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不朽的光荣--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被日军轻易的突破。

  假如蒋介石能够在十月中旬,开始有计划的将参战部队,逐步的退出上海市区,把阵地的纵深拉开到苏州河南岸,并且将增援的桂军主力部队,负责接应前线有计画退出战线的部队,这样中国的部队能够带着完好的装备,开始部署在事先建好的国防线上,并且动员地方政府与民众,开始打扫整理防御工事,补充粮食、饮水以及燃料,后续增援的部队也尽量的留在京沪与京杭地区,成为防御作战的预备队,这样将淞沪会战拉开成为京沪会战,那么日军恐怕就会遭到更大的麻烦与更多的损失了。

  当然,基本上,中国是一个全方位落后的国家,连军队的指挥与后勤系统,都存在极多的矛盾与不兼容的问题,全靠蒋介石个人居中协调指挥,而前往上海作战的部队,根本不能有准确的事前规划与掌握,各路诸侯是在讨价还价之后,自己要保留实力之后,才派出部队投入战场,运输工具落伍与不足,因此蒋介石经常处在无法掌控部队应战的状况。许多的军队不能适应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作战,对于日本的海空军,以及坦克、重炮与毒气等杀伤力极大的武器攻击,更是连见都没有见过。

  华军长期作战最大的问题是,一旦接战之后,部队出现人员的死伤与装备的损坏,就无法迅速的得到补充而恢复战力,因为中国没有完整与统一的后勤系统,更没有受过军训的后备军人,征兵制才在试办阶段,因此勉强由各地强征而来的补充兵员,根本就是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平民,各军的武器系统又分为十几种,要补充的武器不是缺货,就是补充上了,部队还不一定会用。

  而日军最大的优点就是完备的兵力补充系统,以及高效率的后勤支持系统,作战部队本身就有后备兵的建制,而受过军事训练的后备军人,更是很容易的在部队中发挥战力,因此中日两军在接战之后,第二回合整补之后再战,中国部队的战力会大幅的减少,但是日军仍然可以保持相当的水准。

  而日军虽然最后取得淞沪会战的胜利,但是日军一直迟了两个月以后,才真正掌握到蒋介石华东决战的作战意图,因此,日本在逐次增兵的状况下,无法速战速决的在上海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假如日军能够早些在上海一次地集结重兵,同时在开战的时候,就以重兵指向太仓以西的战略据点登陆,然后大胆的深入,直接切断华军在上海与南京之间的交通线,那么华军在上海早就被日军所包围,会更早失去缠斗的力量。同时日军也不应过于自恃火力与兵力的优势,专门攻击华军阵地,采取硬碰硬的打法,反而应该设法进行机动迂回的攻击,才能增加获胜的机会。

  日军能够将第十军用在金山卫的登陆作战,可以算是作战的杰作,这样从华军阵地的后方,进行大迂回包围的作战,是瓦解华军在上海作战的高招,造成华军出现失控性的退出战场,装备与人员的损失,更是非常的巨大,不过日军竟然无法包抄与围歼到中国的主力部队,这也显示出,日军作战规划上的疏失。

  日军在上海浴血缠斗三个月,才勉强攻下华军的阵地,已经使得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抗日实力与决心,产生刮目相看的态度,而日军久战未胜,日本的民心士气,则出现了怀疑与困惑,日本几乎已经可以确定,无法在短期内结束与中国的战争,那么日本就将面临其战略最大的致命弱点,日本缺乏战争与民生的资源,根本经不起长期的消耗,一旦日本无法在中国战场上达成速战速决,那么日本面临最后的溃败,也就成为无法避免的命运了。

  而松沪会战改变了中日作战发展的态势,中国以弱势与守势竟然掌握了战略的主动,日军拥有优势与攻势,却无法决定战略发展的方向与决战的地点。此外这场血战真正的打出中国人民的信心与热情,推翻了国际社会公认的「日本三月亡华」看法,虽然无法「感动」国际社会对日立刻进行制裁,却也让国际社会开始更为同情与支持中国的抗日作战。

  总之,在卢沟桥事变之后,只要中国不屈服,中日两军的东线作战绝对是不可能避免的,与其让日本掌握主动,不如让日本陷入被动。虽然日军并没有沿平汉线长趋武汉的作战计划,但是中国却不可不防这步,蒋介石主动改变东线成为主力战场,有着后勤与指挥的实际需要,因为华军主力与补给,多数来自长江以南地区,当时的陆路运输能力,在日军空军压力下,无法支持大军的北部作战,但是若在上海作战,不但地理较近而且长江即是运输的动脉,而上海作战,是蒋介石的地盘所在,就近指挥,灵活方便,因为在华北战线就会出现严重的鞭长莫及的指挥脱线问题,石家庄行营就是在各军不听指挥的情形下,在混战中沦陷的。

  当时国民政府发表的撤退声明,可以说是对于这场会战的过程与意义,做出最好的历史见证与结论:

  「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蒋介石与全体军民的共同结论是,虽然上海作战失败了,但是中国决心以更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

  22。7 参考资料

  蒋纬国编「抗战御侮」,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黎东方「细说抗战」,王辅「日军侵华战争」,黄仁宇「从大历史角度读蒋介石日记」。

  附注:

  '1' 这场会战的规模,可以说是自一次大战德、法之凡尔登会战(the battle of Verdun,1916)以来,世界所发生之最惨烈的一场恶战。

  '2' 总队编制的兵力接近一个军,由於上海财政的经费充裕,以及规避日本的压力,蒋介石允许税警团总队拥有德式正规军的装备,黄杰任总队长。

第二十三章、阴错阳差的南京保卫战
  日军攻占了南京,并且以无法想象的残忍手法来对付中国的军民,但这种历史上空前的暴行,不仅无法屈服中国人的抵抗意志,反而更为激起整个中国民族的悲愤。中国人不怕死,也不怕凌虐,中国人即使真正地打完最后一发子弹、流光最后一滴鲜血,也绝对不会对日本侵略者屈服与投降。对于蒋介石而言,抗日的战略已非常的明显,中国可以丢掉首都,但是中国不会停止抗日,中国将继续引诱日军深入其广大的战略空间之中,即使这代表着更多的中国军民要牺牲,更多的领土遭到摧残与占领,但是中国决心抗日到底。

  在淞沪会战尚未完全结束之时,有关是否要进行南京攻防战,就已分别在中日双方统帅部之内,掀起了重大争论的“意见战争”。日本大本营方面是考虑是否有必要进攻南京,中国军委会方面则是考虑是否有必要防御南京。这种奇怪的争论,看起来是有些荒谬,因为中日两国既已全面交战,日本理所当然要攻下中国的首都南京,以达到政治与战略上“屈服”中国的目标。而中国当然要防卫自己的首都,以掌握本国政治与战略的中心,指挥全国继续的对抗日本。但是,当时之交战双方,却有着非常特别的状况,造成日本犹疑着是否要进攻南京,而中国则是考虑是否要防卫南京。

  在法理的形式而言,中日双方尚未经过正式宣战的法定程序,日本当时对中国用兵的最高战略目标,是希望保持速战速决的作战方针,尽量以局部性的“事变”方式,采取分割的原则,来处理与中国的各种战争冲突,日本并不希望与中国进行全面的战争,以免陷入中国广大的战略空间之中,日本想要的是逐步蚕食中国。

  七七事变之后所引发的华北作战与松沪会战,其实都已超过日本的预期了。所谓日本可以在“三个月”内亡华的构想,并非日本军部单纯、轻率与狂妄的设想,而是有着相当科学、实际数据支持的估计。在卢沟桥事变扩大,日本决定派兵进攻中国之时,日政府并无完全占领中国的策略。日本确信中国在遭到几场严重作战的失利后,就会向日本屈服,接受让日本控制华北与内蒙古的条件。同时日本可以进一步操纵中国的市场与资源,以支持与配合日本准备与苏联和美国之“终极作战”。

  23。1 日军为应否进攻南京而激烈争论

  日本与中国进行的全面作战,主因只是由于日本政府对七七事变处理失控,将局部战事演变成为全面大战,使他觉得不妨利用这个机会,在华北给予中国重击,然后迫使中国让步,使得日本可以进一步的掌控中国的内蒙与华北地区,而不是日本预先设计与谋划的结果。

  日本没想到因为海军在上海的介入,给了蒋介石一个借势转换决战地点的机会,因而引爆了八一三上海事变。日本军部基于国家颜面以及军方的形象,不肯也不愿在上海这个国际都会作出任何让步,因此才在上海与中国开辟第二战场。日本原先在上海的作战目标,也不过想要在上海痛击中国军队,攻战中国的金融、工业与经贸中心,造成对长江三角洲精华地区,以及首都南京安全的威胁,以增加其迫使中国签下城下之盟的筹码而已,因此日本的战略规划,还是进行华北决战。日本当然知道中国的持久作战战略,是企图“诱敌深入”、“以空间换取时间”,所以日本政府与军部中,有不少负责的官员,包括首相近卫,外相广田,大本营的参谋次长多田骏中将,都认为对华的战争,必须要能够适可而止,之要能够在局部的冲突上取得胜利,并迫使中国接受日本所提的停战条件,日军就没有必要继续在中国深入的作战,因为日本的资源有限,同时扩大与中国的战争,会影响到对共产主义国家苏联的最后决战。所以在淞沪会战中,日本大本营早就划下日军在上海作战范围的“制令线”,所有部队不得越过苏州、嘉兴以西的地区作战,日本大本营就是担心日军会在中国的战场上,越陷越深。

  因此日本政府认为,他已占领中国华北的政治、经济中心北平与天津,以及控制了山西的战略高原与黄河以北地区,加上在淞沪会战中,几乎击溃了中国的主力作战部队(特别是蒋介石培训之德式装备的中央军),因此日本政府与军部都曾考虑,是否无需在淞沪会战结束之后,进一步地对中国首都南京发动攻击;中国在遭到如此重大的作战损失之后,“应该”会接受日本的和谈要求。而日本若是进一步进攻中国首都南京,将会使得中国政府陷入决心抗战到底的心理反弹之中。而日本大本营也同时认为,在华北作战与松沪会战中,日军付出的代价,已经超过了在日俄战争中伤亡的总数,日本人民开始会对战争感到恐惧与厌倦。同时日本政府也根据情报判断,蒋介石正与苏进行军事联系,苏联有可能会投入战场,以对日军造成背后的攻击。所以日军最好能够及时见好就收,集中足够的实力,来防范苏联的偷袭。何况日本一直认为能以分期的方式,蚕食中国,比较有利。

  当时,苏联是唯一以武器公开支持中国作战的国家(当然还是要中国出钱买),而苏联准备随时对日本作战的传闻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