并全权负责对长生岛地贸易工作。

  在假钱生意越来越红火的同时。德川幕府一边坚持兑换工作,一边开始在国内搜捕可疑份子,希望杜绝假钱生产的源头。虽然长州已经尽力掩盖他们的贩假钱行为,但幕府还是渐渐注意到了长州。

  这个守随信吉正是黄石喜欢的那一类聪明人,他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来源。这些日子以来,守随信吉为长生岛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在他也是坚决的鹰派,因为和长生岛地贸易就是他的一切。而这一年来滚滚流入长州的财富也造就了一个利益集团,这个集团认为“求人不如求己”,与其把罪行遮盖起来希望幕府装看不见,还不如干脆挟“大明”自重,让德川幕府投鼠忌器。

  五个月前守随信吉作为长州对日本鹰派、对大明鸽派的代表,拜访了长生岛驻日的两位高级代表:苗红根正的北直隶人士柳清扬和已经加入大明国籍的黑岛一夫。守随信吉希望能向长生岛购买军火,并请求帮助长州藩训练军队。

  在守随信吉的计划里,长州藩将把假钱贸易的七、八成收入投入军事建设,除了购买军火外,长州藩还会偿付官兵训练费用。他们甚至还打算高价聘请长生岛的工兵到日本来,为他们设计足以抵御幕府进攻地堡垒并配置大炮。

  黑岛一夫和杨柳青都高度赞扬了守随信吉的大局观和人生观,并把他的计划迅速上报给了长生岛,黄石闻讯后也很为能有守随信吉这样的国际友人而感慨,对于这样的日本青年才俊。黄石也不吝给予高度评价:“守随大人是日本三千年以来最伟大地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这样的人物即使在我华夏也是不多见的,他是日本大和民族活着的民族英雄!能与高瞻远瞩、人格伟大的守随大人共事,我黄石深感荣幸。”

  现在长生岛上已经有了上千日本籍士兵,他们原本都是吃不饱饭的流浪武士,被守随信吉用一天两顿饱饭招募到手后。交给黑岛一夫运送来长生岛地。虽然黄石提出的培训费用很昂贵,但守随信吉仍毫不犹疑地支付了,黄石投桃报李,特别指示要给这些日本官兵以最好的伙食和住宿条件。

  这些日本士兵白天操练,晚上则要学习文化知识。专门为他们开设的训练营中是绝对不许说日语的。这些日本朋友在长生岛不仅吃上了比天皇吃得还要好地大米饭,同时还在热情的长生岛教导队地帮助下。学会了汉语拼音和简单的汉字,长生岛的训练口号就是:“吃帝王的食物,说天朝的语言!”

  现在驻长生岛的长州藩代表是宿老守随信吉的一个心腹,黄石向这位全权代表建议:为了增强长州藩要塞的防御力,他们不妨以每门两千两银子的价格,从黄石这里买些从海州缴获的小炮走。那个守随信吉的心腹眼皮都不眨一下的立刻就同意了,他当即拍板先要五门铜炮,还打算以明年的贸易收入为抵押,把剩下的火炮也都预订下来。

  做成了这笔买卖后,黄石不惜重金为守随信吉做了几套全身蜡像,还把守随宿老的画像贴满了日本官兵的宿舍,让他们无论是吃饭还是操练,都能看到守随信吉那庄严的姿态和深邃的目光:“从应仁之乱到现在,日本正值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了天皇、为了长州藩,每一个有志气的日本人都应该学习宿老大人的眼光和胸襟!”

  后来还有很多批留学长生岛的日本军官,他们归国后大多都成了守随信吉的狂热崇拜者,其中很多人步入老年以后,还满怀感情地对儿孙们回忆道:“汉人虽然骄傲自大,但他们都发自内心地敬仰守随大人,每次议论到他的时候都会充满敬意地称呼上一声‘宿老大人’或是‘守随宿老’!”

  为了满足守随信吉的火铳订单,长生岛的军工司也必须加班加点地进行生产,黄石更对军工司再三强调:他非常关注卖给日本军火的质量,因为这关乎到两国的长远友谊,更和长生岛的信誉密切相关。

  总得来说,培养日本的亲中势力进展得还算顺利,就是昨天黄石又遇到了一个新问题,吴穆问他能不能在长生岛上为魏忠贤立生祠。



  ()


《窃明》 万仞指峰能担否 第二十七节 廉耻

  随着孙承宗的倒台,朝中的阉党势力似乎已经变得无可匹敌,虽然阉党也是一群彻头彻尾的贪污犯,但黄石不得不承认的是,至少这群贪污犯中的饭桶比例要比东林党低一些。从万历末年开始的烂造制钱行为得到了一定的控制,朝廷对北方大面积的饥荒也进行了更多的赈灾行动,心不甘、情不愿的地方政府也开始修筑河堤、进行了有限的治水工作。

  黄石毫不怀疑,如果是今天大明宝座上坐着的还是朱洪武的话,那么地方官数年来的无所事事肯定会导致大量的人头落地。但可惜当今的大明天子是年轻的天启皇帝,这个二十一岁的孩子对老师、对管家、对大将、对臣子都很厚道,但也就仅此而已了。

  天启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轻人,此时的大明朝廷和地方政府相比天启初年,仍然是一样的贪污腐化,只是稍微做了些早就该作的工作,不那么消极怠工了而已。但这一点点进步就让天启欣喜万分,并因为这些成绩而大大奖赏了内阁,至于在皇帝心中始终以“忠勤有加”形象出现的魏公公,当然也从这些政绩中分到了最大的一块蛋糕。

  面对魏忠贤和阉党内阁合作形成的滔天权势,大明终于兴起了一片给魏忠贤立生祠的热潮,这毫无疑问就是各地督抚的政治宣言,当然,是最愚蠢的一种政治宣言,和东林大佬左光斗“若非同道,即为仇敌”的名言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者,来到明末这许多年来。黄石奉行的政策始终是骑墙,既然这是黄石的处世原则,那么生祠就更一定不能去涉及。出于以上两方面地考虑,黄石很委婉地说道:“吴公公明鉴,末将根本就没有给魏公公立生祠的钱。”

  这话让吴穆听得一愣,各地督抚争先为魏忠贤请立生祠,所用的材料自然也都极其考究,无论是沉香木的门槛。还是汉白玉的雕栏,这都不是一点点钱能买下来的。反正就黄石所知,为魏忠贤立生祠的花费还没有在十万两白银以下的,目前攀比之风愈演愈烈,生祠地造价也是不断提高,甚至出现了价值三十万两白银的祠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