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嫣华-第1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见。”她忽然有点恼,那些有的没的女人,最好统统都不需见,负气道,“若是她再过来也不见。”终又理智道,“说我身体不舒服,就不见她了。嗯,过两天,再替我送一次赏赐过去。”

如果,不算上心伤的话,她又哪里惧在这未央宫里和那群宫人妃嫔斗?

在这个帝制尚初立,宫斗蒙昧的年代,哪个懵懂的妃嫔,能斗地过前世看过太多宫斗小说地她?更不用提,她独立于中宫超然之地,又有帝眷。

后宫终是风雨之地,若与刘盈琴瑟和谐,担起这满宫宫人的仇恨嫉妒,倒也值得。但既然她还没有真正得到刘盈,她便还不想虚承这宫人地怨念风霜。

她的眉色渐渐冷冽起来。

入宫的第二天,她便想定了主意,在观察了后宫各位妃嫔的品性后,挑出其中一位,着意力捧,将她立为靶子,代自己承受风雨。

不是不曾愧疚手软的,这样虽然摘清了自己,但未免太不厚道。但赵良人亦咄咄逼人,逼着她硬起心肠。

你不要怪我,赵颉。后宫本是风雨之地,因为爱的是同一个男子,我们本来就是敌人。

其实,承认吧。张嫣,你就是在迁怒。

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是一个太美丽的词语。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厌厌良人,秩秩德音。”

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是一个太美丽地词语。

四年春,帝以废挟书律事议于朝堂。或有一二臣子言制律不可轻废。然帝意甚坚,问于相国曹参,“当日萧何制九章律,未废挟书。相国素尊萧何,意认为此挟书律当废否?”

曹参额头微微沁汗,揖拜道,“秦皇焚书坑儒。后世有识之士,多议其非。挟书律早当废除,只是大汉初兴之时,萧相国事物繁忙,一时疏忽了而已。”

“正是么。”刘盈颔首道,“先帝与萧何纵是闲人,多年来亦有不少疏漏。相国当思寻而补之,而非碌碌度日。”

于是挟书律之事。便尘埃落定。

《礼记※#8226;冠义》曰:“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而后礼义备。以正君巨,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而后礼义立。

故曰:冠礼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

惠帝四年。帝年满二十。春三月,奉常择吉日为甲子,为帝加元服。

因加元服之前须斋沐一段日子,之后,刘盈便单独住于宣室殿。

甲子日,晨,张嫣作为皇后赶到宣室殿,服饰刘盈更衣,仰首问道,“舅舅。不知今日为你加冠的贵宾请的是哪位大人?”声音娇脆。

将要进行加冠之礼。刘盈亦有些兴奋,笑着解释道。“有司们请的是留侯张良。”

“啊。”

张嫣转过去,替他系上衣带,低呼一声。

留侯张良,是高皇帝最尊重的臣子,在大汉建立之后却功成名就激流勇退,在家中修习道术,名望尊崇,确是有资格为皇帝主持加冠大礼。

“好了,阿嫣,”他拍了拍她的手,吩咐道,“时辰不早,朕该过去高庙那边了。”想起这段日子待她的冷落,心中不忍,安慰道,“待朕今日回来,晚上去椒房殿陪你用膳。”

“嗯。”她笑盈盈地放手,目送他坐上皇帝法驾,远远的出未央宫而去。

金石之乐声中,刘盈着纯缋采衣坐于冠者席上,祝雍念祝颂之词地声音有些空远,“去王幼志,服衷职。钦若昊命,六合是式。率尔祖考,永永无极。使陛下近于民,远于年,音于时,惠于财,亲贤而任能。”

“敬诺。”

高庙之外,母亲在候着朕,阿姐在侯着朕,阿嫣,她也在候着朕。她们都视朕为挡风雨之护,纵然只是为了她们,朕亦当发奋图强,做一个千古明君。

堂兄楚王世子刘郢客作为赞者,走到他面前,揖拜君王。刘盈目不斜视微微颔首,待他为自己梳理发髻之时,刘盈可以感觉到象牙梳篦轻轻划过发间的触觉。

玄衣有司躬身从西阶上前,奉上天子玄冠。留侯张良取冠,祝颂道,“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棋,介尔景福。”然后轻轻的将玄冠加在自己的头上。

赞者系玄冠朱缨,刘盈抬起头来,神色肃穆。

于是回东房,长骝服侍着他换上素缋玄端,加微黑蔽膝,着黑屦青絇而出。满堂的人都跪拜下去。

此为第一加。

当他重新坐上冠者席。刘郢客为他重新取下头上玄冠,再次梳理头发,束好发髻,并在发髻中插上发笄。张良洗手,升堂为自己扶正缠发之溃庸兴臼种衅ほ停T弧凹铝畛剑松甓>炊牵缟鞫隆C际偻蚰辏朗芎!!奔悠ほ停拚呱锨埃巯灯ほ妥橛АA跤鹕恚囟炕凰鼗蛋咨蜗ィ虐族痃唤P,其上繶纯边饰半寸,出而面南。

第三次加的,是尊贵的爵弁。

玄衣地小有司捧着托盘上前,在皇帝身边跪下,很见纤瘦,刘盈双目余光所及,那身形姿势,竟是极为熟悉。

他抬起头,朝他讨好一笑。

刘盈顿时骇了一跳。

******************

咩,看完了,表忘了回书页点一下粉红票。拜谢之。

俺决定回去写甜蜜去养伤。

第二卷:山有木兮木有枝一二五:劝进

第二卷:山有木兮木有枝一二五:劝进

“你怎么会在这儿?”

他瞪了她一眼,以眼神示意相询。

张嫣无辜转了转眼睛,觑了觑堂上东壁太后之尊位,又用嘴撇了撇正在盥手的留侯张良,提醒他这时候可是庄严端重的冠礼之中,他要沉住气。

刘盈气结。不过他也知道,如果没有母亲的襄助,纵然张嫣是皇后,也是不可能堂而皇之的出现在这高庙之中的。

他的母亲和妻子沆瀣一气,只专专瞒了他。

那厢,留侯张良转过身来,降阶三极,转而受爵弁。

张嫣连忙沉声敛气,递手中捧爵弁。

望见眼前纤瘦的小有司捧托盘白皙秀致的双手,张良不由一怔,抬起头看了张嫣一眼。

在他睿智而审视的目光之下,张嫣不禁忐忑。

纵然来到这个时代这么多年,见过了太多的历史上的名人,在面对“风云知略移秦鼎,星斗功名启汉图”的张良的时候,她还是不由自主的心怀崇敬。

是自己露了什么马脚么?

她心中讶惧,却不敢微动。

自己当年那个小小的天子外孙,于常人看来虽足堪欣羡,在留侯眼中却不值一提。故少年时虽常出入留侯府邸与张偕来往,却始终未曾有缘一件留侯张良。

后多年以来,自己在长安城中交际范围不过是权贵女眷,如今虽为皇后。因时日短,朝堂臣子并没有多少认识自己。而为皇帝捧冠的有司,却不过是这场冠礼中最微不足道地一员,为此,她才敢胆大扮男装来充当有司。

张良很快的转过面去,加冠于帝。

刘盈起身回东房。这才抓住长骝问道,“这是怎么一回事?”

“奴婢怎么知道?”长骝哭丧着脸。道,“适才看到皇后娘娘。奴婢也吓了一跳。”

“皇帝舅舅。”张嫣换了衣裳,亦进得东厢,清软唤到。

依旧是玄衣侍官的服饰,因除去发冠提在手上,露出一头束好的青丝来,清秀而雅正,低着头。很有些可怜的味道。

又来。刘盈气的眼前有些发黑。每次张嫣只有在调皮犯错或是怕他罚的时候,才会喊他皇帝舅舅。而他也真地每次听了都心软,想着她年纪小小,却没于深宫,除己之外一无所依。便不忍心与她计较。

只是这次,这次,她也未免胡闹过了。

“陛下,”张嫣上前。哀恳道,“你莫恼,我只是想看你的冠礼,这才求了太后,让她让我过来地。”

不是不懂仪礼,只是。身为一个妻子,她想出席观看夫君的成年礼。

庙堂之上,三公九卿微微狐疑,因了这一次,皇帝在东房待的时间稍稍有些久。然而过不了多时,刘盈着纁裳韎韐出来。

依礼拜之。若是寻常男子,则三加到此即可。刘盈为大汉天子,却须五加。第四加玄冕,第五加衮冕。加冠礼庄重而肃穆,很少有人注意道。后三加之礼中。为天子捧冠的,是同一个有司侍官。

五加礼后。留侯从西阶下堂,当堂西序,面东立。为皇帝取字道,颂道,“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爱字孔嘉,髦士故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字曰持已。”

张良为刘盈取的字,是持已。

张嫣远远的站在庙堂之下,听着张良肃穆端庄的命字语,嫣嫣然便笑起来。

她地夫君,命字为持已。

她求了吕后,偷偷的跑到高庙,除了想观刘盈的冠礼,也便是为了在第一时间知道他的新字。此时心愿已了,再待下去,便是找骂了。她于是吐了吐舌头,招过长骝道,“我先回宫了,待会儿你跟陛下说一声,”不理长骝愁眉苦脸的应了,出了高庙,唇角一直上扬。

“娘娘,”荼蘼在庙外等候,扶着她上了马车,拍了拍胸口,仍心有余悸,“您这般妄为,陛下真的不会怪罪么?”

张嫣瞟了荼蘼一眼,笑道,“他打算怎么怪罪,连同太后一起责斥?况且,陛下也没有真的生气。”这么多年的亲近,她自问,对刘盈地情绪把握的极为精准,本就是算准了他不会生气,才敢向吕后开口的。

马车经过高市,一片市井之声传来。商贩在市肆中辛勤劳作,他的妻子走到身边,举帕为他拭汗。老夫老妻相视,面上神情平淡,却让张嫣看的想哭。她放下车帷,吩咐道,“荼蘼,回殿后,命岑娘做几道陛下平日爱尝的菜,先熬着备下。嗯,前些日子张詹事送进宫来地那瓮梅花酒,也命人取出来。”

“娘娘,”荼蘼提醒道,“今个儿是初九。”本不是陛下来椒房殿的日子。

张嫣温柔坚持道,“去罢。”

他会来的。

皇帝冠后,拜兄弟及赞者,受礼者答拜。之后发布的第一条诏书,便是除挟书律。

回到宣室殿后,刘盈命请奉常孙叔通,提及草创太学之事。

孙叔通愕然,看着面前这位皇帝学生,刘盈刚刚加过元服,比从前更加的英武成熟而勃发,此后,便算是一个真正的成人,统治整个天下,而他似乎雄心勃勃,想要做出一番事业来。

孙叔通本是儒家弟子,儒家先贤孔子,周游列国,后兴教育,有七十二弟子,三千门徒,一直为儒生敬仰。若以朝廷的名义兴办太学,无论是对汉,还是对他孙叔通而言,都是一件大功德。

一时间。年渐老朽的孙叔通亦很是兴奋,只是兴办太学其中细节颇多,于是揖手问道,“不知陛下心中所想,哪些人才能当地起这太学博士之位,延请入太学授课呢?”

“这,”刘盈沉思片刻。叹道,“挟书律行了这么多年。民间纵有贤才,亦声名不显。还需奉常细细寻访,朕的意思是,宁缺勿滥。亦勿究于学派之分野,似当年齐国临淄稷下之制,百家争鸣,亦是乐事。”

孙叔通听地有些失望。先帝与刘盈治国,俱尊崇清静无为,更加偏爱黄老。而儒学不过是众多学派中地一支。而认真说起来,刘盈自小受教于他,勉强亦算是儒家弟子,若是能因此亲儒,在太学中尊崇儒学,则儒学在大汉大行其道。指日可待。

只是,他叹了口气,来日方长,倒也不急。

这一日刘盈干劲颇足,连连召见群臣。直到日色西斜,暮色笼罩大地。长骝提醒了几次,才放下手中章奏,揉揉眼问道,“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