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抗日战争史-第1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0月9日决定增派一个集团军在杭州湾北岸登陆,攻击上海守军侧背。
10月20日,日军参谋部决定抽调第6、第18、第114师、国崎支队、独立山炮第2团、野战重炮兵第6旅和第1、第2后备步兵团,组成第10集团军,柳川平助中将为司令官,与海军协同,在杭州湾北岸登陆,以协助上海派遣军作战。10月20日,日军又从华北抽调第16师等部编入上海派遣军的战斗序列。至此,进犯淞沪地区的日军已达两个集团军9个师,侵华日军的作战重点,已经转移到华中。当时日本留在国内的部队只有近卫和第7两个常设师。日军在中国,特别是在华中下的赌注,表明了在上海附近进行决战的意图。
日军选定的登陆地点,是位于上海南侧杭州湾北岸。这里海岸线平直,近岸有10米以上的水深,是淞沪地区最良好的登陆场。日军登陆后如占领松江城,即可切断沪杭甬铁路,与北面的上海派遣军配合,对淞沪地区之中国军队形成包围。
淞沪会战初期,中国军队曾设置杭州湾北岸守备区,以第8集团军4个师1个旅担任防守,防止日军增援部队在沿江沿海登陆。后因上海方面战事紧张,部分守备部队先后被调往浦东一带协助正面作战,以致从全公亭到乍浦几十公里长的海岸线,仅有第62师之一部及少数地方武装担任守卫。
11月5日拂晓,日军先以舰炮对金山卫附近中国军队阵地轰击数小时,然后第10集团军第一梯队登陆部队(第6师与第18师)在航空兵火力掩护下,于全公亭、金丝娘桥、金山卫、金山咀、漕泾等地登陆。中国守军在沿海岸担任警戒的部队为第28军步兵第63师的2个连,兵力薄弱,为敌军击破,日军登陆成功。5日上午,全公亭方面登陆日军已达3000余人,中国战区指挥官急调第62师、独立第45旅及新到枫径之第79师前往阻击,井令在青浦之第67军推进至松江。但部队联络困难,行动迟缓,未能如期实施反击。
日军乘机突击,后续部队源源上陆。
日军登陆成功后,即以第18师一部向沪杭铁路前进,第6师和第18师主力向松江进攻,当晚进抵金山县城、松隐镇、亭林镇一线。
11月6日,敌先头部队到达米市渡附近,傍晚渡过黄浦江,突破守军阻击,以主力向松江前进。中国守军第62、第79师分别向亭林镇、金山城发起反击,伤亡较大。指挥松江地区防御的第8集团军副总司令黄琪翔,组织第62、第107、第108、第26、第79师固守黄浦江各主要渡口,阻敌第6师、第18师渡江。
日军参谋部为统一上海方面作战指挥,11月7日决定将上海派遣军与第10集团军编组成华中方面军,松井石根上将为司令官。其目标是:“以挫伤敌之战斗意志,获得结束战局的机会为目的,与海军协同消灭上海附近的敌人。”并规定:“华中方面军作战地域为联接苏州——嘉兴一线以东。”'〔日〕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朝云新闻社,1983年增印,第397页。'
8日拂晓,日军第10集团军主力渡过黄浦江,与中国军队第108师激战。9日占领松江城。
对日军第10集团军在金山卫的登陆未能扼制,其主力登陆后又未能阻止其向纵深扩张,在此情况下,中国军队本应果断撤出上海,向第二防线转移。
当时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军委会第一部作战组长刘斐及第15集团军总司令陈诚等人,都曾就此向蒋介石提出正确的建议,蒋也采纳了这个意见,并对前线下达了向吴福线'吴县至福山。'转移的命令。但下令后的第二天,蒋又突然召开紧急会议,幡然变计,说现在准备召开九国公约会议,只要我军在上海继续顶下去,九国公约国家将会主持正义,制裁日本,结束中日战争。因此,要收回撤退命令,让各部队仍回原阵地死守数日。这一决定使守军丧失了主动转移的有利时机,直至阵脚开始混乱,第3战区指挥部才于8日夜命令各部队向吴福国防线转移。
9日,守军开始全线撤退。右翼作战军第9、第15两集团军开始沿京沪线两侧地区撤退,因遭敌机轰炸,联络中断,陷于混乱,险成溃退。为掩护右翼作战军后撤,左翼作战军第15、第21两集团军在新泾河一线坚守至12日夜,达成任务后,始向吴福线转移。
为掩护上海方面中国守军顺利撤退,第67军在松江阻击由金山卫登陆的日军深入。11月6~8日,该军在松江县城与日军展开激战,击退敌多次进攻,完成了“死守三日”的任务,在向昆山突围中,军长吴克仁壮烈牺牲。
11月11日夜,中国守军在上海市南侧地区及浦东担任掩护之部队撤离。
被隔绝于上海市内的守军4000余人撤至租界。日军即向上海市西、南方向推进。11月12日,上海市区沦陷。
在淞沪会战中,中国海军与日本海军在长江展开战斗。8月16日晚,江阴区江防司令部派出102号快艇,自江阴经内河潜至上海黄浦江,进至距日军旗舰“出云”号300米处,向该舰施放两枚鱼雷,均命中爆炸,使日军旗舰遭受重创。中国快艇在返航中被敌击沉,官兵泗水离艇。8月中旬,中国海军派出“甘露”等舰在江阴下游破除航海标志,堵塞港道,阻止日舰溯江上驶,同时,抽调通济、大同、自强、德胜、威胜、辰字、宿字等舰艇,以及国营招商局和各轮船公司怔集的轮船23艘,合计35艘,下沉堵塞航道。
随后,又征用民船、盐船一批陆续下沉,填补航道空隙,并在江阴一段分布水雷。8月下旬,中国海军为保卫首都,派平海、宁海、应瑞、逸仙等舰开往江阴封锁线,协同其他舰艇实施防卫,并与来袭的日本飞机进行了频繁战斗,至11月下旬,共击落日本飞机7架,重伤日本军舰两艘。中国舰艇损失惨重,大部被炸沉或炸伤。
11月13日,日军占领上海后,为了切断中国军队主力的退路,并策应第10集团军登陆,将从华北调来之日军第16师在白茆口、浒浦口附近登陆,向常熟进攻,企图切断中国守军退路。上海派遣军除以两个师担任上海及后方要点的警卫外,集中7个师沿京沪铁路及其南北地区向吴福线进攻。在杭州湾登陆的日军第二梯队第114师于10日在金山卫登陆后,向嘉兴方向进攻。担任江防的中国守军第40师及第21集团军所属各师,与日军展开激战,掩护战区主力向吴福线转移。
11月19日,日军分别攻占常熟、莫城镇,苏州亦同时失陷。第3战区为避免与敌决战,乃于是日夜命各部撤向锡澄线。'无锡至江阴。'
这样,吴福线国防工事未来得及发挥作用即被日军占领。
日军统帅部曾规定华中方面军作战地域为苏州——嘉兴一线以东,至19日其各部进抵该线后,并未停止前进,决定乘中国军队撤退混乱之机,继续向西追击。20日,日本华中方面军决定向南京追击。
日军突破吴福线后继续西进。
23日开始向锡澄线发起进攻。蒋介石下令死守现有阵地,但溃退之势无法挽回。
25日无锡失陷。中国军队放弃锡澄线,一部沿京沪铁路向常州撤退,大部经宜兴往浙赣边境撤退。
27日日军切断江阴、无锡公路,29日攻入常州。
自锡澄线弃守后成为孤军的江阴要塞守备部队,从11月28日起受到日军围攻,与敌激战5日后,工事大部被摧毁,官兵伤亡甚多,遂向镇江方向突围。
12月2日,江阴要塞失陷。
11月9日,右翼作战军开始向乍平嘉'乍浦经平湖至嘉兴。'国防线撤退,遭敌第6、第18师迫击。与敌激战至14日,嘉善失守。
19日,苏嘉线'苏州至嘉兴。'与沪杭线交会点嘉兴被日军攻陷,乍平嘉国防线被突破。
守军退向南浔、青镇、长安、海宁一线。20日,蒋介石命令刚到达之第7军向吴兴急进,加强吴兴、广德地区防御,11月24日拂晓,日军在30余架飞机掩护下,攻占吴兴。30日占领广德。
12月初向宣城、芜湖西侵,主力北上进攻南京。此时,中国第7战区已经编成,刘湘上将力司令长官,即命第23集团军(川军6个师)支援第7军。
12月初,第21、第15集团军在第23集团军掩护下,经宜兴向孝丰、宁国附近地区转移;第23集团军亦向宣城以西及宁国转移;锡澄线守军即向南京转移。淞沪抗战至此结束。
淞沪会战从1937年8月13日开始,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西撤,历时3个月。在此期间,日本侵略军华中方面军,编成上海派遣军、第10集团军,下辖近10个师的兵力,共约28万人,动用军舰30余艘,飞机500余架,坦克300余辆,大举进犯上海。中国先后调集中央部队和驻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部队,总计兵力约70余个师,海军舰艇约40艘,空军飞机250架,投入战斗。广大官兵同仇敌汽,斗志昂扬,以劣势装备,与有优势装备的敌人拼搏,毙伤日军4万多人,坚守上海达3个月之久,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的迷梦。
这次会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也为上海工厂内迁,保存经济实力,以至掩护国家转入战时体制赢得了时间,松沪会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亦有其重要地位和影响。
淞沪地区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首都的门户,日本帝国主义早已虎视眈眈。中国无意把战争引向淞沪地区自伐肺腑,自损资源,以改变敌进攻方向,而是日本侵略者决意夺占上海。因此,在淞沪地区进行一战势必难免。在淞沪地区进行多大规模和多长时间的作战,要从中日双方的特点及中国长期抗战的全局利益考虑。在上海地区给敌以相当的反击和消耗,达到一定的战略目的后,逐次转移至第二、三防线,再从正面阻击,翼侧反击给敌以更大的消耗,在战略上是有利的。把70余万大军部署于敌掌握制主权、制海权的滨海城市,单靠拼消耗,拖时间,幻想求得国际干涉,解决中日战争,这是违背持久战战略方针和不利坚持长期抗战的表现,是战略指导上的严重失误,因而给以后保卫首都南京的作战,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陈诚也认为:“这次战略受政治的影响极大,乃是国家的不幸。”'《民国档案》1987年第1期,第18页。'
三、南京失陷及日军大屠杀
日军侵占上海后,鉴于进攻发展顺利,中国首都南京也指日可待,侵华气焰更为嚣张。11月17日,成立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直接受命于日本天皇。随后,设立了大本营与政府首脑的联席会议。
11月24日,日军大本营召开第一次御前会议,陆军参谋总长等在上奏作战计划中提出,利用在上海周围的胜利,不失时机地果敢追击,进攻南京。
此时,日军乘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撤退之机,以8个师的兵力,分三路水陆并进,进逼南京。日军上海派遣军第11、第13、第16师沿京沪铁路及其以北进击南京。第10集团军第114师沿宜兴、溧阳、溧水公路前进;另以第6、第18师沿宁国、芜湖公路进攻芜湖,以断中国军队沿江往西的退路,国崎支队从广德经郎溪、太平渡江,攻占浦口以截断中因军队后路。日军企图从东南北三面合围南京,占领中国的政治中心,迫使中国政府屈服。
11月中旬,蒋介石连续召开三次高级幕僚会议,商讨防守南京问题。会上多数高级将领认为,日军由京杭国道、京沪线和长江进逼南京,来势凶猛,而南京地处长江弯曲内侧,地形上背水,易攻难守。加以中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