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抗日战争史-第2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部伪军,对占领区进行连续两年的“治安肃正”作战,企图将日军对“点”和“线”的占领,扩展为对“面”的占领。但是,华北日军对敌后根据地进行1000以上至5万兵力的“扫荡”近百次,大部分“扫荡”均遭到惨重失败,恢复对“面”的占领的目的并未达到,占领区“治安”的情况反而进一步恶化。侵略者这时才认识到,在军事战略上犯了更大的错误。
在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之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了南岳军事会议,调整了指挥系统,对部队进行了部分的补充和整训,使战斗力得到一定的恢复。在抗击日军数次的有限进攻中,基本稳定了原有的战线,并在1939年冬季攻势中,对日军实施了广泛的袭击,给敌一定的打击和消耗,在战略上配合了敌后战场的作战。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正面战场作战的范围、规模及频繁程度,都较战略防御阶段有明显的减弱,各战区部队未能充分积极作战,主动策应配合,以钳制更多日军。在日本诱降和国际绥靖主义者劝降的影响下,国民党反共分裂和妥协投降倾向显著增长。五届五中全会及其“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方针的提出和实施,两次反共高潮的掀起,给坚持团结抗战造成了严重的危机,加重了相持阶段的困难。由于反共分裂、妥协投降不得人心,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提出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的方针,领导敌后抗战的军民,对顽固派的反共磨擦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对妥协投降的阴谋活动给以有力的打击,终于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中国抗战克服了新的危机。
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决策,面对敌重兵回师占领区的残酷进攻,以主力的坚决战斗,保卫了华北敌后的平原和山区抗日根据地,并乘敌无力兼顾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了华中和华南敌后的抗日游击战争,扩大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经过两年来万余次对日伪军的作战(其中包括以100余个团、数十万兵力的华北最大规模的进攻战役),粉碎敌人大规模“扫荡”近百次,歼灭了大批日伪军,使敌后抗日根据地进一步扩大,除抗日联军仍坚持东北抗臼游击战争外,在关内形成华北、华中、华南三大战略区,正规部队发展到50万人,抗日根据地人口达1亿以上。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对中国抗战相持阶段提出的总任务和战略策略,成为全国人民坚持持久抗战、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针,使中国人民战胜了国内外妥协投降势力,渡过了分裂倒退和妥阶危机最严重的阶段。在两年的英勇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成为坚持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敌后战场,成为抗击日伪军频繁进攻的主战场;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游击队等武装,成为对日伪军积极作战的主力军。(见附图12)
在战略相持阶段前期,严重分裂、妥协危机的克服,正面战场战线的基本稳定,特别是敌后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人民抗日武装迅速壮大,这些都为适应相持阶段后期更为艰苦的斗争形势,积蓄反攻力量,争取新的胜利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第五编 渡过难关(1941。1~1943。6)
第二十六章 日本的南进北进战略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发展
 第一节 日本的南进、北进战略
一、欧战中的日本对德、对苏关系
(一)德军横扫北欧、西欧及日德意法西斯同盟条约的缔结
1939年以德国进攻波兰为开端,欧洲大战爆发,日本政府当即声明:“日本帝国不介入,专注于解决中国事变”。'〔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43页。'
但是,欧洲战局的发展规模以及事态的发展速度,远出于人们的意料之外,它导致了日本在对华战争以及整个对外战略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动。
德国入侵波兰之后,苏联也随后进兵波兰东部与波罗的海沿岸诸国,德、苏两国改变了东欧的政治地图。德国完成在东欧的扩张后,掉头北上,1940年4月9日侵吞了丹麦,同一天又向挪威政府发出了最后通牒,挪威拒绝了“德国的保护”。于是德军发动了突然袭击,挪威自南而北绵延2000余公里的海岸及主要城镇,迅速落人德军之手。到6月10日德国完成了对挪威的征服。
在德军征服挪威的过程中,英法两国曾向挪威提供援助,英法联军三个师又一个旅的兵力进入挪威北部重镇纳尔维克,遭受德军的包围和轰炸,被迫撤退。拒绝投降的挪威国王哈康七世和其他政府官员流亡伦敦。德军征服丹麦和挪威,英法干预失败,对欧洲各国震动很大,英国张伯伦政府下台,一直主张进行抵抗的丘吉尔于5月11日组成联合内阁。6月5日法国改组内阁,雷诺总理兼任外交部长,达拉第辞职,戴高乐被任命为国防部副部长。
欧洲各国政治关系急剧变化,希特勒说:“丘吉尔入阁,这意味着战争真正开始了,现在我们才开始同英国作战。”'阿尔贝尔·施佩尔:《第三帝国内幕》,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162页。' 完成对北欧的扩张,德国又转向西欧。对挪威的战事尚未完全结束,希特勒即下令对西欧国家实施其早已准备好的“黄色方案”。5月10日凌晨,德国向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发出最后通牒,并于当天向三国和法国北部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
德国对西欧的攻势共投入兵力141个师,2400余辆坦克和4000多架飞机。兵分三路,中路为主攻,由A集团军群担任,突破卢森堡、比利时阿登地区;北路B集团军群进攻荷兰;南路C集团军群佯攻马其诺防线。英法联军对德国的进攻方向估计错误,并执行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遭受了全面失败。5月10日凌晨,德国的空降部队首先在荷兰首都海牙等要地降落,迅速扩张战果。
13日,荷兰女王威廉明娜及政府部分成员乘英国驱逐舰逃往伦敦。5月15日,荷兰武装部队总司令H。C。温克尔向德军签署了降书。德军进入比利时之后,比利时政府被迫放弃中立政策,吁请英法联军支援。5月13日,英法联军进入比利时,但未能挡住德军攻势,17日,德军进占首都布鲁塞尔,国王利奥波德三世于28日下令向德军投降。北路德军完成了对比利时的征服,还牵制了大批英法联军,支援了中路德军的攻势。
担任对法国主攻的中路A集团军群,5月10日顺利穿过卢森堡,插入比利时南部阿登地区。按法军的看法,阿登地区由密林和险峰构成的“扇形地区没有危险。”'〔英〕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2卷,第33页。'
而德军先头部队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只用了一天便穿过阿登,12日下午抵达马斯河北岸,攻占了色当要镇。14日下午古德里安三个装甲师全部渡过了马斯河,德军兵分两路长驱直入,一路向西南直逼巴黎,另一路指向西北攻英吉利海峡重要港口布伦和加来。英法联军36万大军被围困在敦刻尔克至比利时边境一线,面临被歼灭的危险。但希特勒出人意料地下令古德里安停止前进,英法联军抓住机会,完成了“敦刻尔克大撤退”,至6月4日的一周内,共有33万余人撤渡英吉利海峡,逃出了德军的合围。
6月5日,德军发动对法第二阶段作战“法兰西之役”。此时法军尚有71个师,但士气低下,装备残缺。6月10日,法国政府被迫撤出巴黎,迁到图尔,再迁南方的波尔多。此时意大利也向法国宣战,在已经崩溃的法军背上再插一刀。英国丘吉尔政府提出成立法兰西一不列颠国家,设立单一政府,两国民众具有共同国籍,企图趁人之危控制法国残剩的军队、殖民地等权益,被法国拒绝。6月16日法国组建新政府,由贝当元帅出任法国政府首脑,同时表示愿意投降,6月22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军签署降书的地方——贡比涅森林中的一节火车车厢上,法国签下降书,接受了德国方面的苛刻条件。
德军在短短的时间内席卷北欧、西欧,掠得巨大的财富,极大地刺激了正在东方苦战的日本,使之改变了原来尽力不介入欧战的决定,“另打起主意来,生怕误了一班车。”'〔日〕种村佐孝:《大本营机密日志》,钻石社,1952年版,第14页。' 它要乘机向南方扩张,捞取英法在东方的殖民权益。同时,德国在法国投降之后,制定“海狮计划”对英国本土发动进攻,担心美国对此加以干预,希望日本在东方牵制美国。于是,德、日两国为各自之战略需要,加速了军事结盟。
9月7日德国特使斯塔玛来日谈判双方加强合作。德方的条件是:“关于对英战争,德国不要求日本的军事援助;德国所要求的是,日本用一切办法来牵制美国,扮演阻止美国参战的角色。德国则承认日本是东亚的政治领导者。而且,德国准备在缔结三国同盟以后,充当日苏亲善的‘公正的中间人’”。'〔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51页。'
这是日本能够接受的条件,日本也希望缔结三国同盟条约牵制美国。
改善日苏关系能使日本摆脱北方之忧而专注于向南方英、法、荷势力圈内扩张,因此。双方迅速达成协议。1940年9月27日,《日德意三国同盟条约》在柏林正式签署,规定缔约一国“受到目前不在欧洲战争或中日冲突中的一国攻击时,应以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相援助。”'《国际条约集》(1934~1944),世界知识出版社,第278页。'
该条约的缔结使日德意“三国轴心”关系,进一步发展为三国军事同盟,它标志着法西斯侵略集团最终形成。
(二)《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
在整个日本侵华战争进程中,日苏关系的变化是较为曲折复杂的。当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时,苏联曾宣布实行“中立政策”,继而转售中东铁路,将帝俄时代从中国掠夺的殖民权益,全部转让于日本,变相承认“满洲国”,两国关系有所缓和。但是,1936年日德签定反共产国际协定之后,两国关系转趋恶化,在1938年7月的“张鼓峰事件”与1939年6月的“诺门坎事件”等大规模武装冲突中,日军遭到严重损失,只是因为已经陷于对华战争僵局,无力在北方投入更多兵力,所以最终被迫退让。以驻苏大使东乡茂德为首还主张调整日苏两国关系,缔结互不侵犯条约,这一主张在内阁逐渐占据上风,内阁开始制定同苏联的“中立条约案”。
德国在欧洲的飞速扩张,也影响着德苏关系。苏联虽同德国订立有《互不侵犯条约》,但仍担心德军的进攻,始终以欧洲为首要的战略方向。在这样的形势下,苏联也需要缓和对日关系。避免在遭德军进攻时,东西两面吃紧。
1940年7月,东乡大使正式向苏联提出《中立条约案》,双方的谈判因为北库页岛权益等问题互不让步,难于进展。日德意三国同盟条约签字之后,日本外务省于10月3日制定《调整日苏邦交纲要草案》,设想作出一定让步改进日苏关系,如承认外蒙、新疆和中亚的波斯等地为苏联势力范围等。企图以苏德条约及日德意三国同盟条约为基础,进一步扩大发展为日、德、意、苏四国同盟。德国方面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