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官策-第2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伍大鸣点点头:“那也好,我们就分道扬镳吧!小屠开车。”

汽车开动,陈京冲着车摆手,车往前走了大约二三十米的样子,忽然又往回倒,陈京连忙一溜小跑上去。

车后窗摇下来,伍大鸣伸出脑袋冲陈京道:“陈京,我再问你一次,你对自己的去向问题,是如何考虑的?不要跟我打马虎眼说客套话!”

陈京一愣,有些措手不及,但是很快,他便调整好情绪,沉吟了一下,斩钉截铁的道:“书记,我还是希望能下去,下基层!”

伍大鸣盯着陈京的脸庞凝视了大约五秒钟,然后点点头,道:“好,我知道了!你从这里有车去党校?”

陈京点点头,还没等他开口,伍大鸣道:“那行吧!你认真学习,不要想太多……”

第三百四十八章谣言四起!

省党校青干班临近结束,班里的气氛却是愈来愈紧张。

最后半个月,各个学科的理论实践考试,一轮接着一轮,这样的考试,像小学中学生一样,实行全班排名,排名座次连带成绩单一起寄往其所在单位。

几乎每一轮考试过后,排名的次序都会变一次,这让整个班的气氛都变得紧张起来。

同样都在青干班学习的三个月,同样都是年轻干部的佼佼者,谁愿意承认自己的水平能力比别人差?也正因为这一点,竞争是空前的激烈。

陈京的排名一直都在九到十名的样子徘徊,上不了,下也下不到哪里去。

经过了几个月的恶补,陈京现在经济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优长,写文章基层功底这一块,也是其得分的亮点。而弱点方面,还是在理论方面,马克思理论,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方面底子他比不上那些长期沉浸在党理论学习的老笔杆子。

而现在,在这期学员中,就有好几个这样的老笔杆子,写这方面文章,当真是高手。

深研党理论研究的笔杆子是个冷门,在基层来说,这样的笔杆子作用不大。但是到了一定的级别以后,比如说省委和市委领导,有很多领导都需要在党重要刊物上发表署名文章,这种情况下,这类笔杆子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

而一个高级干部,其政治理念的成形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重要领导干部,不能只有一些实在政绩,除了政绩,还要有思想,还要有自己的政治主张?

领导的政治主张从哪些地方体现?就是从这些材料中体现,而整这些材料,就需要那种长期沉浸在党理论研究的笔杆子。

陈京号称本届青干班第一笔杆子,但是,这一块是他的硬伤,和很多同级学员比,他自愧弗如。

除了这一部分,具体执政经验,陈京有一定的基层工作经验,但是到一县一区的大政方略,施政方法技巧经验,这一块陈京也有些欠缺。毕竟陈京并没有在最基层乡镇一级干过党政一把手。

陈京也没有在县一级单位担任过任何党政领导职位,陈京的仕途是从县级局开始,这一点相比那些省市机关的人来说,基层经验要丰富得多。

但是,真正和那些从最底层爬上来的干部比,陈京还是略有欠缺。

不得不说,通过这一次青干班的学习,陈京从这些干部身上学到了不少。

比如德水区区委副书记覃杨,他就是典型从最基层上来的干部,工作经验相当丰富,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办事能力自然就相当的出色。能做事,干实事,而且能干出成绩,这就是覃杨的特点。

陈京从覃杨身上,体会到的那种实在的品质和对基层工作游刃有余,陈京再印证自己的工作经验,从中悟到了很多……

……

省青干班结业在即,班内竞争激烈的同时,在德高这边,随着德高市各区县班子调整的临近,德高政坛也倏然变得紧张,各种小道消息开始四处纷飞。

根据去年年终各区县工作总结的情况,修梅|县、前河区、德水区、万寿|县等四个区县成绩突出,各项指标(修梅除外,修梅是北三县发展典型,是全市经济增速最快的区县)都排在全市的前列。

根据伍大鸣自己制定的规矩,这四个区县的一大批干部应该要被重用,而四个区县的党政一把手,受到全市公开嘉奖。

和四个排名靠前的区县相比,两个最落后的区县,临河县和后河区(后河是经济增速缓慢,成绩平庸)受到了伍大鸣的点名批评,而且在去年的总结大会上,伍大鸣便明确表示,这两个区县的班子要重点调整。

至于剩下的四个中规中矩的区县,这一次班子调整幅度应该是不大的,但有极个别表现很平庸的干部,可能也是要被伍大鸣动动的。

伍大鸣执政德高,今年是他第一年要履行他的执政用人口号,所以受到的关注颇多。

不仅是德高本地的党政干部要关注,连老百姓,还有省内的诸多媒体都在关注着这一次德高各区县班子调整。

而这些关注中,有很多人不知不觉就会把关注的重心往具体的人身上倾斜,而这一次最受关注的明星,自然就是陈京了!

陈京是伍大鸣到德高用的第一个人,伍大鸣作为一个性格书记,行为做事向来不按常规出牌,当初他提拔陈京,这一张牌就在德高引发了诸多的议论。

有人议论,说伍大鸣是标新立异,是在用这种方式在向德高政坛显示他的与众不同。

又有说陈京背景深厚,有省城背景,和伍大鸣早就关系匪浅,这次伍大鸣过来第一个重用他,就是此原因。

这些各种各样的议论不同,但是归纳起来,还是质疑的多,大部分人都不认为伍大鸣这个用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更不认为陈京作为一个才25岁多的年轻干部,一直又在县里工作,他就能担任好市委书记秘书。

然而事实上,陈京这一年多的工作表现非常的亮眼。甚至有德高政坛资深的老同志、老干部评论,伍大鸣执政这一年多,德高政坛最大的收获不是经济取得了发展,而是发现了陈京这样的一个难得的干才。

作为伍大鸣的秘书,陈京不仅把本职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而且他能够随时考虑到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出面帮伍大鸣解决很多问题。

而市委综合一科的工作甚至包括很多秘书长的工作,这些都集中在陈京一个人身上。

陈京完成得很好,游刃有余,工作鲜少出现纰漏。

在市委内部,同事们的评价固然不错,在下面各区县,各市直单位,德高社会各界,大家对陈京的评价赫然都不错。

陈京很好的辅助了伍大鸣工作,德高这一年以来,取得的可以说是辉煌的成绩,他立下了不小功劳。

而陈京做事务实、踏实,公平正直的形象,也在德高政坛赢得了好评,在很多德高干部的眼中,陈京的未来无可限量……

试想,这样一个出色的年轻干部,急流勇退,被伍大鸣安排在了省委党校学习深造。

而在学习深造完成的当口,市委酝酿各区县的班子调整,这个时机刚刚好。这也不能不引发人的遐想,那就是陈京究竟何去何从?他处在什么位置上才能够有机会彻底的展露自己的才华?

有好事者已经在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想象了。

有人说,陈京不会下放到区县,而会在某个市直单位担任副局长,然后从副局长平稳过渡到局长的位子。持这种说法的人,其观念主要是根据陈京的履历而来的。

陈京的履历中,他在澧河的崛起,就是从副局长的位置上崛起,然后受重用,被提拔到管委会主任,从而执掌整个澧河开发区,可以说是手握重权。

陈京有过往的经验,现在他进入市直局委办,可以说是轻车熟路,很容易进入状态,也很容易出成绩。

而有人又说,陈京可能要去临河,陈京的背景有北三县工作经验。而目前来说,北三县中,临河已经陷入了发展的困境了,伍大鸣会不会用颇有能力、敢做敢干的陈京去临河?

各种关于陈京的议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就在这个时候。

有一个传言出现在了德高政坛,并且迅速蔓延开来。

这个传言就是,陈京可能离开德高,进入省城工作。伴随这个传言,涉及到的就是陈京在党校学习的表现。

小道消息说,陈京在党校学习最后排名为整个学习班第一位,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他多篇文章被通报传阅,在整个楚城引起了相当的轰动。据说省委书记沙明德都听闻过陈京的名字了。

而陈京的表现,更是被省委秘书长唐剑平看重了,而唐剑平和伍大鸣的关系一直都不错,两人一次交流,伍大鸣就忍痛割爱,将陈京让给了唐剑平。

为了证实这个说法,各种各样神乎其神的传言陆续出来。

有说陈京和唐剑平认识是因为一篇散文,两人同喜欢一篇散文,两人一交流,立马就产生了惺惺相惜之感。

又有说伍大鸣割爱陈京,是逼于无奈,说是陈京得罪了什么了不起的大权贵,把陈京送往省委机关,这是对他最好的保护。

还有说得更离谱的,说是省委这一次到了省党校青干班公开招贤纳才,陈京在这次招贤纳才的活动做表现极度优异,被省委领导看重,直接提拔了。

这次提拔以后,陈京享受正处待遇,而且进省委很可能担任省委某位常委的秘书,从市委书记秘书到省委常委秘书,这绝对是个极大的飞跃。

别人要走这一步难若登天,但是,陈京走这一步,却是如此的轻松惬意,完全是才华高作祟。

不得不说,陈京离开德高这个消息是颇有杀伤力的,这个消息,将本来就紧张的德高政坛气氛,搅得更加复杂多变了……

第三百四十九章卧薪尝胆。

德高市农历新年以后,第一个城市改造工程,绕城高速重新规范化建设开工仪式正式在前河区举行,市委副书记方克波出席开工仪式并剪彩。

这次绕城高速改造,一来是规范绕城高速路况,完全按照高速公路标准重新整改路况,把绕城高速建设成德高市的第一张形象名片。

另外,这次绕城高速,重点是要把前河新区纳入绕城范围之内,绕城高速的主要干线,将穿过新区毗邻三江地产投资的广大区域,对整个三江地产投资区域价值的提升有莫大的意义。

最近这段时间,三江地产在德高的项目组,由廖哲瑜亲自指挥,全面多点的做工作,一来是澄清关于鬼屋的不实谣言,另外,便是和政府疏通关系,游说政府加大市政投入,提升整个新区的地产价值。

为了配合这次绕城高速开工仪式,廖哲瑜指挥地产销售部重新策划营销,打出了德高门户的广告语,三江地产投资区域,成为德高的门户,鬼屋之说自然站不稳脚跟。

而同时,廖哲瑜改变了经营策略。他对早期开发的楼盘实施大幅度打折,展开零利润促销,目的是增加人气,吸引人进来。

廖哲瑜的确是颇具经济头脑,经历了这次大挫折,他干脆下定决心一条路走到黑,原定的投资期限被他提前,重新在原来区域外围购了几块地,作为备用开发土地,他已经坚定决心,要把德高这边的业务做起来。

有了廖哲瑜的带动,新区的投资价值进一步得到了全省全国各地投资人的关注,新区招商引资方面在今年年初捷报频传,新区的发展进一步升温。

春寒料峭,廖哲瑜一大早就登上了位于新区的五里山山顶,最近一段时间,他天天早上都登五里山山顶,登山顶俯瞰整个新区,似乎能够通过这个举动,他能够坚定自己投资新区的决心。

不得不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