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抗日战争史-第1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10月8日到22日,日伪军6000余人首先“扫荡”大清河北地区。12月3日至7日,日军1500余人“扫荡”平汉路、沙河、滹沱河之间的三角地区。12月中旬至12月末,日军集中兵力1。2万余人,第三次分区“扫荡”冀中。这一次日军对大清河北、滏阳河东南和子牙河东西,以及滏阳河以西以北和滹沱河两岸三个区域同时进行“扫荡”。半个月时间里,冀中八路军作战13次,伤亡450多人,毙伤敌1200人以上。
冀中军区部队在1939年频繁的反“扫荡”中,作战383次,毙伤日伪军9414名,俘日伪军1718人,付出伤亡3851人的代价。
日军为巩固对冀中平原的统治,从1939年12月前后开始推行“囚笼政策”,大举修路,以深沟高垒连结碉堡据点,并以县城等重要据点为中心,在外围修数道公路,既将抗日根据地分割成许多孤立小块,又便于其机械化部队运动。
与“囚笼政策”相互配合的是不断的分区“扫荡”。
1940年2月21日到3月5日,日军1000余人,“扫荡”沙河、滹沱河、唐河之间地区。3月17日至30日,日军6000余人又在滹沱河以北、潴龙河以东、子牙河以西地区实行分区“扫荡”。此时,冀中7个主力团和在冀中的第120师独立第3支队及津南自卫军,已经南下晋冀豫、冀鲁豫地区执行其他任务。
从4月10日至5月底,日伪军3万余人对冀中进行为期50天的第二次春季“扫荡”。这次“扫荡”,时间长,行动诡秘,稳扎稳打,连续合击,增修公路,构筑据点,至5月中旬据点达到4D0个左右(1939年底177个),并封锁河流,控制渡口,使冀中形势空前严峻。为了协助冀中反“扫荡”,晋察冀军区派来两个团。冀中军区留下相当兵力以营或连为单位灵活作战,一部主力转移到平汉路西山地,集结整训,作战与整训的部队轮流替换,以保持持续力量。冀中军区机关大部转移路西,负责人轮流带部分工作人员在路东负责指挥。50天反“扫荡”中,八路军作战91次,牺牲879名,负伤624名,毙伤日军2942名,伪军419名。
为保护麦收打击日军抢麦和破坏麦收的计划,冀中军区重新部署,以在北岳区休整后的一批部队投入作战,以营为单位,分散配合地方游击队、游击小组积极活动,打击据点伸出之敌,袭击据点,将敌人孤立围困于据点之内,发动群众破坏交通。从6月1日至25日,作战44次,毙伤日军515人,伪军226人,在党政军民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保卫麦收的胜利。
6月下旬,青纱帐逐渐繁茂,冀中南下的部队归来,于是发起青纱帐战役,至8月中旬,冀中部队作战146次,毙伤日军2189名,伪军422名,收复15个据点。
(二)北岳区的巩固
1938年9月20日至11月7日,日军集中5万兵力围攻北岳区后,从11月中旬到1939年春,对北岳区边缘区进行频繁的骚扰,不时以部分兵力伸入根据地腹地,企图寻找八路军主力作战或袭击八路军后方机关,并破坏生产。
北岳区针对敌人的行动特点,1939年春至秋末,以一部分兵力配合地方武装,在敌人据点附近和交通线开展游击活动;主力部队集结于机动位置,加紧整军。二者轮流替换。
1939年,北岳区多次集中兵力,对深入根据地比较孤立之敌予以歼灭性打击。3月13日,日军600余人深入灵山,向庞家洼进犯,第3军分区第2团毙伤其130余人。3月25日,盂县日军300余人经上社据点东犯上、下鹤山,第2军分区第4团歼敌270余人。
5月8日至6月25日,日军第1集团军以第36、第109师、独立混成第3、第4旅各一部,分四期对北岳区西部——晋东北五台山周围进行“扫荡”。
5月11日,五台、繁峙各据点日军合击台怀镇扑空后分路撤退,其中由大营进到神堂堡之敌,在撤退中遭第359旅第718团、教导营、骑兵大队的阻击和包围,13日晚日军突围,改取小路向西北逃窜。14日晨日军逃到上下细腰涧地区,适与向东机动的第717团遭遇。该团向敌猛扑,将其压迫于山涧。随后第718团等部赶到,向敌展开南北夹攻。经20余小时激战将敌大部歼灭,残敌在砂河之敌接应下,回到大营。此役毙伤日军700余人,缴获炮5门,轻重机枪19挺,步枪400余支,使日军的“扫荡”遭到沉重的打击。
5月18日,日军开始第二期作战,发现五台山西部山地并无八路军大部队,原定3个星期的作战,只进行4天便于21日草草收场。第三、第四期作战也由于八路军适时向东部转移而扑空。第四期作战中,华北方面军直辖的第10师一部配合行动,亦无收获。
日军第109师参谋山崎重三郎后来回忆:“1939年5月的五台作战是继1938年秋季作战的再一次剿共作战,其结果与初次相同,毫无收获”。“作战期间,几乎无法掌握共军的动向,甚至连共军的踪影也弄不清。因而,从未进行过较正规的作战。另外,由于战地民众实行‘空室清野’,第一线部队在作战期间也未遇到居民”。'〔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部:《华北治安战》(1),朝云新闻社,1984年版,第158页。'
5月7日,梁各庄日军500余人沿涞(源)易(县)公路西进占领大尤华后,留驻300余人在大龙华建立据点,企图与涞源日军相呼应打通涞易公路,将第1军分区南北分割。该军分区以第1团、第2团1个营、特务营、骑兵营、炮兵连、游击第3支队、第5支队共3000余人,于5月20日凌晨1时向大龙华之敌突然攻击。天亮后易县、梁各庄等处日军来援,亦被阻止。
战至下午,全歼大龙华之敌,并歼灭援敌100余人,缴获日军文件50多册。
大龙华战斗后,日军出乓报复,利用雨季对第1军分区的易县、满城、徐水地区进行“扫荡”。军分区经过20多天战斗,于7月28日结束雨季反“扫荡”。
9月23日,日军独立混成第8旅第31营以及灵寿、正定、行唐、无极等县伪警备队共1500余人,民夫200余人,大车数十辆,突然集中在灵寿县城,企图奔袭晋察冀军区后方机关。晋察冀军区和第120师判断日军可能经慈峪沿磁河左岸大路进攻北岳区南部重镇陈庄,遂决心以津南自卫军正面钳制敌人,节节抗击,诱敌深入至磁河左岸大路谭庄、岔头段,以主力伏击进犯之敌。
25日,日军从灵寿出动,先后占领慈峪、南谭庄。26日,该敌又将辎重由慈峪运回灵寿,伪装撤退。27日拂晓,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通报第120师:
日军留数百人守慈峪,主力1000余人沿磁河西南鲁柏山南麓小路向陈庄轻装疾进,第120师主力立即沿磁河左岸向陈庄机动。日军于27日11时抢先占领陈庄。第120师判断日军孤军深入,必然下敢久留,决心在日军回窜时歼灭之。遂以主力在陈庄以东磁河两岸的司家庄、高阳庄、冯沟一带设伏,并以一部兵力进至陈庄南面的长峪待机。
28日晨,日军人烧陈庄后,沿磁河左岸大路向东撤退。为防止受到伏击,途中又变换方向。突然向南徒涉磁河,隐蔽其撤退路线。在渡磁河后,仍然向东,沿磁河右岸(南岸)、鲁柏山北面山脚小路撤退,正陷入伏击区。当日黄昏,第120师部队对敌发起总攻,并打退敌人的多次反扑,战至30日下午,日军1100余人全部就歼。由慈峪北援的日军也被打退,撤回灵寿。
1939年,北岳区的部队按照军区部署,利用战斗间隙进行了两期整军。
整军后。北岳区编成第1、第2、第3、第4、第5、第19、第20、第25、第 26团,教导团、骑兵团、特务团及游击军。
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旅长阿部规秀中将)力打通涞易公路,11月2日,以第4营从插箭岭出发袭击走马驿,第1营从白石口出发袭击银坊。晋察冀军区决定以一部兵力钳制、堵击由插箭岭出动之敌,集中第1军分区第1、第3团、第25团两个营、游击第3支队,第2军分区第2团,共6000余人,伏击向银坊进攻之敌。
11月3日,向银坊进攻的日军520余人在雁宿崖被全歼。阿部规秀得知后,4日亲率涞源、插箭岭的日军1500余人向雁宿崖急进,企图寻找八路军主力报复。5日下午,该敌进至雁宿崖,八路军已向东转移。日军报复心切,6日晨继续追击,同时,日军第110师于当日派两个支队从唐县、完县北上,进行策应。
晋察冀军区决定,在黄土岭附近再歼灭东进之敌,通知第120师特务团赶来参战,并令第20、第26、第34团钳制易县、满城、徐水的敌人。(见附图9)
6日晨,日军由雁宿崖东进,黄昏进入黄土岭村。黄土岭位于涞源、易县交界处,往东到上庄子是一条长2。5公里的山谷,利于设伏。八路军乘夜秘密部署于上庄子南北高地上。
7日拂晓,日军继续东进,15时全部离开黄土岭进入伏击区。此时,八路军突然发起攻击,将敌围困于狭沟里,100余挺机枪集中火力向敌射击,日军死伤惨重。16时后,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指挥部亦被迫击炮击中,阿部规秀当即毙命。8日晨,日军主力向司各庄方向突围。第2、第3团、特务团尾追突围的日军,中午,晋察冀军区得知日军援军已到西北面的三岔口,日军第26师、第110师各一部均已出动增援,乃指示部队撤出战斗。黄土岭战斗,毙伤日军900余人,缴获满载军用品和给养的骡、驴200余头。特别是击毙敌酋阿部规秀,引起敌军上下的悲鸣。哀叹:“名将之花,殒落在太行山上”。
11月16日至19日,日军驻蒙军对滦源县南部地区进行了“扫荡”。
20日起,日军以阜平为目标,集中约2万人分7路台击晋察冀军区、第120师的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晋察冀军区部队及第120师主力适时向外转移。26日,日军进占阜平。八路军不断袭击日军后方点线,迫使日军主力不得不于12月3日放弃阜平。8日,日军全部撤回原据点,从10月25日至12月8日,北岳区八路军共作战108次,伤亡约2000人,毙伤日军3600余人。
1940年春、夏,北岳区抓紧战斗间隙,加强根据地党政军等各项建设,深入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实施民主选举,并于1940年8月13日正式公布了晋察冀边区《施政纲领》(简称《双十纲领》)。
晋察冀军区在1940年1月至6月,分两期开展了政治整军运动。通过整军加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三)冀热察地区抗日斗争的恢复和发展
1938年秋,冀东人民抗日武装大起义遭受挫折后,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加强冀热察地区的工作,12月下旬,第120师副师长萧克带领近百人离开晋西北岚县,1939年1月下旬到达平西。2月7日,在平西三坡正式成立冀热察挺进军,萧克任司令员,下辖第11、第12支队及西移平西的冀东抗日联军等,共约5000人。同时成立冀热察军政委员会,萧克任书记。随后,又成立冀热察区党委,马辉之任书记。3月,冀热察军政委员会和区党委召开全区党贝代表大会,大会确立以“巩固平西抗日根据地,开展冀热察游击战”作为战略任务。
1、平西
1939年2月初、4月底和6月下旬,日军3次“扫荡”平西,每次出动2000余人,持续1周左右。挺进军打退日军进攻后,利用青纱帐期积极主动向外打击敌人。
1940年3月9日,日军独立混成第2、第15旅共6000余人,及伪军3000余人,从矾山堡、桃花堡和门头沟等地出动,分10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