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抗日战争史-第3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为举世瞩目的大国。
1924年至1927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第一次大革命的北伐战争。
1937年至1945年的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更广泛的统一战线,使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历史的经验证明:国共两党合作,国家兴旺发展;国共两党分裂,民族元气必伤。“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目前,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正是顺应海峡两岸的骨肉同胞热切盼望祖国统一,尽早结束中华民族陷于分裂局面的历史潮流,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必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进一步繁荣昌盛。
抗日战争是在先进的军事理论、军事战略指导下取得胜利的。在全国抗战爆发的前后,为提出符合同情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一些领导人及爱国的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理论的探索。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武装的中国共产党,站在了军事理论和军事战略研究的前列。毛泽东根据中日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等基本情况,以及战争性质的进步与退步,国际社会的多助与寡助等特点,在1936年7月16日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即提出了以持久战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思想。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在提交国防会议的关于确立全国抗战之战略计划及作战原则案中,明确提出:日军以速战速决为原则,我国抗战战略之基本方针是防御的持久战,在战役上应以速决战为原则,作战的基本原则是运动战,并广泛地开展游击战争。接着,中共中央又提出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以及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配合正面战场,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同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也在作战指导计划中,确定了以持久战为主旨的战略方针。制定正确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与中国相比,国小、人力物力资源不占优势的日本帝国主义,妄图依恃其优势武器装备和充分训练的陆海军,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几个月打败中国军队,一举灭亡中国。它急于和中国军队进行战略决战,它最怕战争旷日持久,更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深知敌我双方特点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以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对付日本侵略者的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以全面全民族战争的优势,对付日军现代武器装备的优势;以开辟敌后战场的积极战略行动,与正面战场的防御相配合,破坏日军的全面战略进攻,夺取战略主动权。中日战争是两国综合力量的竞赛,也是战略指导正确与否的较量。经过你死我活的10个月搏斗,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几个月灭亡中国的目标,并没有达到。在中国军队正面战场的有力抗击下,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在不断地遭到破产,战略进攻的势头在衰减。与此同时,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行动取得了重大胜利,八路军已完成在晋察冀等省山区枢纽的战略展开,创建了山区抗日根据地,并正向华北平原地区实施战略展开,新四军亦正开始向华中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大片沦陷土地被收复,敌人后方的抗日游击战争,正以燎原之势发展。根据这一时期抗日战争的实践,毛泽东以军事战略家的雄才大略,总结战争的经验,在著名的《论持久战》中,全面系统地深刻地论述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战略原则,持久战必经的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以及普遍深入的全民动员和政治动员等有关战争胜败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他准确地判断日军进攻总的目标是武汉,并将在占领武汉、广州后告一段落。他具体地指出,在战略防御和战略相持阶段中,应当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实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以达到内线的防御的战略持久,不断歼灭和消耗日军,逐步改变敌我强弱、优劣形势,从而逐渐改变总的力量对比,使其走向平衡,再由平衡走向我优敌劣。他着重指出,漫长和困难的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转弱力强的枢纽,熬过这段艰难的路程,就可依靠自己发展壮大起来的力量,在国际有利形势的配合下,举行战略反攻,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战局的发展不出毛泽东所料。日军在攻占武汉、广州后,不得不被迫停止战略进攻,并将主力转用于后方,进行巩固占领区的治安作战,集中力量对付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游击战争。从此,日军在敌后战场陷入了战略被动地位,解放区军民担负起抗日的重担,成为贯彻执行全面全民族抗战路线和外线速决的进攻战原则,给日军以致命打击的主力军,这就注定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必败命运。中国抗日战争特别是敌后战场抗日战争的实践,正是按照毛泽东关于持久战的理论和战略,一步一步走向了胜利。战争的实践证明,先进的军事理论、军事战略的指导,对弱国战胜强国取得战争的彻底胜利,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意义。
抗日战争中游击战充分发挥了巨大的战略作用。抗日游击战争是发挥中国地广人众优势,弥补武器装备劣势的最有利的形式,也是发挥反侵略自卫战争的正义性,组织广大群众参战的最有利形式,又是使人民抗日武装迅速发展壮大,转变敌我力量对比,逐步担负起抗日重担的最有利形式,还是避敌之长、击敌之短的最有效作战形式。在正面战场作战中得意忘形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在其后方占领区对付人民抗日武装的游击战中,却变得处处被动,穷于应付。中国抗日游击战争由于有先进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坚强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主力兵团为骨干,并积极扶持各地发展群众性的抗日斗争,这就造成了抗日游击战争的广泛性和持久性。在短短的两年内,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在华北、华中、华南的广大地区,蓬勃发展起来。
在这浩大的敌后解放区战场,日军占领的城市和交通线,被各抗日根据地军民团团包围。在犬牙交错变化不定的战线上,抗日军民以普遍的游击战与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相结合,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相结合,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以极其灵活巧妙的伏击战、袭击战、破击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层出不穷、千姿百态的奇妙战术和作战手段,打击日军,使其围攻、“扫荡”、“讨伐”、“蚕食”、“清乡”等频繁的进犯,一次次遭到失败。
数十万日本侵略军,陷于敌后战场,狼奔豕突,疲惫不堪,欲打不得,欲罢不能。年复一年的庞大战争消耗,使日军主力被拖垮,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经济走向崩溃的边缘;而中国宏大的人民游击战争却发展到高级阶段,从长期游击战争培育和锻炼出的千百支游击兵团和正规兵团,则成为担起决定战争命运的重担,向日军反攻争取最后胜利的主力军。这是杰出的战略决策和战略指导艺术,与具有高度觉悟的人民武装结合的产物。
中国的抗日游击战争,使具有优势装备的日本侵略军,在它面前一败涂地,这不能不使国内外很多人震惊和折服。美国军事评论家威尔纳在《日本大陆战略的危机》一文中写道:“在第二次大战中,没有一个地方的游击战能够担当游击战在中国将要而且能够担负的战略任务。”日本人的评价是从切身体会出发的。曾在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任过参谋的将领塚本政登撰文说:“中共八路军对日本军进行的战争,是一场任何条令都未写过、也从未体验过的特殊战争。”“他们擅长于夜间和山地进行远距离机动,因而日军常常处于内线被包围的境地。”“从当时的情况看,可以说夜间是八路军的天下”。“他们受过训练,其体力和脚力高我一筹”,“同样的时间日军只能爬过一座山,八路军能爬过三座山。”“日军在千百次大小围剿作战中基本上没有给中共军队以重大打击。与此相反,在围剿中日军司令部、小部队和后方部队遭到毁灭性打击的事例却不胜枚举。”毫不夸张地说,雄伟的中国抗日游击战争,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尽了自己的伟大责任。日本法西斯是世界人民的第二号敌人,它利用各大国之间的矛盾,于1931年9月即开始向中国进行武装侵略,首先形成东方的战争策源地,不断地扩大侵略战争,并于1937年7月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最早举起反法西斯战争的义旗,并以举国奋战最先开创了世界反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场。这个地域和规模都十分浩大的东方反法西斯战场,只有中国单独地和日本侵略者进行着决斗。在国内外重重困难的条件下,中国承担着日本侵略战争的全部压力,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坚持全国抗战长达4年之久。中国战场是东方战场的主要战场,它对稳定东方反法西斯战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没有中国抗战对日本侵略者的沉重打击,使其战略、政略都遭到惨败,则盟国“先欧后亚”战略的实施根本无从谈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个进程将被改变。苏联副人民委员C·A·洛佐夫斯基在1939年6月即曾指出:“刻下正在中国解决世界性问题:日本是否将成为太平洋和太平洋沿岸的主宰者。人类好几十年的命运将取决于中国和日本斗争的结局。”应该说,他的话并不是危言耸听。
先征服中国,取得巨大的人力物力资源和有利的战略基地后,再南进南洋地区,北进苏联远东地区,这是日本法西斯既定的世界战略,也是轴心国德日双方制定的在东方的战略协同计划。1940年德国法西斯横扫北欧、西欧时,日本急欲乘德国大胜的良机向太平洋方面进攻,由于中国战场的积极作战钳制了日军的行动,使其南进计划被迫推迟,直至次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时,也因大部陆军和相当的海军陷在中国,太平洋方面的兵力受到限制,与德国在中东会师难以实现,这些都为在太平洋方面战备不足的美英等国争取了巨大的战略利益。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向苏联发动进攻后,日本法西斯立即以“关特演”为掩护,实施大规模战略调动,准备向苏联远东发动进攻,然而从中国关内抽调兵力的计划却始终难以完成,进攻计划被迫搁置,使苏联不仅避免了两面作战的严重威胁,而且使东线力量得以抽调到西线,集中对付德国法西斯的进攻。由于中国抗战较长时期地束缚住了日本法西斯的手足,也为亚洲各国的反法西斯斗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开始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东方反法西斯战争出现了两个战场,即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太平洋战场以海战为主,日本的70%陆军和近1/3的海军仍陷在中国战场不能自拔,因此,中国战场始终是对抗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1942年上半年,日本在太平洋的进攻甚为得手,而在中国战场的处境却并不美妙。直至1945年,拥有100余万兵力的日本陆军最大战略集团中国派遣军,在中国军民多年的打击消耗和最后的全面反攻下,既不能回援太平洋和日本本土,又无力进行大陆决战,不得不在中国放下武器,无条件投降。盟国陆军没有参加对日本中国派遣军的作战,相反,中国远征军却以10~20余个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