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第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证明在于这种存在的恒定性,另一些人则认为在于自己的自我改变能力。

    但是,不论各人的定义以及这些定义背后的“自我性”

    的社会文化和文明范式如何变化,它们总是价值论的标准,并且诉诸某种个人之上的或超越个人的标准。

    “成为自己”

    或者“发现自己”

    的说法指的与其说是认识和弄清个体身上自来就有的某种“给定性”

    ,不如说是自我完成即实现他所选择的本质和生活道路。当然,不认识和不接受自己的心理生理个体性,不适应自己的神经活动特性和其它特性,个人就不能成功地和环境相互影响,形成积极有效的个体活动方式。

    寻找自己通常是从确定自己的特点开始的。

    “遇见一个人就问问自己,此人象谁。只有相信了这个人身上的本质的东西不是他同别人的相似,而是他和大家的不同,你才会开始有兴趣认识他,以自己的独特方式理解他,”

    ①普里什文写道。

    但是,个体迟早会发现,他认为属于自己并从中看到了自己“自我”的本质的一切,不仅使他与别人相区别,而且使他同他们相联系。我的身体是大自然赋予我的,我的生活感受取决于外部影响。我的社会地位和财产之所以是我的,只是因为别人承认这一点。

    而我的精神创造的产品,一旦客观化了,便获得了独立于我的性质。

    ①普里什文,M。

    :《毋忘我》:莫斯科,1969,第145页。

…… 397

    293自 我 论

    无数的“自我观念”都企图成为“自我性”的反映,“自我性”因而没有肯定的定义。它同时意味着活动的主体、过程和结果,它们不能互相脱离开来描述,也不能脱离个体所属的社会圈子描述。

    “成为个人”

    的要求产生于个体发展的一定阶段并集中表现为“我是谁?”的问题。这是一种要求自我揭示、超越目前存在的界限并使自己扎根于其他人中间的强烈愿望,它是任何一种创造性行动所固有的,不论对象性活动还是人际交往、交流。无怪乎“个人”这个概念在哲学著作中与自由和创造的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

    让我们来听听,人们是如何描述自己人生的“真正顶点”的。

    “爱情的高潮和创作的顶点我看是一回事:这是一个永恒的幻觉——一个伟大的誓愿即将实现,一封火热的书信即将出现在你面前”

    ①。这些话是意大利电影导演费德里科。

    费里尼说的。

    圣埃克苏佩利也认为人生的本质在于内在的无限性和创造的运动性:“当帕斯特屏住呼吸,俯身于显微镜上时,他的内心生活充实到了极点。正是在观察时,帕斯特完全地成为一个人。这时他勇往直前。这时他分秒必争。这时他本人虽然一动也没有动,但他却是在阔步前进,这时在他面前展开了无限广阔的前景。塞尚默默地在自己的画稿面前发呆,但也过着极其宝贵的内心生活。正是在他沉默着、凝视着、思考着的时候,他变成了完全的人。这时他的画布对他来说变

    ①《文学报》(苏联)

    ,1982年3月17日。

…… 398

    自 我 论393

    得象大海一样无边无际。“

    ①

    创造活动消除着个人与物质、个别与普遍、自由与必然、发现自己与自我献身之间的对立,人的真正使命正是在于这种创造的活动。

    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的贤哲一致认为:“真正的存在”

    不可能是自私的,它要求生活与自然规律、社会智慧和普遍智慧的规律协调一致(不论对这些规律的解释有多么多种多样)。企图固守自己渺小的经验“自我”的人,必然感到孤独和一事无成。泰戈尔把人通过“无自”达到自我认识,比作雏鸟诞生时打破保护着它不受外部世界侵害、但同时不让它出生的蛋壳。

    “两次诞生”

    的鸟的神话形象象征着人的两次诞生——肉体的和精神的,人会发现,他不应该与世隔绝,他应该寻求与世界的创造性统一和融合②。在另一处泰戈尔又把人的“自我”比作一盏灯,它只有燃烧灯油,才能实现自己的使命,灯油便是它存在的基础③。

    一个人不论以什么为他的使命,这种使命总是需要热衷,需要努力尽量做到可能的甚至不可能的事。推动人和人类的不单纯是生存需要,而是对永无终止的自我实现和自我确定的追求。所以自我意识的最重要参数是将现有的“自我”与应该的和希望的“自我”作比较。

    ①《圣埃克苏佩利文集》,第345页。

    ②参见泰戈尔:《生命的创作(萨塔纳)

    》,莫斯科,1917,第39—40页。

    ③同上,第98—100页。

…… 399

    493自 我 论

    但是,正因为对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限的,所以这种需要不能归结为某些具体的局部因素。成就需要强烈的人倾向于主要根据“对象性”成功来评价自己和别人。但是,这里马上就会产生一个问题:活动、亦即解决既定具体任务的结果,可能与社会承认不一致。近年来我们进行了不少关于真正的成就与虚假的成就的争论,将当之无愧的、通过老老实实的劳动得到的成功与廉价的、外表的、偶然或不正当地得到的成功相对立。但是外部标志(奖励、称号等等)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一个学者作出了重大科学实现,但不能使它得到应用,他应认为自己是什么人?由成功地完成任务得到的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只会加深在社会上不成功的感觉,特别是如果发现或发明有实践意义的话。

    能不能把停留在手稿上的作品称为完成的作品?我们常常喜欢引用布尔加科夫的名言“手稿不发光”

    ,却忘了这是见多识广的沃兰德的话,说的是蒙师的手稿。对于自己的创作不受时间限制有把握的画家多吗?斯丹达尔十分准确地预言过,在他死后一百年,人们还会阅读他的作品。但昂利。贝尔自己相信这一点吗?

    如果说自我评价和当代人的评价尚且未有定论,那么后世人合乎期待的评价就更成问题了。我们不必猜想,我们的话会引起什么反应……今天的失败可能变成明天的成功,反之亦然。

    1989年将是车尔尼雪夫斯基逝世一百周年。以当时的世俗观点看来,他的活动是毫无成效的:他什么也没有达到,白白断送了自己的生命。但从历史的前景来看,拿“他

…… 400

    自 我 论593

    的活动内容,以及他的活动同以前和以后的革命者的联系“

    ①

    来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牺牲,包括他骄傲地拒绝为他的脑袋构造与宪兵队长不一样而请求宽恕,是完全值得的。行动的形象在这种情况下要比直接结果更重要。

    总的来说,也许自我完成并不和活动结果相联系,创作探索的乐趣就在于它本身?但是为了体会到这种乐趣,必须经过痛苦磨练的长期考验,单靠对既定目标的意义坚信不疑而坚持这种磨练。也许,不应该回首往事和进行总结?

    别人沿着你刚走过的脚印紧随着你走路寸步不离,但你自己可不应该把失败和胜利分开②。

    除了表面的成功以外,还存在内心的标准,人们根据它们誊抄草稿,选择方案,“在页边划出整个一生的片断和章节”。无论如何,人都不可能避开这样一个问题:他的这一行字、这一首诗、这一行为,以至整个一生是否成功,他想把它一笔勾销还有继续下去,他为它感到骄傲还是羞耻?

    多重意义和多重尺度是个人存在的必然特性。如何更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根据非常情境中的行为还是日常情境中的表现?一方面,人只有在情绪最高涨,生命力最充沛的时刻才真正地生活和体会到自己的真正本质。所以个人主观寿命不应该根据他的肉体寿命,而应该根据“成功时刻”即

    ①《列宁全集》,第29卷,第306页。

    ②帕斯捷尔纳克:《诗集》,莫斯科—列宁格勒,1965,第448页。

…… 401

    693自 我 论

    顶点的、“高峰的”感受次数来确定。另一方面,古印度智者通过维韦加南达之口教导说,判断一个人不应该根据他的大事,而应该根据他的小事。任何傻瓜都可能成为某一瞬间的英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一个人,才能了解他的真正性格。

    看来,对这类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

    首先,非常情境这个概念本身就不是单义的。在一种情况下,这是身体的负担过重,促使个体最大限度地动员起他的生命力。在另一种情况下,这是内心的紧张状态,精神焕发的时刻,沉思的时刻,等等。第二,对非常情境的感受取决于过去的经验和个人的心理准备。第三,人们对不同形式的生活经验的接受程度不同,在一个领域里的收获不一定转移到另一领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登山运动员当然具有极大的勇气和性格力量,但是他是否在其它一切生活情境中都这样坚强和精神集中呢?非常情境可以检验我们的可能性的极限,而日常生活却可以检验我们的生活作风的恒定性。

    一个人只要活着,他身上总是有某些未被揭示的、未实现的可能性,促使他努力实现自我和检验自我。但是任何自我检验都不是绝对的和最终的。不论既定目标的实现、周围人的承认,还是对活动过程的满意,都不能产生绝对的信心。

    你劝自己相信已尽力而为,但在内心深处总还有疑问——还能不能做得更好些或者换一种方式来做呢?外科医生阿莫索夫和自己的同事救活了成千上万人,他对这一点知道得非常清楚,但是每一次病人的死亡对他来说仍是个人的悲哀,使他不仅反复考虑自己的外科方法是否正确,而且考虑他的生

…… 402

    自 我 论793

    活道路。而那些效用标准本身就存在问题的人又怎么样呢?

    关于自我和自身存在意义的思考是十分艰苦的,它使人独自面对自己的良心。但是这种思考也是医治自满和自安的唯一良药。因此,对于自我实现来说,这种思考是必要的。

    “人道主义”

    心理学的杰出代表马斯洛根据对一批心理上非常健康的、创造性的、“自我实现化”的人们的多年研究,列举了这种人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其中包括:现实感比多数人强,善于区分知识和无知、事实和看法、主要和次要;容易接受自己、别人及自然;直接情感反应能力较强;倾向于研究问题的、客观的思维;达观,超脱,对独处的需要;个人自律和能够抵制外部影响;见地新颖和情感反应丰富;经常出现顶点、“高峰”状态;利他主义,以天下为己任;人际关系融洽、友好;民主宽容(忍让)的性格;巨大的创造能力;生活目标远大,以长远和全局利益为重,不计一时之得失。

    这一列举尽管是描述性的、不系统的,但已得到一定的经验证实,特别是在创造能力、思维方式与活动范围、个人价值取向的相互关系方面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