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走长征山地-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到这里,杨继宗眼中泪花闪闪。


第四章  陕甘宁写意新绿

    陕甘宁写意:干旱的土地长出新绿    
    陕甘宁曾是地域上的划分。从地缘政治看,陕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排序靠前。实际上,70年前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是经今甘肃、宁夏再到陕西的。陕甘宁地貌气候最主要的特征是黄土高原,少雨、干旱,植被稀疏,每年造成大量水土流失。    
    我这次重走长征西部山地,在陕甘宁的行程是从甘肃陇南进入,经舟曲县到迭部县俄界,转腊子口翻铁尺梁,经岷县到宕昌哈达铺,然后穿过辽阔的陇西黄土高原赴甘肃会宁,再经宁夏隆德翻越六盘山,从固原向东夜行300公里到陕西庆城,再取道向北到达吴旗。这一路,在70年前决定了中央红军的最终命运:1。在甘肃俄界,中央作出“到苏联边界去创造根据地,再向东发展”的决定。2。在甘肃哈达铺,一个偶然因素(一张报纸)让毛泽东决定,“不去苏联边境了,到陕北去与刘志丹会合。”3。在陕北吴旗,中央最终决定,“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    
    这一路,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过去传递给读者的信息更多的是荒凉、黄土和水土流失后贫瘠的千山万壑。但据我观察,除甘肃荒山较多外,进入宁夏南部和陕北后,山川模样大变。摄影师冉文曾在这一带当兵6年,他感叹这10多年来陕甘宁变化实在太大,原先几乎看不到绿,现在一路上全是果树与灌木。特别是从吴旗到延安再到洛川一线,从前黄土高坡一望无际,现在放眼,一两百公里路段全是新绿。这或许得益于退耕还林和人们保护生态的意识。    
    这一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从陇南经岷县到陇西,然后夜行定西,再到固原,然后再向东夜行到陕西庆城,总行程上千公里,海拔在1500米~3000米之间。这一线属黄土高原山地,自古是以汉民族为主的生息繁衍地。据我观察,进入甘肃后,除甘南藏区外,从文县开始,一路北上经陇南、武都、岷县、宕昌、陇西、通渭、定西、会宁、隆德、固原直到华池,植被都不好。    
    那么,过去的情况又如何?翻《汉书•;地理志》有载: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如今的天水、陇西、定西等地域囊括了甘肃中部18个贫困县,“民以板为室屋”是如何变成“万丈厚土、寸草不生”的呢?    
    记得过陇西时,正是黄昏。太阳徐徐西下,我翻上城北的高岙,千山万壑无声无息,山下的陇西城沉浸在金红的静谧中。高岙上风很大,身边整齐的杨树哗哗地响,一看就是人工种植的。顺山岙往下延伸,树消失,除稀疏的庄稼外,层叠起伏的山峦只剩荒凉。从岷县起,我所经过的每一条河流都已干涸。    
    一首遥远的歌在心中回响:    
    我从陇上走过,    
    陇上一片秋色。    
    田里稻谷飘香,    
    风来声瑟瑟,    
    微笑写在脸上。    
    蓝天,多美丽,    
    点缀着白云几朵,    
    青山不寂寞,    
    有小河潺潺流过……    
    这是20年前,张明敏声情并茂演唱的《陇上行》。我不知那穿西装的小个子歌唱家到陇上来过没有?    
    此时,我正站在传统“陇上”的中央。在我眼中,从陇西到会宁,山势平缓,田野整齐,但河里就是没水!不敢想像,这些土地如果放在重庆,会长出怎样的庄稼来!看着那些在陇上夕阳下劳作的人们,我心里突然充满感动。    
    早在公元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陇西就成为全国36郡之一。作为秦汉文化、唐文化的发源地,陇西既是地域概念也是历史概念,同时还是李姓的发祥地,全球超过1亿的李氏后裔对陇西情有独钟。直至清代分置陕甘总督设甘肃省后,甘肃的政治文化中心才于1669年从陇西迁至兰州。    
    从陇西经定西到会宁,我横穿甘肃中部来到西海固南缘,这一带的干旱令人惊心。它自古就这样吗?据著名教授史念海考证,西周时黄土高原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3%。《后汉书》载:陇东至陕北黄土高原“厥田为土,且沃野千里”。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先生1929年对这一带考察时,断定今天的干旱区当初为森林,深叹“我民族摧残森林的可怕”。    
    这一带,恰恰也是“胡焕庸线”以西地带。胡先生认为,此线以西包括甘肃、新疆、内蒙、陕西、宁夏、四川和云南西部等省区在内,人口不能超过6000万,如今仅甘肃、陕西两省已经接近这个数字。责任在谁?此外,我们习惯于把板子打在近几十年来的某些蛮干上。其实,早在秦汉时期大规模的生态破坏就开始了。秦和西汉都积极推行“实关中”和“戍边郡”的移民政策,移民范围包括陇西在内的黄河中游。当时移民量之大,仅以《汉书•;地理志》所载汉平帝元始二年的户口为例,现在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泾(河)、渭(河)、洛(河)上游地区,总户数就达50万,合计达240万人。而当时被称为“膏壤千里”的关中八百里秦川,自周秦以来农业即高度发达,且有郑、白渠灌溉,总计也不过50万户。垦田增加,人口增多,生态恶化,导致汉武帝后,黄河下游的水患越来越严重。至唐代,黄河里的泥沙愈来愈多,终于戴上了“黄”字冠。生态破坏自元末又掀起新浪潮,使陕甘地区开始由畜牧地向农耕地的大转移。苍茫广漠的森林草原一经开垦,骤然呈现一片阡陌相连、村落相望的繁荣景象。明清时局稳定之际,开垦耕地成风,最后几乎无地不垦了。相伴而来的是,西北林区涵养哺育民众的众河流,含沙量急剧增加。进入20世纪后,生态恶化加剧。而对森林的开发超过了森林自身的恢复能力,植物只能向灌丛、荒漠草原发展。汉以来,森林砍伐持续了上千年,这一带已无林可伐,何来“民以板为室屋”?    
    事实上,1935年红军走过的这一带山地,植被和地貌与今天没有大的差异,兴许更差。近十余年来的封山育林,使这一线不少地区冒出了新绿。    
    愿陕甘宁千山万壑的树与草,永远造福那里的人民!


第四章  陕甘宁写意俄界(1)

    历史之险——“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    
    1935年9月1日,率红军右路军全部过完草地到达巴西的毛泽东、徐向前、陈昌浩为促左路军北上,电张国焘“速过草地”。9月9日张改变北上方针,提出南进主张;同日,中央电张国焘:“中央认为南下是完全不适宜的。”当晚,张密电原四方面军领导人,企图以武力要挟中央南返。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叶剑英发现这份密电后,立即送达毛泽东手中。    
    中央当即在巴西召开政治局紧急磋商会,决定率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先行北上,脱离危险区域,是日夜半从巴西出发。9月10日早晨,徐向前、陈昌浩接部下报告:叶剑英参谋长不见了,指挥部的军用地图也不见了。徐、陈闻讯大吃。徐向前回忆:“发生了如此重大的意外事件,使我愣了神,坐在床板上,半个钟头说不出话来。心想这是怎么搞的呀,走也不告诉我们一声呀,我们毫无思想准备呀,感到心情沉重,很受刺激,脑袋麻木得很。那天上午,前敌指挥部开了锅,人来人往,乱轰轰的。我心情极坏,躺在床板上,蒙起头来,不想说一句话。陈昌浩十分激动,说了些难听的话,还给张国焘写了报告。”    
    前面追赶的干部打电话问前敌总指挥部:我们打不打?陈昌浩手拿着电话筒,转过来问徐。徐向前果断地回答:“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叫他们听指挥,无论如何不能打!”陈昌浩在这个重要关头,同意了徐的意见,避免了红军内部的一场流血冲突。    
    10日上午,中央机关和三军团经过一夜急行军,来到巴西以北一个村庄。毛泽东和彭德怀在一座喇嘛庙前休息,突然,部队后面骚动起来,四方面军副参谋长李特和一队全副武装的骑兵赶来了。李特在马上高喊:“原来四方面军的同志,回头,停止前进!”担任红三军团后卫的十团在团政委杨勇的指挥下,立刻进入戒备状态。空气顿时紧张起来。李特对红军大学的学员喊道:“不要跟机会主义者北上,南下去!”在遵义会议已被解职的“三人团”成员、德国人李德看不下去,用俄语训斥李特。李特这位留苏学生毫不示弱,也用俄语和李德大吵,还一边对红大学生喊:“你们跟外国人去,还是跟四方面军去?”    
    就在剑拔弩张的时候,毛泽东和彭德怀等赶来了。毛对李特解释北上是中央政治局的决定。李特根本不听,激动地斥责毛说:你们这是退却逃跑的机会主义!李特的态度激怒了一方面军的干部,彭德怀大骂李特是“反革命”,要枪毙他。李特待要发作,李德以为他要掏枪,上去把他紧紧抱住。    
    这时,毛泽东十分冷静,叫人放开李特,并对四方面军干部说:你们实在要南下也可以,相信以后总会有重新会合的机会,“我们都是红军,是一家人,一家人不打一家人嘛!现在愿意北上的跟党中央走,愿意跟张国焘的可以回去。”一方面军要教训李特。毛劝阻说:“捆绑不成夫妻,他们要走,让他们走吧。一年后他们还会回来的。”    
    同日,中央发布《共产党中央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并发给四方面军。全文如下:    
    亲爱的同志们:    
    自从我们翻过了雪山,走过了草地之后,我们一到包座即打了胜仗,消灭了白军四十九师,目前的形势是完全有利于我们,我们应该根据党中央正确战略方针,继续北进,大量消灭蒋介石、胡宗南的部队,创造川陕甘新苏区。    
    我们无论如何不应该再退回原路,再去翻雪山,走草地,到群众完全逃跑的少数民族地区。两个月来,我们在川西北地区所身受的痛苦,是大家所知道的。而且南下的出路在哪里?南下是草地、雪山、老林,南下人口稀少,粮食缺乏,南下是少数民族的地区,红军只有减员,没有补充,敌人在那里的堡垒线已经完成,我们无法突破,南下不能到四川去,南下只能到西藏、西康,南下只能是挨冻挨饿,白白地牺牲生命,对革命没有一点利益,对于红军南下是没有出路的。南下是绝路。    
    同志们,只有中央的战略方针是惟一正确的,中央反对南下,主张北上,为红军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你们应该坚决拥护中央的战略方针,迅速北上,创造川陕甘新苏区去。    
    中央    
    9月10日    
    毛泽东率队继续北上。9月11日进入甘肃;12日,中央政治局在俄界(今甘肃省迭部县境)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此决定只发至中央委员一级,未向全党公布。会议一致同意毛泽东提出的行动方针,改变原去川陕甘的计划,拟经陕北、甘东北,“打通国际联系,首先到苏联边界,创造一个根据地,再向东发展”。会议还采纳了彭德怀的建议,决定将北上红军改编为中央红军陕甘支队。9月13日,陕甘支队8000人离开俄界,沿白龙江右岸,向岷山要隘腊子口前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